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林霍姆斯基教育名言
1.如果學生沒有學習的積極要求,教師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識上,學生對自己學習上的成績就越冷淡,學習愿望就越低落。
2.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當一個人不僅在認識世界,而且在認識自我的時候,就能形成興趣。沒有這種自我肯定的體驗,就不可能有對知識的真正的興趣。
3.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于事的。
4.只有在受教育者尊重自己的條件下,才可能有自我教育。學生對自己越是尊重,他對你在道德上的教誨與關于應該如何進行自我教育的指導,就越聽得進去,接受得快。如果學生缺乏自我尊重他對你的教育和規勸就會充耳不聞。
5.道德的自我教育——即激發起學生要當一個好人的愿望,實質上是從自豪感、自尊心、勞動的尊嚴感開始的,而缺少了這一點,學校、學生集體都是不可思議的事。
6.教師的個性在如何塑造著學生的個性。一個精神豐富、道德高尚的教師,才能尊重和陶冶自己學生的的個性,而一個無任何個性特色的教師,他培養的學生也不會有任何特色。
7.按照“各盡所能”的原則而進行教學和教育工作,能為提高學生集體的智力水平創造有利的條件。由于實施這一原則,可以使“差生”不失去自信心,使他們逐步地發展起一些智力技巧,而到了一定的階段上,他們就能在哪怕一門學科上取得好成績。
8..教育——這首先是活生生的、尋根究底的、探索性的思考。沒有思考就沒有發現(哪怕是很小的、乍看起來微不足道的發現),而沒有發現就談不上教育工作的創造性只有當你給你的朋友以某種幫助時,你的精神才能變得豐富起來。
9.在我看來,真正的教育始于一個人為理想所鼓舞,能認清自己,思考自己生活的意義和目的,審視自己是一個什么人和應當成為一個什么人。
11.把學習當成一種苦事和沉重的負擔――這是極不正常的現象。這是缺乏和諧的教育的直接后果。只有在這樣的情況下,即把責任感變成學校精神生話的核心,把我們所談到的個人對環境的態度的豐富多彩和多方面性集中體現出來,才有可能克服這種現象。
12.教育才能的基礎,是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個兒童。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藥的兒童、少年和男女青年。要知道,我們面前的這個人才剛剛開始生活在世界上,我們可以使這個幼小的人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善良的、人性的東西不受壓制、傷害和扼殺。因此,每個決心獻身于教育的人,應容忍兒童的弱點。如果對這些弱點仔細地觀察和思索,不僅用腦子,而且用心靈去認識它們,就會發現這些弱點是無關重要的,不應對它們生氣、憤怒和加以懲罰。
13.要用長遠的眼光看待活生生的教育工作:任何成功都是來之不易的。一切好的東西背后都是巨大的勞動。很重要的一點是要用長遠的眼光來看我們所從事的活生生的教育工作:一天從一堆沙土中淘出一粒金子,一千天就能淘出一千粒金子。
14.重要的是要用志向鼓舞人:在我們艱難的事業中,一個最棘手、最難以捉摸的工作,就是用志向去鼓舞人。志向是同一個人對自己的約束,給自己的承諾,對自己提出的要求相聯系的。
15.真正的教育是從教育者的素質開始的:教育者的個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財富,是一種能激發每個受教育者檢點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而真正的教育,實際上就是從這兒開始的。
16.教師的素質是年輕人的精神支柱:年輕人的道德面貌、行為以及對待善惡的態度是由他們的精神支柱所決定的,而這種精神支柱牢固與否,取決于教師的個性、教師的思想是否豐富和他對我們生活的真理是否忠誠。
17.教育技巧的全部訣竅就在于抓住兒童的這種上進心,這種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兒童自己不求上進,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養出好的品質。可是只有在集體和教師首先看到兒童優點的那些地方,兒童才會產生上進心。
18.美能磨練人性:一個人如果從童年時期就感受到美的教育,特別是讀過一些好書;如果他善于感受并高度贊賞一切美好事物,那么,很難設想,他會變成一個冷酷無情、卑鄙庸俗、貪淫好色之徒。美,首先是藝術珍品,能培養細致入微的性格。性格越細致,人對世界的感悟越深刻,從而對世界的貢獻也越多。
19.美蘊藏著強大的教育力量:在為人們創造財富與歡樂的結合中,通過認識美,比如說,認識一朵小花的美,岸邊上色彩斑斕的小石子的美,鮮紅色霞光萬道的美,朗朗語調的美以及人們的行為美來認識自己。在這種結合中則蘊藏著相當強大的教育力量,使你這個教育者能獲得真正神奇的才能,讓孩子的心靈為之震驚,并能讓其挺直起來,如果孩子的心靈在痛苦、不幸、災難的壓迫下彎曲了的話。作為兒童歡樂的創造者——教師的權利,恰好在于為幼小的兒童去打開通往美的世界的大門。
20.要善于把永恒的美展現在孩子們的面前:我認為有巨大教育意義的一點,就是使孩子能看到、理解、感受到去喚醒大自然中的生命是一個很大的秘密。第一批春天花朵的開放,幼芽的萌發,第一批嫩草破土,第一只蝴蝶飛舞,第一聲蛙叫,第一只春燕飛來,第一聲春雷,麻雀第一次春浴,這一切我都當做永恒生命的美展現在孩子們面前。他們受到這種美的感染越深刻,去創造美的欲望就越強烈。
館藏推薦
怎樣培養真正的人
(蘇)B.A.蘇霍姆林斯基著
索書號:G41/97
館藏地:社會科學文獻中心
No.1
內容簡介
《怎樣培養真正的人》分析了倫理學的主要問題,并向正在成長的一代提出了正確理解生活中的和具有社會意義的目的、需要、興趣和追求的形成途徑。作者有機地把倫理學范疇、關于善與惡、義務、奉獻、尊嚴、榮譽、良心、自由、責任心、公民的覺悟、愛情、公共行為準則納入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教育理論問題的結構之中,提示了其在解決思想、勞動、智力、道德、美學、體育方面的發展,形成和教育問題上的意義。
給教師的建議
(蘇)B.A.蘇霍姆林斯基著
索書號:G42/188
館藏地:社會科學文獻中心
No.2
內容簡介
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為了解決中小學的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他專為中小學教師寫了一本《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譯者根據中國的情況和需要,選擇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精華部分,另從蘇氏的其他著作里選譯了有益于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的條目,作為補充,全書仍有一百條,改稱《給教師的建議》。書中每條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論分析,文字深入淺出,通順流暢。
蘇霍姆林斯基選集:五卷本.第1卷
(蘇)蘇霍姆林斯基著
索書號:G40-53/158(1)
館藏地:社會科學文獻中心
No.3
內容簡介
這是蘇霍姆林斯基所有杰作中的一部精品,曾獲烏克蘭共和國國家獎和烏克蘭教育協會一等獎,被重版多次并譯成十幾種語言文字。這本書在我國已廣為流傳,尤其對中小學教師來說,已成為他們的必讀書。這部著作是蘇霍姆林斯基多年學校工作的總結,是沉思、焦慮、擔憂和不安心情的總結。
這是《我把心給了孩子們》的姊妹篇,談論的是對少年(10-15歲)的教育問題。作者認為少年處在一個社會公民的誕生期,必須加強各方面的教育,才能把他們培養成為社會主義國家合格的公民。本書貫穿這一公民精神,全面論述了智育、體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美育和勞動教育,值得我國教育工作者,特別是小學教師們閱讀參考。
這是一部具有獨特風格教育評論作品,是作者關于青年教育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作者以通信的方式,從父親的角度,深刻而又生動地論述了父母應如何正確地對子女進行教育;青年應當怎樣熱愛學習、選擇職業,指出了青年在自我教育中怎樣培養理想、志向、高尚的道德情操,應有什么樣的道德觀、戀愛觀、審美觀和真正的友誼等。
瓦·阿·蘇霍姆林斯基
瓦·阿·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全稱瓦西里·亞歷山德羅維奇·蘇霍姆林斯基,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
他從17歲即開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出生于烏克蘭共和國一個農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讀于波爾塔瓦師范學院函授部,畢業后取得中學教師證書。1948年起至去世,擔任他家鄉所在地的一所農村完全中學——巴甫雷什(也譯作帕夫雷什)中學的校長。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羅斯聯邦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1968年起任蘇聯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1969年獲烏克蘭社會主義加盟共和國功勛教師稱號,并獲兩枚列寧勛章、1枚紅星勛章、多枚烏申斯基和馬卡連柯獎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