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人發展的又一驅動力
王志江
北京豐臺二中校長王志江,大力推進書香校園建設,設立班級圖書柜,組建教師讀書會,創辦校園閱讀節,把學校建設成為“愛閱讀”的學習型校園。
天地之間,只有人類會閱讀,但是,閱讀卻不是人的先天本能,它需要后天培養,所以,優秀的老師總會把培養閱讀習慣放在首要位置。人之為人,顯然不同于沙礫、草木,但是,他到底是蘇格拉底所說的“快樂的豬”,還是“痛苦的人”,就不是顯而易見的事兒了。一般說來,精神上總是感到不安和痛苦的人,多數都熱愛閱讀。
也許,唯有圣人才是生而痛苦的,蕓蕓眾生唯有通過閱讀經典才有可能成為幸運的“痛苦的人”。這種痛苦其實就是生命自身始終對于自己的靈魂有一種深切的不安和覺悟,并總是渴望依于自己的內在良知的召喚去踐行。
皮亞杰說:“如果我們看一下每本教育史的目錄,不可避免地會看到另一件事情:在教育學領域內,很多革新家都不是職業的教育工作者。夸美紐斯創辦和管理過許多學校,但他所受的訓練是神學和哲學;盧梭從未上過課,雖然他也許有孩子,但據我們所知,他自己從未教育過他的孩子;福祿培爾是幼兒園的創始人和感知教育的擁護者,但他是一位化學家和哲學家;赫爾巴特是心理學家和哲學家……”
這真是對職業教育工作者最大的反諷!如果我們僅僅把教育理解為知識的傳遞,那么,友善的“反諷”勢必變為國家和民族的災難。教育若想徹底改變這種尷尬,就必須拿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氣和智慧。教育的核心和焦點永遠不是知識,而是人。人不是容器,所以追求知識的內涵和外延并不是教育的本質,教育應該關注的是知識在怎樣的條件下可以被重新創造出來,或者說,那些觀念和思想可以在怎樣的條件下得以精彩地重新誕生。人不是物,所以,教育關注的是孩子們道德人格的發展與完善、精神生命的充盈與豐富。
這樣的教育怎能離開心理學和哲學呢?我們甚至可以說,沒有心理學和哲學,根本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學。哲學逼迫我們不得不面對、不得不思考那些最本源的問題:不是學習什么知識,而是這種學習何以可能。不是主觀與客觀的世俗化的對立統一,而是由我們自己的本心本性綻出一個怎樣意義的世界。不是活著,而是活著的意義。不是如何將三居室變成別墅,而是在無家可歸的流浪中得以聆聽自己內在良知的召喚,召喚到自己生命的本真!而跟其他任何偉大的科學一樣,真正偉大的心理學總是跟哲學糾纏不清,不過,這種糾纏正是心理學的驕傲所在!榮格的分析心理學提示我們,教育者首先應該思考的不是如何去教育兒童,而是如何讓自己的人格獲得健康的發展,教育的成效不是僅僅看我們有意識地做了什么,而恰恰是我們在無意識中的言行對于兒童的影響。皮亞杰的發生心理學提示我們,兒童的認知發展是多么精妙復雜而又如此漫長,任何簡單粗暴的直接灌輸無疑是一種最野蠻的屠戮。而維果斯基則提示我們,教學設計應聚焦于兒童的“最近發展區”,以充分發揮教育的價值和意義。懷特海告訴我們,所有課程及教育活動的安排都需要遵循“整體浪漫——局部精確——綜合”的節奏。柯爾伯格告訴我們,兒童的道德人格發展是喚醒兒童的道德心從“前習俗”到“習俗”、再到“后習俗”的不斷超拔與躍遷……建立在心理學和哲學基礎上的教育學是極其復雜的,正是這種復雜性使教師可以擁有跟醫生、科學家、律師、工程師等一樣受人尊敬的專業地位,否則,教育學勢必異化成考試學,甚至是扼殺兒童天性的最隱蔽、最邪惡的幫兇!
不過,歸根結底的問題無非是:“我”,怎么做?閱讀經典書籍,開發卓越課程,豐盈師生靈魂,舍此,豈有他途?!我們學校每周固定的讀書會至少有6個,而經典已經成為我們的糧食和空氣。
推薦書目
1.《兒童心理學》 [瑞士]J.皮亞杰、B.英海爾德著 吳福元譯 商務印書館
2.《思維與語言》[俄]列夫·維果茨基著 李維譯 北京大學出版社
3.《道德教育的哲學》 [美]柯爾伯格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4.《存在與時間》 [德]海德格爾著 陳嘉映等譯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5.《牟宗三文集》 牟宗三著 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