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格局的父母能讓孩子擁有高度的視野、廣度的胸懷、厚度的理想。
——薩姐
01
最近,被一則名為《抵達過千萬家,只為給兒子一個家》的短視頻破防了。
主人公小辛是一個30歲的單親父親,也是一名普通的快遞員。
每天和他一起送快遞的,還有他3歲的兒子小澤。
他拼命地工作,每天要送出去近萬件快遞。
他說:如果帶著兒子不努力的話,就會連飯都吃不上。
他跑上樓送快遞的時候,兒子就乖巧地在樓下等候。
奔跑中,他喘著粗氣,不敢有半點停頓。他說:我的心愿是比快更快,在兒子長大前安家。
即使在這樣的生活條件下,父子二人的生活也是充滿了笑容。
回到簡陋的出租屋內,他們一起給遠方的爺爺奶奶打電話,一起吃薯片,然后,他們一起講故事,過春節。
他們的家,簡陋狹小,他們的日子,清苦艱難,但誰能說他們的生活不美好不富足?誰又能說這個愛笑的孩子不樂觀不幸福?
正如一位網友評論的:到底什么樣的父親!才能帶出這么樂觀的孩子?淚目,我輩楷模!
我相信,天下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能夠給孩子一個富足的生活,保他們一世平安。
父母們拼盡全力,給孩子吃最好的飯菜、穿最好的衣服、進最好的學校、找最好的老師。
可是,到頭來,我們卻發現,這樣被“富養”的孩子,實際上卻被“養窮”了。
因為,我們忽略了養育路上最關鍵的一點,窮養和富養的關鍵,不在物質,而在心靈。
作家羅伯特·清崎說:讓你貧窮的不是你的原生家庭,也不是你現在的工作,而是深植于你腦海里的“窮人思維”。
這里說的“窮人思維”不是指窮人的思維,而是指阻止你進步,無法使你變得富有的消極的思維方式。
要想孩子內心坦蕩、情感豐盈,我們就應該盡量避開這三種“窮人思維”。
02
節約省錢思維:省的是家長的金錢,虧的是孩子的未來
知乎上有一個話題: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的差別到底在哪里?
其中,最高贊的回答講了兩對母子的故事。
跨年夜那天,他和兒子在廣場上賣發光氣球,見到了不同的兩個家庭。
第一個家庭是一個7歲左右的男孩子,纏著媽媽買氣球。
媽媽有些無奈,最終還是買了。
這時,爸爸推著電動車走過來,張口就罵:臭小子,一天就知道瞎要,以后好好念書,否則以后你也只能大冷天里賣氣球。
第二個家庭是一個差不多大的小女孩,她喜歡那個小豬佩奇的氣球。
爸爸一邊付錢一邊對女兒說:寶貝,你看,這個叔叔多棒,他會做氣球然后賣給需要的人,這樣,人們有了喜歡的氣球,叔叔也能賺到錢,多好。
很明顯,這兩個父母的做法,決定了孩子會有不同的人生走向。
像那個男孩子的父母一樣哭窮、省錢的父母,其實并不少見。
電視劇《陪讀媽媽》中的陳莉莉,在上海的胡同里開包子鋪,兒子是個交換生。
在一群家境優渥的留學生中,他們的家庭很一般,于是,“窮”就成了陳莉莉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
在一次和兒子起了爭執之后,陳莉莉哭著說:咱們家和人家家不一樣,我和你爸這么辛苦,就是希望你能出人頭地,這樣我們家就不會矮人一頭了。
我們不否認陳莉莉對孩子寄予的厚望,但她沒有意識到,當這句話一出口,她就已經矮人一頭了。
她并不是真的窮,她只是把自己和孩子都放在了一個無能的立場上,她不認為自己應該為家庭的貧窮負責,反而將責任轉嫁到孩子身上。
很多父母經常和孩子說家里窮,要省錢,是希望孩子能夠懂事節儉,能夠體諒父母的不容易,或許是為了激發孩子的上進心。
但事實上,兒童心理學實驗表明,父母哭窮并不會讓孩子變得優秀,也不會更加有利于孩子的成長。
物質上的窮,可以通過努力改變;而孩子精神上的窮,則很可能會伴隨他們一生。
這樣的孩子長大后,會被愧疚感所包圍,他們會認為自己是家庭的拖累,進而失去追求幸福的勇氣。
不得不說,這樣的孩子,他們的人生,從一出生,就已經注定難以幸福。
03
獨享占有思維:擁有的是現在的玩具,失去的是未來的機遇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我們漸漸地發現,身邊“獨享玩具”的孩子越來越多。
分享則成了一種稀缺。
盧勤老師曾指出:
懂“分享”的孩子會越來越懂事,長大后也會更有出息,不懂得“分享”,只知道“獨享”的孩子會越來越自私,長大后也很難適應社會人際交往,難以取得事業上的成就。
很多家長會刻意地教孩子分享,然而很多時候,他們用錯了方式。
親子真人秀節目《育兒大師》中,4歲的沖沖正玩著恐龍玩具,卻被旁邊的弟弟一把搶走了。
沖沖一下子懵了,他嘴里不停地說著“不要”,但又不知道怎么把玩具要回來。
他抬頭看了看媽媽,媽媽則直接讓他把玩具讓給弟弟。
明明是自己先拿到的玩具,媽媽不但不幫他要回來,反而還讓自己“讓”出去。
強烈的委屈感,“逼”哭了沖沖。
沖沖本能地想去媽媽那里尋求安慰,爸爸一把拉開了沖沖,粗暴地把孩子壓在墻上,大聲地訓斥:你就站這兒哭吧,哭能解決問題嗎?
父母的指責和批評,在孩子原本就疼痛不已的心靈中,再次插了一把鋼刀。
視頻的下方,一位網友回憶起小時候的經歷時說:那真的是一種無法描述的痛,我特別無助,不知道誰能幫助我,我覺得自己被全世界拋棄了。
在父母的攻擊和自我攻擊中,孩子會更加地無所適從,他們唯一的選擇,就是大聲哭泣。
如果連哭泣的權利都被剝奪了,他們所有的負面情緒就會堆積在心里,成為一個黑洞。
也許,我們多關注一下孩子內心的情緒,多看到他們眼神中的變化,那么,孩子感受到的能量狀態就會是完全不同的。
兒子同學的媽媽,就非常懂得引導孩子。
她會堅定地和孩子說:這是你的玩具,你有權利不分享,但你也不可以隨意拿走別的孩子的玩具。如果有小朋友想要玩你的玩具,你們可以一起商量。
當然,孩子也會有玩具被搶走受委屈的時候,而媽媽則會蹲下來,抱著孩子,將自己的“看見”傳遞給孩子。
從獨享到分享,考驗的是父母的大智慧。
04
風險規避思維:猶豫的是家長的規劃,延遲的是孩子的希望
孩子小的時候,面對著無限可能的機遇,以及無法確定的未來,家長應該怎么做呢?
是讓孩子嘗試更多的可能,擴展人生的知識邊界,還是將有限的資源投入到確定的領域,確保投入與產出的最大性價比?
花滑女神陳虹伊的父母,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從一個普通女孩,成長為一代花滑冠軍,陳虹伊的人生得益于父母的兩個重大選擇。
三歲時,陳虹伊第一次接觸冰,就顯出了驚人的天賦。
長大一點后,小虹伊要求父親報個班,父親毫不猶豫地同意了。
走入冰壇,父母為6歲的她做出的第一個選擇。
而從興趣到專業,則是擺在全家面前的第二個選擇。
雖然一路走來并不容易,但善良的父母依然選擇支持。
談及原因,樸實的爸爸說:沒有什么值不值得的,就算現在不滑了也值,能滑到今天就已經是一種成就,孩子的經歷都是她的財富。
在父母的心中,沒有付出與回報的權衡,沒有對未來風險的過多考量,他們用一顆寬容的心,給予孩子最寬容的環境。
在父母的呵護下,陳虹伊享受著滑冰帶來的快樂,也保有一顆難得的平常心。
談到冬奧會落選,她笑了:這項目跌宕起伏太平常了,這個比賽可以全成,下個比賽你全摔也有可能。
滑冰,是陳虹伊人生的一種選擇,但絕不是唯一。
滑冰教會她的,不僅僅是輸贏,更是生活的勇氣。
同樣是孩子喜歡滑冰,我的一個朋友的做法就截然不同。
那個孩子上初中,癡迷滑冰,天賦也好,經常會在周末約著小伙伴去滑冰。
但她說:滑冰有什么用?貴不說,將來能保證你上個好高中嗎?有那點時間不如多讀讀書。
就這樣,她硬生生地掐滅了孩子希望的火苗,也一下子拉遠了和孩子的距離。
兩個父母不同的做法,決定了孩子不同的人生走向。
親子專家黃靜潔老師說:有格局的父母能讓孩子擁有高度的視野、廣度的胸懷、厚度的理想。
如果說,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有什么風險的話,那一定是他們被父母的視野所限制的未來。
05
真正的愛孩子,不僅僅是愛在今天,贏在當下,更是讓孩子笑在明天,勝在未來。
好的父母,可以經濟不寬裕,可以生活不富裕,但一定是笑口常開,格局遠大、眼界開闊的。
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家庭,但愿意用心呵護孩子長大,保護孩子的興趣,關注孩子的情緒的父母,一定能夠創造洋溢著愛與歡笑的家庭氛圍,為孩子鋪就一條充滿著無限可能與希望的未來之路。
《戰國策》中有一句話,被很多人所熟知: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這里的“計”,指的就是:
雖然生活實苦,父母卻能用今天的博大胸懷與長遠思維,沖破貧窮的桎梏,將孩子養育成有格局、有眼界、有心胸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