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注意,本文我說的“馮小剛”,是指作為導演的馮小剛。
要評價一位導演,不是看他的私生活,而要衡量他的作品。
三十年來的國內電影市場,馮小剛是一面旗幟,無論票房還是影響力,應該沒有哪位導演可以超過他。
張藝謀,藝術片拍得不錯,但是轉戰商業片以后,從《英雄》開始,就沒拍過好片。
陳凱歌,憑借《霸王別姬》大放異彩,可已經過去快30年了。
馮小剛,是能持續拍出不錯電影的導演,叫好又叫座。他那些經典電影臺詞,伴隨著一代人成長。
1997年過去了,我很懷念他。地主家也沒有余糧啊。《甲方乙方》。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鼻孔迎接光明。《不見不散》。
年輕的時候有賊心沒賊膽,等到老了賊心賊膽都有了,賊又沒了。《一聲嘆息》。
做人要厚道。《手機》。
21世紀什么最貴?人才!《天下無賊》。
你要想找一帥哥就別來了,你要想找一錢包就別見了,碩士學歷以上的免談,女企業家免談(小商小販除外),省得咱們互相都會失望。《非誠勿擾》。
這些臺詞,這些電影,70后80后,包括部分90后,都應該耳熟能詳。
有人可能說,劇本是馮小剛抄的,這個人就會抄,以王朔為首的痞子文化圈,全被他抄走了。
這話有一定道理,馮小剛確實扎根于痞子文化圈,但他是唯一將這種文化發揚光大的人。王朔早就萎了,葉京也沒整出多少東西,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不錯,但他后來的電影,基本脫離了這個圈子。
導演是什么?就是一個集大成者,把劇本、演員、道具等融合在一起,馮小剛就是這么一個人。
多年來,馮小剛為了錢也亂拍過電影,比如《私人訂制》就是為賺錢濫造的。事后他都承認,都后悔。他的大部分電影都保持著水準,尤其是最近幾年,他拍《1942》和《我不是潘金蓮》這樣的題材,更顯出一個導演的良心。
這兩部電影,一個講大饑荒,一個講上訪,過審難,年輕人不感興趣,可謂吃力不討好。可是馮小剛還是賣力拍了出來,票房慘淡他也認了。
試問,如今電影市場火熱,搞笑片愛情片動輒十幾億票房,馮導主動脫離他擅長的喜劇風格,轉向反映社會的現實主義題材,是不是一種追求?
評價藝術圈的人,是要看作品的。
馮小剛的私生活不堪,跟他的作品有什么關系?許多藝術家都是放蕩不羈,這并不影響他們作品的藝術價值。
國內其他導演,比如張藝謀和陳凱歌,私生活就干凈嗎,風流韻事不比馮小剛少。
對于藝術家,我們要盯著他的作品,而不是他的私生活。
我為什么不同情范冰冰,因為她作為演員,出道二十多年,拍了那么多戲,真沒拿出什么好作品啊。
號稱是藝術家,卻沒有好作品,私德再好,也是個爛貨。
這就是我的價值觀,作為導演的馮小剛,挺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