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幸孕姐(高級母嬰護理師、家庭教育指導師)
如今的一些年輕人對走親戚這件事是比較抗拒的,他們甚至不明白親戚之間為什么要來往,明明只是在節假日的時候才見一面,其他時間都不會有交流。
甚至有一些年輕人厭惡親戚這一類的存在,畢竟有些所謂的親戚太讓人討厭:
比如平時不聞不問,爭財產的時候卻一擁而上;強行找你幫忙,也不管你有沒有時間,還不愿意給報酬;管得太多,有時候連父母都不在意的事情,他們卻一再提起,最喜歡催婚、催生。
但很多親戚卻不這樣認為,他們覺得自己與孩子有一定的血緣關系,就可以關注他的所有事情,他們與孩子聊天的第一句話總是:“你還記得我嗎?我小時候抱過你呀。”
實際上基本沒有小朋友記得小時候抱過他、陪他玩的人。
特別是這三類親戚,更難被長大后的孩子親近
1)沒有血緣關系的
姨父、姑父、舅媽。嬸嬸這些親戚與孩子沒有血緣關系,但他們因為和與孩子血緣關系近的人是夫妻,于是也成了親戚關系。
他們對孩子的喜歡,基本上是基于愛屋及烏的感情,又或者是長輩表達一下對晚輩的關心,孩子對他們也是類似的感情。
這種關系是最容易斷的,特別是在孩子與自己的姨媽、姑姑、舅舅等人沒有來往的時候。
2)年齡相差太大的堂/表兄弟姐妹
年紀大的孩子本就不愿意年紀小的一起玩,若是自己的親兄弟姐妹,還可能看在父母的面子上帶一下,若不是親的基本都是同輩間一起玩耍。
3)和孩子合不來的
網上曾經有這樣一句話:有些人如果不是親戚,就連當熟人的可能都沒有。
這是因為兩人之間的三觀、想法差別太大,一起聊天,甚至都覺得尷尬和生氣,他們只因為親戚關系被強行湊在一起,不得不互相關心,但若都是陌生人,可能交流一句就不愿再見面了。
就比如很多孩子都討厭小時候問成績,長大之后問工作、婚姻狀況,還催生的親戚,非常害怕與他們來往。
但是那些不關注孩子隱私,并且見多識廣、工作優秀、學歷高,能和孩子玩成一片的親戚,不管是不是經常見面,都能被小朋友掛念。
孩子為何會容易忘記親戚呢?
?與生理結構有關
很多孩子在3~4歲的時候,會經歷一個兒童失憶癥,不管兩歲左右他們記得多清楚的人和事物,在三四歲之后就會慢慢忘記。
不僅是年齡比較大的孩子,記不清楚兩三歲之前的事情,就連5歲的小朋友都可能不記得自己兩歲的經歷。
因此那些說自己在對方小時候抱過他的親戚,也別怪孩子會忘記你了。
?與父母教育有關
很多父母對于自己喜歡的親戚也時常記掛在嘴邊,總說一些他們的好話,孩子聽多了自然就對其有好印象,一直記在腦海。
但如果父母很少提起部分親戚,那小朋友自然而然地就忘記了。
即使是親子之間,如果不常聯系,感情也會變淡
很多從出生就被交給爺爺奶奶帶,留守農村的孩子,即使在10歲左右被父母接到城里上學,也很難與他們親近起來。
因此常常有父母抱怨孩子不跟自己親近,而孩子覺得:“我從小沒有家長相處過,如何和他們親近呢?”
在孩子三歲之前,是建立依戀關系的時期,常常與他們相處,并且給予情感上回應的人,很容易在將來與孩子親近。
雖然小朋友的大腦在三歲之后會忘記許多事情,但依舊記得情緒。
這也是為什么小時候被傷害過的小朋友,雖然不記得具體的事情,但性格上依舊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可能因此懦弱、自卑。
若父母長期不與孩子聯系,或在三歲前沒與他們建立依戀關系,親子之間的感情也是會變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