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撒茶山坐落勐臘易武鄉東北,緊接老撾邊境。清乾隆年間是曼撒茶山光輝時期,滿山遍野都是茶樹,年產萬擔以上。只要8戶人家的茶王樹村年產茶葉就達320擔。采茶時節要招聘大批茶農。清咸豐壬子年(公元1852年)來自內陸的許多漢族同胞在茶山與當地茶山各民族兄弟共同種茶制茶,創下一代偉業。所產”元寶茶”(圓茶)遠近馳名,熱銷國內外,曼撒古茶山種茶歷史悠久。
實際上曼撒古茶山包含易武茶山,是普洱茶最早的集散地,唐代時被稱為“贏利城”,是滇藏茶馬古道之源頭。清道光年間(1821—1850)莽枝、架布、習空、倚邦茶山逐步闌珊,易武茶山取而代之。易武茶,茶質優秀,遠銷佛海,年產茶約4000擔,以加工團茶(砣茶)為主,乾隆年間(1736—1795),許多石屏人紛繁遷居易武種茶樹,用傳統辦法制造的“七子餅茶”作為貢茶,加工精密。《云南經濟滇茶》說:“于二月間(陰歷)采蕊極細而白謂之毛尖以作貢,貢后方許民間販茶”。七子餅茶,選用的是上等好茶,要講究花樣,合計八色貢茶。乾隆六十年(1796)易武、曼臘茶山所產的團茶(砣茶)也定為貢茶。李佛一《十二版納志》載:“清道光同治間,易武產茶額七萬擔,光緒三十年間,因戰亂易武區茶產額減為二萬擔”。易武在幾個世紀前,它就是云南為數不多的富庶之地,因盛產大葉種茶,唐時就被稱為“利閏城”。聽說車家祖上敬奉貢茶有功,皇帝品茗之余,龍顏大悅,特賜“瑞貢天朝”匾,以詔后人。明清時期更為朝庭重視之地,既是普洱六大茶山所產茶葉的集散地,是滇藏茶馬古道之源頭。
關於古“六大茶山”地理位置,史籍上的說法,多種多樣:有的講在瀾滄江以東,有的講在瀾滄江以西,還有的說瀾滄江兩岸各有六大茶山。清光緒年間繪制的《思茅廳界圖》表明,古“六大茶山”都在瀾滄江束岸。攸樂茶山現屬景洪市,其余五大茶山均在勐臘縣。其中,慢撒在易武鄉,革登、莽枝、蠻磚、倚邦在象明鄉。據說,象明是以孔明山、野象山合名而得。古“六大茶山為云南最古老的茶山,也是中國最古老的茶區之一。現均屬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古“六大茶山”的命名,傳說與諸葛亮有關。三國時期(公元220——280年),蜀漢丞相諸葛亮走遍了六大茶,留下很多遺器作紀念,六大茶山因此而得名。清朝道光年間編撰的《普洱俯志古跡》中。有記載:“六茶山遺器俱在城南境,舊傳武侯遍歷六山,留銅鑼于悠樂,置銅鉧于莽枝,埋鐵磚于蠻磚,遺木梆于倚邦,埋馬蹬于革蹬,置撒袋于慢撒。因以其山名慢枝、革蹬有茶王樹較它山獨大,相傳為武侯遺種,今夷民猶祀之”。古茶山中的孔明山巍峨壯觀,是諸葛亮寄箭處(民間傳說射箭處是普洱俯城東南無影樹山),上有祭風臺舊址。
古“六大茶山”三國前就有茶樹種植,三國以后茶就作為商品與外地貿易,晉時逐漸發展,唐,宋已形成茶葉商品基地。明洪武年間被劃作一個單獨行政區域。清中葉茶山鼎盛,產品遠銷四川、西藏、港澳、南陽個地,普洱茶從此聞名中外。古“六大茶山”不但是西雙版納各族人民過去的主要經濟來源,還曾經吸引內陸數十萬同胞前來開發,這對於繁榮邊疆經濟,加強各民族的團結交往,起到巨大的作用。
曼撒地名現今改為“曼臘”,因盛產茶葉而賦名。“曼臘”系傣語地名,“曼”:村莊;“臘”:茶;“曼臘”即茶村之意。曼臘東與老撾、豐沙里省接壤,南與易武鄉相連,西與象明鄉毗鄰,北與江城縣整董鎮毗鄰,群山連綿,河谷縱橫。鄉政府駐地距易武街31公里。
曼撒茶山,海拔在750-1958米之間,屬熱帶雨林氣候,年平均氣溫17.2攝氏度。年降雨量1600毫米,茶區土壤屬磚紅壤性紅壤,局部地區黃壤和紫色壤土,pH值在5-5.5之間,土壤肥沃,土層深厚。曼撤古茶園幾經蒼桑,大部分荒蕪衰敗,現古茶園面積僅存2500余畝。由于長期無人管理或是只采不管狀況,相當一部分茶園荒蕪、樹勢衰退,有的變為林茶混雜的樹林,茶園單產低下。其中一片林茶混交林,由于土壤肥沃、自然環境適宜于茶樹生長,地處偏僻,罕有人跡,茶樹生長茂盛,樹勢強壯,樹干基圍140厘米不等,而且密度較大。其中,保存有一株高23.5米,基部圍粗1.44米,樹齡在500年左右的古茶樹,是當地發現的野生狀態下最高的栽培型古茶樹。
古茶樹均屬云南大葉種,古茶樹茶種群體較集中,葉型分為長葉型、橢圓型兩種;從芽葉上可分為紅梗綠芽、綠梗綠芽兩種;另外尚有少許的中小葉茶樹分布。
現今的曼臘鄉轄曼臘、曼乃、倮德3個村民委員會,42個自然村,1356戶,總人口6571人,有漢、彝、瑤、傣、佤、哈尼等民族雜居,茶園總面積5000畝,年產毛茶4.5—5萬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