新手父母都有一個共同的愿望,買一本《嬰語翻譯手冊》,畢竟寶寶每天咿咿呀呀的,也聽不懂說了些什么。好不容易等到寶寶開始學說話了,那個開心勁兒啊,總覺得無障礙交流馬上變得指日可待了??墒且⒁獾氖?,以下這三件事,您可千萬別做錯。
一、過分滿足孩子的要求
我們家孩子小的時候跟外婆一起住,那個寵的呀,小手一指外婆就麻溜地去把他想要的東西拿了過來。如果遇到外婆拿得不對的,小爺接過來順手一扔,再一指,哎?外婆又換一樣東西拿過來。直到孩子2歲多剛開始送去托班了還是不會講話。
神奇的事情發生了,送了托班沒半個月,我們發現孩子語言開始爆發了,每天從單純的咿咿呀呀依稀能聽清楚小爺在講什么東西了,喜出望外的我,馬上跟幼兒園的老師進行了一次交流。我記得當時老師是這么回答我的,因為外婆的溺愛,孩子根本沒有表達的機會,所以就主動放棄了發音的需求,久而久之語言發育也就遲緩多了。
而在幼兒園里,老師會引導孩子去主動表達自己想要的東西,從一開始的只要表達就給東西,慢慢到要略微清楚的表達才能給孩子東西,孩子有了“說”的機會,才能開始學說話。
二、嘲笑或不當糾正孩子的發音。
我家兒子會說話了之后,由于卷舌平舌不分,或是講話張冠李戴收獲了豬隊友不少地嘲笑。有段時間我家經常見到的場景是,我兒子把“天天”說成“攤攤”我老公先是狂笑3分鐘以示敬意,接著花10分鐘兩個人上演以下戲碼。豬隊友“天天”,兒子“攤攤”;豬隊友再接再厲“天天”,兒子“哈哈哈,攤攤”;豬隊友毫不氣餒“不對不對,天天”,兒子“哈哈哈哈哈,攤攤”。再或者,兒子說“攤攤”,豬隊友馬上跳出來說“不對,是天天”,兒子頭一扭“爸爸,走!”
其實,由于孩子的生理構造和“誰也不能一口吃成胖子”的客觀事實,孩子學說話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在這個過程里,孩子“想說”,比孩子“說對”更重要。
我們可以這樣做,當孩子說“攤攤”時,我們積極回應他'“哦~對哦,這是小狗狗天天,你看他在干什么呀”’,既糾正了孩子的發音,又增強了孩子的信心,同時沒有給孩子任何錯誤示范的記憶。
三、不停地檢驗自己的教學成果。
自從寶寶會說話了,外婆可開心了。每天見到孩子就不停地問,“這是幾啊”,“我是誰啊”,“桌子上有些什么呀”一天無數次不厭其煩,美其名曰:“我這是加深他的記憶”。漸漸地,外婆發現孩子不愛理她了,見到外婆,打個招呼(當然小爺也有可能不打招呼)扭頭就走。外婆想不明白跑過來問我“為什么”,我說;“能為什么,被你問煩了。我每天可著勁問你些重復問題你煩不煩?”
其實,我們可以多跟孩子玩游戲,在游戲的過程中檢驗自己的教學成果。比如,我經常跟我兒子這么玩,早上起床穿衣服的時候跟孩子說,“寶寶,我們今天先穿那只袖子呀”,孩子很開心地舉起手“右手!”這個過程中,既給了孩子選擇權,又教會了孩子區分左右;在戶外玩的時候,我會說:“寶寶給媽媽找一片紅色的葉子吧”,孩子找了找說“媽媽,沒有紅色”,那我會說“那媽媽要綠色的吧”,這個過程中,既提升了孩子眼睛的專注力,又教會了孩子區分顏色。
最后作者想說,每個孩子的發育程度和發育進程都不一樣,我們做家長的還是需要根據孩子的成長進度,慢慢摸索適合自己孩子的“獨特方案”,溫柔堅定,不驕不躁,跟孩子一起快樂“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