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農業部在吉林長春召開東北四省區農業結構調整座談會,特別要求東北四省區調減玉米種植面積。
中糧期貨分析認為:自2008年以來,臨儲收購造成的玉米產量和價格齊漲的牛市盛宴就此終結!從趨勢上講,起碼在政府處理好目前超過1.5億噸的臨儲庫存之前,玉米價格將走向漫漫熊途;但是不排除產量大減等因素造成玉米價格的波動。
從韓長斌部長的歷次重要講話中,可以清晰的反應出中國政府對于玉米生產、進口等態度的轉變過程。2010/11市場年度,中國玉米供求緊張,價格暴漲,甚至被迫在2011/12市場年度從國際市場進口523萬噸玉米用于補充庫存(也即后來在關內拍賣的進口玉米)。因此,2012年韓部長才會在人民日報發表長篇文章《玉米論略》來闡述增加玉米產能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013/14年度和2014/15年度,國家連續兩年在東北四省區分別收購6919、8329萬噸玉米,市場價格大幅波動,飼料企業和玉米深加工企業承擔巨大市場風險,中央財政不堪重負,因此今年6月,韓部長才會在吉林省召開東北四省區農業結構調整座談會,指出:玉米種植結構調整的重點是東北地區,東北四省區明年要調減玉米種植面積。
圖1:中國玉米供求關系變化和進口玉米情況(數據源:中糧期貨研究院)
必須承認,中國政府實行的玉米臨時收儲政策確實在提高農民收入和玉米生產能力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自2008年實行玉米臨儲收購價格以來,中國玉米總產從1.66億噸增至2013年的最高峰值2.18億噸,產量增長了31.7%,超過5000萬噸;面積增加了24%。
圖2:美國6月降水與正常值比較情況(數據源:中糧期貨研究院)
據悉,本來在參與玉米臨儲收購價格政策的幾個政府部門之中,農業部、東北各省區政府從保護農民收入角度,反對降價收購;而財政部等部門從節約政府開支等角度,更希望降價收購臨儲玉米。6月28日韓部長講話意味著農業部已經轉變了觀念,也即中央層面的政府機構已經統一了思想,意味著秋季新的臨儲玉米收購價格降低基本已成定局!中國的糧食政策一直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對于玉米甚至玉米淀粉期貨和現貨來講,臨儲收購價格面臨調整是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考慮到臨儲收購價格制定的工作程序和去年和前年的發布時間,預計最終塵埃落定得等到11月下旬。在這之前,玉米甚至玉米淀粉期貨價格將一直有壓力,難以有效上漲,只會出現局部反彈。
目前市場傳言降價幅度從200元/噸(1毛/斤)、120元/噸(低至2012年水準)、100元/噸以下多個版本。從我們掌握的信息來邏輯性推斷:我們認為價格降幅應在100元/噸以內。主要原因是2014年小麥和稻谷的最低保護價未降低,因此預計玉米的臨儲收購價格降幅應不會很大。
我們認為今秋臨儲可能的方式應有以下變化:
1.降價幅度幾十元/噸。
2.提高質量標準。(預計霉變超標玉米將排除在臨儲收購之外,參考2015年小麥最低保護價收購僅僅收購2015年生產國標三等以上小麥。)
3.分批次發放臨儲收購量。(參考2008/09年度下達了四批臨儲收購計劃,計劃總量4000萬噸)。(前兩條出現的可能性大于第3條)。
不過,中國政府應該不會讓玉米成為下一個大豆,也即會避免進口低價玉米沖擊國內生產能力。因此,預計玉米進口配額加上轉基因政策的雙控措施仍將存在很長的一段時期。
這就意味著國內外差價仍將在一定時期內存在,也即高粱、大麥、木薯、木薯淀粉、DDGS等玉米和玉米淀粉的替代品和相關產品大量進口也將長期存在,只要市場給出的價差足夠豐厚。
圖3:玉米進口理論利潤(數據源:中糧期貨研究院)(文章完)
前期,小白曾在“農機觀察”平臺發表《遭遇四大挑戰 2015年玉米機市場忽現撲朔迷局》,認為2015年的玉米機市場正在面臨厄爾尼諾現象、補貼或無羹可分、國二國三柴油機切換、行業內部無序、惡性競爭四大挑戰。現在來看,農業部關于明年調減東四省玉米種植面積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這個撲朔迷局的形成。故而,小白再次呼吁行業與企業共同研究應對策略,知雄守雌,謀定后戰。
最后,分享一下南宋抗金名將宗澤的一首詩:傘幄垂垂馬踏沙,水長山遠路多花。眼中形勢胸中策,緩步徐行靜不嘩。【百度賞析:傘幄:古代大官出門用來避日、防雨的工具,實際是一種儀仗。前兩句說,傘幄輕輕的飄動著,戰馬邁著大步,前進在布滿黃沙的土路上,在這長長的征途中,山水同人做伴,野花也在道路兩旁茂盛地開放著。策:策略。嘩:說話聲。后兩句說,面對敵我形勢。戰勝敵人的計謀早已民成竹在胸;兵士們邁著輕捷的步子 ,正在靜肅前進,沒有一點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