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目共睹,蕾雅·賽杜扛得起“邦女郎”的標簽。人稱“法蘭西玫瑰”的她,是斯嘉麗·約翰遜和克蕾曼絲·波西的結合體,自帶法國女人的神秘氣質。她一人千面。有時,靈動、天真,像純情的少女。有時,知性、優雅,熟女氣息撲鼻。
她可以是《碟中諜4》中冷艷性感的女殺手;也可以是《阿黛爾的生活》中那一抹最溫暖的“藍色”。你永遠無法預測蕾雅·賽杜下一次出現時候的樣子,唯一不變的,是每次都讓人驚艷。這部《法蘭西》更是讓人叫絕!
影片在今年法國權威電影雜志《電影手冊》公布2021十佳電影名單中穩穩上榜。由布魯諾·杜蒙執導,創作低產、生活低調的他是當今法國大獲推崇同時頗具爭議的導演之一,哲學碩士出身的他常在其作品中展現人類極端暴力與性行為的丑陋。
1997年,他的第一部故事長片《人之子》在戛納國際電影節一鳴驚人。1999年的《人性》頗具疏離內斂的禁欲風格,最終以黑馬姿態連獲戛納評審團大獎、最佳女演員及最佳男演員三項大獎。2003年的《29片棕櫚葉》延續著關注與爭議。今年的這部《法蘭西》仍有爭議,但布魯諾·杜蒙說:“法蘭西”有很多缺點,但我仍歌頌她。”
蕾雅·賽杜在《法蘭西》中,飾演一名叫法蘭西的記者,整部電影,宛如蕾雅·賽杜的獨角戲,導演把她的美貌和演技,360度無死角拍下來呈現在大銀幕。仿佛是為了彌補007里面蕾老師的工具花瓶形象,布魯諾·杜蒙用她的巨幅近景面部特寫和情緒流變證明了蕾老師的實力。
影片從女神的懟臉拍開始——法蘭西一頭金發,口涂大紫唇,身穿同色系大衣,走精英干練女強人風。
她是備受追捧的時政節目主持人,是奔波在一線,采訪報道的記者。天天享受名利富貴的滋味,賺飽荷包、又有著嬌媚艷麗的外表,飽受一票粉絲的愛待。這時的她,連一根頭發絲兒都散發著朝氣,臉上寫滿了驕傲。
不過人紅是非多的壓力又誰能懂? 外人看到的那面不一定是真實的,法蘭西也有不想暴露的秘密,比如形同虛設的婚姻。她與丈夫鮮少講話,每次開口就開足馬力,恨不得來個暴力碰撞。
白天忙工作,導致她身心俱疲,過少的陪伴讓她與兒子愈發變生分,有時,兒子與老爸親近,法蘭西就像個外人。再難過,再空虛,法蘭西只要一踏出家門,就像位斗士,不容許外人發現自己的軟肋,誰知,一場意外打破了這一切。
她開車撞倒一位青年,對方腿部骨折.這一場面被旁邊的路人抓拍,很快登上各大新聞頭條。
公眾人物最怕爆發危機,為此她除賠償外,還專門登門道歉。只不過,一定要隨身帶著拍攝團隊,畢竟如此善良有誠意的行為,怎么不讓公眾看到呢?
然而讓法蘭西本人沒想到的是,危機之后,更讓她崩潰的還在后頭……
她看似光鮮亮麗的生活背后已經徹底被撕碎了。她無法平衡生活,無法在真和假之間找到真實的邊界,她一次又一次在偽善的情緒調動下內耗。
她的報道有著很強的感染力,可攝影機的介入使得整個采訪有了表演的性質,一切按照她的安排拍攝素材,按照她的邏輯剪輯。她的情緒流動是表演,是一種能夠做出的最佳應對機制。
攝像頭之外的戲謔、鏡頭下的輕浮舉動被嚴肅的畫面和配音替代。剪輯完成,節目放送,她拋下又一個話題,人們歡呼她的針砭時弊,卻忘了情緒被她煽動也忽視了眼見不一定為實。
女主名字為法蘭西,這是個符號,她指代了法國,你看到她如同看到了星光璀璨,可惜那只是她禮服上的廉價亮片;她指代了新聞界,你看到了真實的畫面不過是多少次轉碼后的美麗拼貼。她是破碎的拼貼、披著華麗外衣的碎屑。
光經過折射誕生了彩虹,很美,卻模糊了本來的面目。光的折射產生了光暈,你凝視它,陷入一種理性和感性撕扯的眩暈……
導演布魯諾·杜蒙的技法和風格已經被其運用得愈加嫻熟、精湛、巧妙;借女主角的存在和經歷進行各種諷刺、指代,看似淺顯卻不俗氣;大量針對蕾雅·賽杜面部的特寫傳遞出的不同情緒和心境,無論是絕美還是神傷還是徘徊,明晰有序。
蕾雅·賽杜的表演更讓人意猶未盡。她的表演,撐起了略微單薄的劇本,值得一個影后。觀眾說,只有法國人能拍出她的美,一點也不假。兩個小時的時長,宛如蕾雅·賽杜個人的時裝舞臺,職業套裝、晚禮服、日常穿搭,應有盡有。紅唇藍眸,皮膚粉白,衣著光鮮,隨便一個鏡頭都殺我千百遍。絕對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