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會城市是一個省份的行政中心,也是該省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教和交通中心。
通常情況下,省會城市是該省知名度最高的城市,承擔著省級政府的核心職能,負責省內的全面規劃和協調。
許多省會城市利用自身的政策和資源優勢,積極發展,力圖提升省會城市的地位和知名度,打造更加強大的省會。
這種情況下,一些省會城市呈現出一城獨大的趨勢,其中一些省會城市的GDP已經占據全省一半甚至更多的比例!
例如,長春作為吉林省會和銀川作為寧夏首府,它們的GDP總量都占到了全省(區)的50%以上!這意味著這些城市的經濟總量已經超過了整個省份的一半甚至更多。
吉林省擁有九個地級市,也就是說其他八個城市的經濟總和還不及省會城市高!長春已連續兩年成為全國首位度最高的城市!
省會城市的首位度高反映了該城市的良好發展,但也意味著省內其他城市的發展較為緩慢落后。
然而,并不是所有省會城市都能實現一城獨大。比如山東省會濟南長期以來一直被青島超越,江蘇省會南京也是,蘇州一直是全省經濟的領頭羊,南京多年來一直在追趕但未超越,無錫的經濟實力與南京也不相上下!盡管如此,濟南和南京作為副省級城市,其知名度也很高!
與此相比,還有一座省會城市顯得有些“失落”,被省內另一座城市完全壓過,無論在經濟上還是知名度上,甚至行政級別也被省內另一座城市超過,可以說是最為“憋屈”的省會城市,這座城市就是福州!
福州是福建省的省會,盡管一些城市榜單上福州的名字并不常見,全國的知名度并不高。當人們提到福建時,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城市都是廈門。無論是在經濟、知名度還是行政級別上,福州都不如廈門。
福州雖然是省會城市,但廈門是一個副省級城市,級別比福州高出半級。在經濟方面,廈門作為福建省面積最小的地級市,其人均GDP多年排名全省第一。在經濟總量上,福州也不是第一,多年來一直被泉州壓制著。
因此,許多人以為廈門是福建的省會,主要是因為它的知名度完全超過了福州。作為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之一,廈門也是全國最早的4個經濟特區之一,因此廈門的風光無限!
廈門位于福建東南沿海,總面積為1700平方公里,轄6個行政區,總人口530萬。作為我國最早的經濟特區城市之一,廈門的經濟實力和發展勢頭非常強勁,是東南沿海的中心城市和國際知名的旅游城市。
廈門的簡稱是“鷺”,也被稱為鷺城。有關鷺城的起源,據《廈門志》記載,在宋太平興國年間,“白鷺銜來嘉禾,一莖數穗”!這就是廈門“鷺島”和舊名“嘉禾嶼”的由來。
至今,每年特定的時候,大量的白鷺仍會來到這里,為整個城市增添了一份靈動的氣息。
廈門是一座位于海濱的城市,被譽為“海上花園”。主島廈門島及其周邊小島和沿海地區共同構成了這座美麗的花園城市。這里環境優美,空氣清新,是全國環境最好的城市之一,也是國內備受歡迎的熱門旅游城市。
整個城市都如同畫中一般,融匯了山、海、巖、洞、寺、園、花、木等多種美景。廈門位于大海之上,海洋與城市相交融;“一城如花半倚石,萬點青山擁海來”這兩句詩詞概括了廈門風光的特點。
鼓浪嶼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是廈門最著名的旅游景區之一。它是位于廈門島西南角的一個小島,與廈門島隔海相望,面積僅1.88平方公里,全島綠地覆蓋率超過40%。鼓浪嶼擁有亞熱帶季風氣候和豐富的植被種類,融合了歷史、人文和自然景觀,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游景區和世界文化遺產。它還被國家地理雜志評為“中國最美的五大城市區之首”。
鼓浪嶼最初是一個荒涼的綠洲,元末時形成了半漁半耕的村落。島嶼的西南端有一塊海蝕溶洞的礁石,每當海浪沖擊時發出鼓聲,人們將這塊礁石稱為“鼓浪石”,后來整個島嶼也以此得名“鼓浪嶼”。
清朝末年,廈門成為中國近代的五個最早開放對外貿易的口岸之一。此后,西方各國的外交官、傳教士和商人涌入鼓浪嶼,在這個小小的島上興建了領事館。一百多年的特殊歷史使得鼓浪嶼成為一個具有濃厚的人文景觀、豐富的歷史情趣、多樣的國際建筑風格和中西文化的融合的“萬國建筑博覽會”。
中國最美的大學校園之一是廈門大學。這所大學坐落在面朝大海、背靠青山的地方,毗鄰千年古剎南普陀寺!廈門大學是由被毛主席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陳嘉庚先生于1921年創辦的。
廈門大學的校園環境優美,既融合了中西方建筑的特點,也充滿了吸引力。校園的大門外就是環島路的白城沙灘,離大海非常近,幾乎可以伸手觸及。在芙蓉湖的邊上,有著黑天鵝和芙蓉隧道兩側的涂鴉,還有隱秘的情人谷,所有這些都吸引著游客駐足流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