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興趣了解《未來簡史》這本書,歡迎花5分鐘的時間,來閱讀這篇不夠精確,也不夠全面的介紹。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你就可能在各種各樣的場合聽過《未來簡史》這本書的名字。進入2017年以來,「對這本書發表看法」,幾乎成了各界意見領袖的家庭作業。在兩個多月前的“羅輯思維”跨年演講中,羅振宇甚至直接給《未來簡史》下了一個很高的定義——「2017年最重要的一本書」。
實際上,各界廣泛的關注并不僅僅是因為《未來簡史》這本書本身的獨特內容;在一定程度上,也歸功于作者尤瓦爾·赫拉利的信譽背書;5年前,他用一本《人類簡史》席卷全球,并登上了你能看到的,大部分學,政,商界名人的書單和暢銷書榜。這一次,相似的劇情看起來正在再次發生。
長話短說。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未來簡史》,那就是——未來的人類社會,將會是什么樣的?
生活在特定時代的人,總覺得這個世界「本應」是這樣的。然而實際上,包括“人文主義”,“男女平等”,這些今天看起來好像是上帝規定的,'不言而喻'的價值準則,其實只有幾百年,甚至更短的歷史。
赫拉利認為:隨著科技的爆炸性發展,人,社會,機器之間的關系也會發生“革命性”的變化。如果把「未來的人類社會」嘗試描述給現在的人,那么聽眾們恐怕會感到無比驚訝(當然,如果你給一百年前的人,描述2017年的生活,也會發生同樣的情況)。
接下來,本文將從這本30萬字的宏大論述中,挑出其中兩個觀點,進行極簡單的說明:
一,人們終將認識到,自己并沒有所謂'自由的意志'。
二,人將會逐漸把決策權,交給計算機。
自由意志從不存在
「每個人都有唯一的一個自我,這個自我有自由的意志」——這個在現在看來,再基本不過的常識,在前沿的神經科學研究中已經受到了底層的挑戰。
科學家們通過監測人腦中的電化學反應,已經可以提前知道人「將要做出的選擇」;他們也成功地采用電極刺激,控制小老鼠「想做某件事」,比如直走,或者轉彎。
現在的腦科學研究的觀點是:人腦其實就是一臺機器,大腦的思考過程,就是一系列神經元之間的電化學反應而已,不僅不存在所謂的自由意志,人的意志也可以被干涉甚至控制。
————而在未來社會,這個觀念逐漸被接受之后,人對自我,對生活的認知,可能會進入一個全新的軌道。
計算機替人作出決策
人工智能時代的號角,已經被AlphaGO吹響。赫拉利所做的事,就是幫我們朝這個方向更遠的地方看去:在醫療領域的一項實驗中,計算機算法能夠正確診斷90%的肺癌病例,遠遠高于人類醫生的50%;舊金山的計算機藥劑師,在一年開出200萬張處方,一個錯都沒犯,遠遠低于人類藥劑師的犯錯率:1.7%。IBM的超級計算機Watson,也在屢次在臨床表現中完勝人類醫生。
赫拉利認為:計算機將逐漸從現在的“幫助人類作出決策”的角色,轉變為“替人類做出決策”。因為隨著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的發展,未來的人類,將越來越看不懂人工智能所做的決策,而只需要知道一件事,按照這個決策去做,是對的。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那個時候,應該如何來定義“人”和“機器”的關系呢?
以上,是赫拉利在《未來簡史》這本書中,眾多思考和推論中的一小部分。我們還制作了一個4分鐘的視頻,來更直觀地介紹這本書。其中有一些信息,是這篇文章里沒有的:
當然,如同開頭第一段所說,本文是一個既不精確,也不全面的介紹。如果說,閱讀全書,是一場能夠調動起全部身心,激情澎湃的旅行;那么讀這篇文章,只是相當于看到了一篇簡短的游記而已。
最后,讓我們以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內曼對《未來簡史》的評價結束本文:《未來簡史》是一部能夠震撼人心,同時又趣味盎然的作品,而最重要的是,這本書會顛覆你的思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