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晚報: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發布宜居城市北京僅排74位 今天上午,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了2013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
藍皮書顯示,北京的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第六,可持續競爭力排名第四。在可持續競爭力分項中,北京的知識城市競爭力排名第一,宜商城市競爭力指數排名第二。但是在宜居城市排名中卻位列第74位。
藍皮書專家表示,把宜居作為城市的基本和首要功能,推動城市協調、和諧、可持續發展,才能真正提升城市競爭力。
北京可持續競爭力排名第四
藍皮書指出,2012年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和可持續競爭力排名前十的城市中,港澳臺地區、東南沿海地區和環渤海地區三分天下。其中北京可持續競爭力排名第四,排名前三的分別為:香港、上海和深圳。
社科院城市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表示,城市的可持續競爭力在初期會隨著綜合經濟競爭力的上升而迅速增加,但上升至一定階段后,可持續競爭力的上升幅度會有所趨緩,甚至會下行。
因此,提升中國城市競爭力的關鍵不在于現實綜合經濟競爭力的大小,而在于如何促進可持續競爭力的提高,增強中國城市的發展后勁,這也是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模式轉型的內在要求和不竭動力。
宜居城市排名靠后“大城市病”突出
記者從排名中看到,在宜商、知識、信息等城市競爭力指數上,香港、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排名在前十,但在生態環境和宜居方面,僅香港、澳門的宜居和生態城市競爭力指數排名在前十,其他均為無錫、蘇州等二線城市。北京在宜居城市排名中位列第74位。
中國第三產業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李光全表示,城市競爭力的最終目標是為市民謀福利,而以人為本的宜居城市建設應該是也必須是理想城市的重要內容和為市民謀福利的具體體現。而目前,我國的一線城市在經濟發展和綜合競爭力雖然位于前列,但是卻忽略了以人為本理念和生態保護。
李光全分析,城市房地產過度投資化帶來的房價高企成為城市宜居問題的首要制約因素,其次霧霾等環境問題突出、交通擁堵、政府投入不足等因素也將城市的生態和宜居指數大打折扣。
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李超表示,中國城市普遍存在重硬件、輕軟件、重表象,輕內在的特點。過去十年,城市病在大中城市開始集中暴發,表現在交通擁堵,住房緊張,疫病流行,食品安全等。
城市競爭力部分項目排名(前十名)
項目排名前十
可持續:香港、上海、深圳、北京、廣州、澳門、杭州、青島、無錫、濟南
綜合經濟:香港、深圳、上海、臺北、廣州、北京、蘇州、佛山、天津、澳門
宜居:香港、澳門、無錫、常州、珠海、蘇州、威海、海口、鎮江、中山 注:北京第74
宜商:香港、北京、上海、廣州、佛山、蘇州、深圳、武漢、青島、杭州
和諧:香港、澳門、濟南、西安、深圳、青島、威海、大連、廈門、寧波 注:北京第14
生態:澳門、香港、南昌、隨州、上饒、黃山、景德鎮、煙臺、九江、廣州 注:北京第119
知識: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南京、杭州、廣州、天津、武漢、大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