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沙群島的地理位置:
東沙群島分布于北緯20°33′至21°10′、東經115°54′至116°57′之間的海域中,位居中國廣東、海南島、臺灣島及菲律賓呂宋島的中間位置。是南海諸島中距中國大陸最近的一組群島。
東沙群島由東沙島及東沙環礁、南衛灘、北衛灘組成,其中南衛灘北衛灘均是隱于水下的暗礁,為一連續淺灘,只有東沙島是露出水面的唯一島嶼。東沙群島是南海諸島中離大陸最近、島礁最少的一組群島,位居中國廣東、海南島、臺灣島及菲律賓呂宋島的中間位置。其中東沙島的座標是北緯20度42分0秒,東經116度43分0秒。
東沙群島位置圖
東沙環礁為一直徑約25公里的圓形環礁,由造礁珊瑚所建造而形成。環礁包含有礁臺、潟湖、沙洲、淺灘、水道及島嶼等特殊自然地形,是屬于標準的環礁地形。環礁的礁臺總長約46公里,寬約2公里,水深多在0.6-5米以內,低潮時大部分會露出或接近水面。環礁內為一水深約6-18米,面積約300平方公里的水域(俗稱瀉湖),內有許多珊瑚丘、小沙洲及淺灘暗礁等分布,環礁外水深25米以下則為陡坡或斷崖,幾乎呈垂直狀降至約200米深的深海。環礁的西北、西南各有一天然缺口,形成所謂的南、北水道,是進入內環礁水域的主要通道。東沙島恰坐落在南北水道中間的礁盤上。
東沙環礁
發育于東沙環礁的西礁盤上的東沙島東西長約2800米,南北寬約700米(另一說865米),原面積1.08平方公里,1965年為修建機場填平了部分瀉湖,現面積1.74平方公里,東沙島平均高度約6米,其中東北方向最高,達12米,西南面次高,約8米。整個島嶼呈四周高中間低形態。中間是0.6平方公里,占全島三分之一面積的瀉湖,湖深1-1.5米,西側有寬20來米的口門通向外海。東沙島瀉湖口小水淺,瀉湖的湖底多為淤泥及有機物殘屑所覆蓋。
東沙群島海域物產豐富,有可知的珊瑚300種,海藻120種,魚類500多種,鳥類約140余種。另有甲殼類動物、棘皮動物、軟體動物等無脊椎動物,東沙島上植被茂密,以低矮的熱帶灌木、騰類植物為主,間雜林投樹、桑樹、麻風桐及野菠等喬木。平均高度約五米。
東沙島航拍圖:
美麗的東沙島
東沙群島地處東亞至印度洋和亞、非、大洋洲國際航線要沖,其東北距離高雄約240浬,西北距香港約170浬,北距汕頭140浬、西南距海南省榆林港360浬,東南距菲律賓的馬尼拉約420浬,南距南沙太平島640浬。廣州、香港至馬尼拉或臺灣高雄的航線由附近海域通過,具有重大航運意義。
東沙群島是南海諸島中離大陸最近、島礁最少的一組群島,東沙是南海諸島數百個島礁中僅次于西沙永興島的第二大島嶼,同時又也是南海諸島中最早被開發的海島,早在一千多年前的晉代即已為中國人所認識。東沙島位居珠江口“南澳”之外,所以在中國“古航海圖”中稱為“南澳氣”,又因在萬山群島以東名大東沙,后逐漸演變為東沙。島上有清代中國漁民建造的漁村和廟宇-大王廟(俗稱瀉湖),后重建為天后宮,所以說東沙島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今天的東沙島名義上歸廣東省汕尾市管轄,實際上由中國臺灣省的軍隊控制,歸中國臺灣高雄市旗津區管轄。
東沙島因因地處東沙環礁的礁盤上,四周均為深度僅1~2米廣闊淺礁地形,大型船只無法靠近。海運船只需停泊外海,再以小船接駁上岸。現有碼頭設施僅有寬約5米之簡易直立岸壁,低潮時水深僅約0.5米。1965年7月駐守東沙的臺軍在島上修建了機場,施工時淺湖部分被填平,北面沙堤上修建了機場,使島嶼面積擴大。機場跑道長1550米,寬30米,可起降中小型客機或運輸機。
東沙風光
南、北衛灘位于東沙島西側,距東沙島均為80千米,為一連續淺灘,礁體呈橢圓形,沉沒水下10多米深處,無島礁出露,屬沉水環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