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發生了一件令人痛心的事。
一個9歲男孩跳樓自殺,在那張用作業紙寫成的遺書上,稚氣的筆跡歪歪扭扭地寫到:
“nainai,我前天把學校bo里zhuangsui了,我之到要chenfa,suo以我跳lou了。”
撞碎了玻璃,擔心受到懲罰,孩子就跳樓自殺。這樣的悲劇,其實只是青少年自殺事件的一個,打開電視、翻開手機,我們就會發現,類似的新聞不在少數。
《教育藍皮書:中國教育發展報告》,曾搜集了79例中小學生自殺案例,孩子們的自殺理由各種各樣。
被同學欺負冤枉、作業沒完成、被家長批評、成績下滑或不理想、作弊被發現,父母離異、教師行為失當、家長期望值過高,學業壓力太大……
這些在我們看來微不足道的小事,對于沒有受過挫折教育的孩子來說,卻是滅頂之災的大事,緊張,焦慮,惶恐,甚至不惜用最嚴重最慘烈的方式自毀。而統計數據還發現,自殺學生在年級所占比例,小學五六年級最多。
這是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自主意識逐漸強烈,但分析問題的能力尚在發展之中,一旦遇到困難和挫折,就容易灰心、頹喪。或者會出現理智不能駕馭感情的現象。
所以,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是家庭教育,尤其是五六年級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一課,決定孩子人生的成敗。
一說起挫折教育,很多家長就會想到吃苦受罪,以為多給孩子打擊,多讓孩子經歷磨難,就會讓孩子有抗挫能力,總是刻意給孩子制造一些障礙:
把孩子送到農村,或者吃苦訓練營;
假裝生病,讓孩子做飯送菜;
假裝破產,搬出自家別墅,租一個很小的房子,生活過得非常節儉,還時不時裝窮叫苦……
最近很火的一段視頻,說的也是“挫折教育”。
視頻中的小女孩,皺著眉,撅著小嘴,很委屈地對爸爸說:
“你有一個缺點,知道是什么嗎?”
爸爸問:“是什么?”
小女孩說:“就是總讓我不開心。我覺得這樣做不好,你可以改掉嗎?”
爸爸卻一口回絕:“不能!”
爸爸的理由是,如果不在家里鍛煉鍛煉,多遇到點不開心的事情,孩子這樣的抗挫折能力,以后長大了,離開爸媽就完蛋了。所以就是要經常讓她不開心。
爸爸的初衷是好的,但他誤會了挫折教育的真正內涵。能對孩子起到教育意義的挫折,至少需要具備兩個條件:
孩子能不能理解,
孩子的心理和身體能不能承受。
如果挫折遠超孩子的生理心理承受能力,那就成了“挫敗 折磨”,很可能還沒培養出堅毅品質,孩子就先垮掉了。
還記得綜藝節目《四大名助》中,一名“虎媽”分享了自己的挫折教育:
她讓弟弟帶著10歲女兒,去大沙漠里“歷練”三天兩夜,出發前還囑咐她弟弟:“要狠狠地虐她!”
后來女兒哭著對她說:
“今后,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永遠不會因為那三天兩夜的痛苦變得堅強,我只會記得你是怎么虐待我的?!?/p>
孩子的生活中,其實并不缺少挫折。系不上鞋帶,搭不好積木,做作業遇到難題,心愛的玩具被搶走,寫不好字被家長批評……
對孩子來說,都可能成為跨不過去的坎,他們不需要家長制造挫折,需要的只是真正有效的挫折教育。
家長都是想為了孩子好,但有的時候,愛也會傷人。
如何防止孩子出現過激行為?如何進行真正有效的挫折教育?怎樣才能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
《陪伴成長》六年級第八課——《孩子抗挫折能力的培養》,會幫助家長通過量表了解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并針對測量結果制訂行動計劃,指導家長在實踐中鍛煉,通過情境練習,室內外拉練等方法來檢驗、提高孩子應對挫折的能力。
三十天,有效陪伴
三十天,破繭成蝶
家庭教育最難、最偉大的一步就是堅持。陪伴孩子成長,一步一個腳印,相信結果一定會帶給你驚喜。
那時,別忘為孩子的進步頒獎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