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楚辭·漁父》有言:“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電影《Hello!樹先生》里,主角叫“樹”。他出生在一個普通農家,在一家汽修廠打工。
“樹”常常去村口的小店和玩伴們一起喝酒,大家要么取笑他,要么就冷落他。一起長大的玩伴,有的人當老板,有的人辦學校,“樹”太普通了,不值一提。
后來,“樹”終于活成了曠野里的孤零零的樹,學會了獨立思考,還預測到了村莊里的很多事情。再后來,村里人相信了“樹”的智慧,尊稱他為“樹先生”。
其實,從合群到不合群,是一個人成長的過程,就像曠野里的樹一樣,獨自成長,也不在乎有沒有人欣賞,卻終將綠蔭盎然。
因此,如果有一天,你發現自己越來越不合群,說明你的人生正在“上坡”。
02
不合群,是你太優秀,低層次的人不敢靠近你。
于丹說過:“人允許一個陌生人的發跡,卻不能容忍一個身邊人的晉升。因為同一層次的人之間存在著對比、利益的沖突,而與陌生人不存在這方面的問題。”
低層次的人,喜歡互撕,高層次的人,喜歡互助。
可是,低層次的人容易找到,高層次的人,真的很少。社會是一個金字塔的結構,越往上,人就越少。
當你有了一定的高度,你自然而然就會瞧不起身邊那些低層次的人,慢慢疏遠他們。聊天的時候,真的很辛苦,你說科技發展,他說吃喝、攀比衣服的價格。
還有,現在的人,非常識趣,對于自己的層次,有很好的判斷。
“人窮莫入眾,言輕莫勸人”之類的道理,讓很多低層次的人,主動遠離高層次的人,他覺得,這是高攀不起的事情。
你的不合群,恰好見證了你走上坡路的實力和成績。別人對你,望塵莫及。
03
不合群,是你學會了做自己,不去依附別人。
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都會想辦法去巴結別人??傄詾?,“藤蔓攀上了大樹,就能夠越長越高”。
到了一定的年紀,就會明白,大樹是特別討厭藤蔓的,并且很多護林的人,會把大樹上的藤蔓,從底部折斷。
最可悲的是,“樹倒藤蔓倒”——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現實告訴你,在依附別人的時候,自己會特別難受。別人叫你往東走,你就不能往西走;別人安排你加班,你就不能拒絕,連生氣都不能;別人打電話,你不能不接......你終于失去了所有的自由,變成了可憐的寄生蟲,或者是,變成了傀儡。
宮崎駿在《貓的報恩》里寫道:“做自己就好,我就是懶散、自嘲、虛榮、浪費、幻想、游移、也許自私,這是我的自我,優雅從不屬于我,清高從未駐足過。”
成為自己,這是多少人的夢想?你的不合群,就是在追夢的路上。
04
不合群,是你真正成熟了,顯得特別沉默。
電影編劇李碧華說:“數之不盡的歲月的沉淀,你我長大了,成熟了,或者看透了,淡漠了,沒什么大不了?!?/p>
人啊,繞來繞去,都是煩惱。不如一句“算了吧”,來得灑脫。
傷害你的人,愛過的人,干擾你的人,看不慣你的人,攔住去路的人......如果你都不計較了,自然就不要和他們說話了。
你總是罵某個人,其實是你在乎他;你心里記恨的人,其實你愛的人。
人是有感情的動物,但是你需要做減法,擺脫感情的束縛。讓自己的關系網變得很小,也特別清晰。
不管身邊有多嘈雜,你都不會摻和了,那么你的人生,就開始蟄伏了,積蓄力量。就像一個藏在鬧市的隱者。
05
不合群,是你的心靈變得豐滿,生命變得豐富。
作家王蒙說:“自己豐富才能感知世界的豐富?!?/p>
世界好不好,不是世界本身,而是你自己好不好。
一個乞丐,天天拖著邋遢的身體,在街上打滾,他的世界,一定是痛苦的,看任何人都不順眼。
如果你感知不到世界的美好,那么你有多少錢,地位多高,都和乞丐沒有什么兩樣。
真正富有的人,是那些靈魂高貴的人。他們放棄了欲望,還懂得樂善好施,總能把自己放在鬧市的一隅,努力享受獨處的時光,或讀書,或思考人生,或洞察社會。
孔子在云游的時候,遇到一個叫林類的老人。他的衣服單薄,在田野里撿稻穗,還高興地唱歌。
孔子的學生子貢問他:“你那么老了,也沒有妻子孩子,也很窮,為什么高興呢?你不擔心死去之后,沒有人管嗎?”
林類說,正因為一無所有,才高興,死就是一來一去,因此生命不息。再說,他怎么知道,死是不是一種享受呢?
這就是高人啊,雖然窮,卻超越了凡人的境界。
06
人這一生,連自己都做不好,又怎么去幫助別人?又哪能和別人合作共事?
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路要走,你要是糾纏別人不放,你就會活得特別擰巴。能夠干成大事的人,一開始多半是單干,后來有了實力,同行的人,自然就會向他聚集。
從此,做一個合群不合群,都很隨意的人,要相信,到了不同的高度,自然有不同的風景,也有看風景的人。
“上坡容易下坡難”,能夠活得順溜的人,上上下下,不過是平常事。
人生本沒有谷底,不過是坐地不起的人,活生生把地板坐成了一個坑。
記住,山陡路遠,人高為峰。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