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在輔導(dǎo)孩子學(xué)習(xí)這件事情上,家長朋友們用一萬句話都訴說不完心里的苦水,特別是督促孩子寫作文,孩子抓耳撓腮想半天,也擠不出幾個字來,家長看著這種情境心里憋著一股氣,想要發(fā)作,奈何自己也不知道怎么教孩子寫出好作文,只能作罷。
我相信很多家長在輔導(dǎo)孩子寫作文的時候,都深有體會。很多家長甚至很疑惑,為什么孩子平時說起話來妙語連珠,可是一旦拿起筆寫作文,就開始抓耳撓腮。為了應(yīng)付作文也是“各出奇招”,寫出來的東西讓人哭笑不得:
就像這樣:毫無意義的流水賬作文,為了湊成一篇把數(shù)字從1寫到100……
再如這樣:全篇看下來沒有重點,不知所云,找不到作文的邏輯……
更有甚者:實在寫不出了就投機(jī)取巧,寫網(wǎng)絡(luò)的段子和笑話……
當(dāng)然這樣寫作文的孩子可能是少數(shù)極個別,但是從中也不難看出,很多孩子對于寫作文是完全沒有方向的。
雖然從小學(xué)開始,同學(xué)們就被要求寫各種日記、周記、讀書筆記練筆,但是真正要寫作文時,還是常常會遇到這些問題:
有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91.2%的小學(xué)生寫作文有困難;其中高達(dá)89.3%的學(xué)生直接表示,厭惡、甚至害怕寫作。
不巧的是,在日常的語文考試中,作文所占的分?jǐn)?shù)比例極高:
小學(xué)考試一篇作文分值30分;
初中作文分值50分;
高中作文分值60分……
作文成績不過關(guān),分分鐘就會被別人家的孩子甩在后頭!
有的家長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選擇把孩子送去各種語文輔導(dǎo)班,但很多輔導(dǎo)班也只是在教僵化的應(yīng)試方法。
最典型的做法就是直接套用“標(biāo)題—故事—總結(jié)—最后升華中心思想”的框架。
最終使得孩子的文章變得:死板、生硬、缺乏想象力,連閱卷老師都直言:這樣的作文給不了高分!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讓孩子描寫“眼睛”,他會怎么寫呢?
“她的眼睛又大又亮,忽閃忽閃的,像是會說話一樣。”?
看似沒問題,但總覺缺少了一點味道,可以給個及格分,卻很難打出高分。
而換一個不同的寫法會怎樣呢?
我的眼睛很大很大,裝得下高山大海,裝得下整個世界。我的眼睛很小很小,有時遇到心事,就連兩行淚,也裝不下。
同樣是寫眼睛,我們可以看到前者普普通通,后者卻賦予了文字以情感,讓人讀了,不禁在腦海中遐想。
可能會有家長說:那是別人家孩子有靈氣和天賦。但其實真正有天賦和靈氣的孩子只是極少數(shù),大多數(shù)的孩子的寫作能力都是一樣的。
可為什么有的孩子寫得好,有的孩子卻寫不好呢?都是因為沒有方法技巧,只要用對方法,每個孩子都能寫出讓人眼前一亮的高分作文!
就拿小學(xué)最基礎(chǔ)的寫作題材:寫人作文給大家聊一聊,看看寫人到底應(yīng)該怎樣寫,才能寫得與眾不同。
我們知道寫人,是小學(xué)作文訓(xùn)練的基本功之一。在記敘文中,人和事是不可分的,關(guān)鍵是看題目如何要求。
要求寫事的題目,文中的人要為事服務(wù);要求寫人的題目,文中的事必須為人服務(wù)。
那怎樣寫人呢?今天我們就來著重講解如何捕捉人物特色語言。
● 語言描寫體現(xiàn)人物特點
言為心聲,語言可以體現(xiàn)一個人的性格特點。我在班上給孩子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天下大雪,秀才、縣官、財主相遇,財主提議以雪為題,每人念一句詩。秀才說了一句:“大雪紛紛落地。”縣官接了一句:“都是皇家瑞氣。”財主笑著說:“再下三年何妨?”這時來了一個窮人,一聽就生氣,罵了一句:“放你娘狗屁。”
這里落實到最終的一個點就是,不同身份,語言不同!
同學(xué)們聽完這個故事哈哈大笑。我就給同學(xué)們講,我們可以通過語言來表現(xiàn)一個人的身份、地位,也就是其語言要和一個人的社會角色相匹配。
刻畫人物,怎樣刻畫,人物形象如何立得起來,都離不開我們?nèi)宋锏恼Z言描寫。
語言生動的例子俯拾即是,關(guān)鍵在于我們閱讀過程中要注意積累,不斷反思,這樣才能達(dá)到運(yùn)斤成風(fēng)的地步。
比如《紅樓夢》一回描寫劉姥姥進(jìn)大觀園的一幕,劉姥姥說話的語言上也體現(xiàn)出莊稼人的底層勞動人民的特色:
是個莊稼人罷;大火燒了毛毛蟲;一個蘿卜一頭蒜;花兒落了結(jié)個大倭瓜;
這些行酒令就體現(xiàn)出她俗的一面,而且反映了她的生活,形象真實。
而在賈蕓有難處時遇到了醉金剛倪二,倪二的一番話更體現(xiàn)出了他作為市井無賴的一面,讓人讀來真切自然:
“不妨,不妨,有什么不平的事,告訴我,替你出氣!這三街六巷,憑他是誰,有人得罪了我醉金剛倪二的街坊,管叫他人離家散!”
同樣的,同一個人不同情緒,語言也不同;這是我們需要注意的,舉一個簡單例子:
請根據(jù)人物狀態(tài),看看同一個人物不同狀態(tài)下是如何表述“吃飯了”這一句話。
● 變換對話的描寫形式
如何來變換對話的描寫形式呢?這里有一個最好的方法,就是改變提示語,所謂“提示語”就是對人物說話時的表現(xiàn)進(jìn)行記敘描寫,提示一下當(dāng)前的情況。
比如:康康手里拿著書,回到家里,高興說道:“媽媽,我回來了!”那么“媽媽,我回來了!”就是說話的內(nèi)容,而這句話之前的內(nèi)容就是提示語,將當(dāng)時康康說這句話的狀態(tài)說清楚了。
例子: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兒圍著一張桌子吃晚飯。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對他說:“大伯,您跟爸爸哪兒都像,就是有一點不像”。(提示語在前)
“哪一點不像呢?”伯父轉(zhuǎn)過頭來,微笑著問我。他嚼著東西,嘴唇上的胡子跟著一動一動的。(提示語在后)
“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我望了他們半天才說。(提示語在后)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著說,“我小的時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樣,也是又高又直的。”(提示語在中間)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來,碰了幾次壁,把鼻子碰扁了。”(無提示語)
“碰壁?”我說,“您怎么會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提示語在中間)
“你想,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
“哦!”我恍然大悟,“墻壁當(dāng)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來。(提示語在中間)
這篇小的選段,選自中學(xué)課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在選段中我就將提示語的四種情況給大家標(biāo)注出來了:提示語在前、提示語在中間、提示語在后,以及無提示語。
● 神態(tài)、動作描寫作輔助
神態(tài)動作也是人物描寫當(dāng)中的重點知識,我們通過神態(tài)動作的輔助可以讓語言更為生動形象。
給大家舉個例子:
門被打壞了,開了一個拳頭大的窟窿。班主任來了,說:“誰踢壞的?”搗亂鬼董小天說:“沒看見。”旁邊的張小勇還幫董小天說話。高芳芳說:“是董小天踢的。”董小天不承認(rèn)。老師說:“還有誰看見的?”“沒看見。”李星說。
門被打壞了,開了一個籃球大的窟窿。班主任來了,瞪著眼:“誰踢壞的?”搗亂鬼董小天斜著眼,冷笑著:“鬼知道,又沒有人叫我一定要看好門?”旁邊的張小勇,朝老師做了鬼臉:“哈......,開了窗,好通風(fēng)。”誰知這一下卻惹惱了站在旁邊的高芳芳。“是董小天,他來時,一陣風(fēng)正好把門關(guān)了,他就抬起腳,用力一踢。”董小天腳一跺:“大白天別說夢話!你小心點,不要誣陷好人!”“我才不瞎說呢,大家都看見的。你憑什么,做了壞事,還要耍嘴。”老師說:“還有誰看見的?”“我,......沒看見。”李星使勁地咽了一口水,神情恍惚。
通過第二段(注意綠色字體),我們就可以明顯感受到班主任老師當(dāng)看到門踢壞了的時候,他生氣的狀態(tài),原因就是在“誰踢壞的?”前加了“瞪著眼”三個字。而當(dāng)董小天回“鬼知道”的時候,他明顯是底氣十足,沒有意識到悔改。
特別是第二段通過語言對話,突出了董小天與高芳芳的矛盾。而且后面的李星的描寫,我們也能感受到李星很害怕。這就是通過在語言描寫前加入神態(tài)動作的描寫的好處了。因此,我們在寫作過程中要注意在提示語前多用我們的神態(tài)動作,這樣可以使得語言描寫更加生動。
當(dāng)然單獨的神態(tài)動作刻畫也有必要,這里就簡單給大家舉個例子——關(guān)于朱自清《背影》中對父親的動作描寫(注意綠色字體)。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相信同學(xué)們先將如何捕捉人物特色語言的這三點語言描寫技巧先抓住,怎樣寫人就一清二楚了,下次只要是遇到關(guān)于寫人的作文是便能手到擒來,立馬寫出高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