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簡介
來源: 本站原創 瀏覽數:8604 作者:武藝 發布時間:2009-12-8 9:58:00
老子簡介
李耳(約前580年—前500年之后)(誕辰:
西周末年
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字伯陽,又稱老聃,后人稱其為“老子”,河南周口鹿邑人,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是
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相傳他母親懷了九九八十一天身孕,從腋下將他產出,老子一生下來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稱為老子;老子生活在
春秋時期,曾在周國都洛邑任藏室史(相當于國家圖書館館長)。他博學多才,孔子周游列國時曾到洛邑向老子問禮。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
函谷關(位于今河南靈寶)寫成了五千言的《
道德經》(又稱《
道德真經》,或直稱《老子》、或《老子五千文》)。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個化身。
相傳老子在此點化了函谷關總兵伊喜。后一路西行至盩厔(今陜西省西安市周至縣),觀此處依山傍水(終南山田峪河)、峰巒起伏,遂在此駐足,并結草為樓修行說經。沿傳至今世稱樓觀臺。內存歷代文人騷客墨跡碑石三百余座。史稱道教發源地。老子羽化后葬于距此八公里的西樓觀,現存
老子墓。(又傳老子出關后音信全無。有傳說道,老子去了印度,化身釋迦摩尼。)
《道德經》含有豐富的
辯證法思想,老子哲學與古希臘哲學一起構成了人類哲學的兩個源頭,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學思想而被尊為“中國哲學之父”。老子的思想被
莊子所傳承,并與儒家和后來的佛家思想一起構成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內核。道教出現后,老子被尊為“
太上老君”;從《列仙傳》開始,老子就被尊為神仙。《道德經》的國外版本有一千多種,是被翻譯語言最多的中國書籍。
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其內容主要見《老子》這本書。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關于老子的姓字,歷來說法不一。《莊子》稱他為老聃,書中的內篇《德充符》,外篇《天地》、《天運》、《田子方》、《知北游》等都把老子視為前輩,這是戰國中晚期道家學派筆下的老子。秦漢之際成書的《禮記》中《曾子問》篇也把老子視為與孔子同時代的知禮守禮的長者。《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大體上把老子描寫為道家,其中攙入老萊子和太史儋兩個名字。
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解釋說,“于周則老子”,“于楚老萊子”,可見老子和老萊子是兩人。至于太史儋,司馬遷說:自老子死后百二十九年,有周太史儋見秦獻公云云。清代到近代學者汪中、梁啟超等把老子世系同太史儋聯系起來研究,認為老子就是太史儋,戰國時人,是《老子》的作者。也有學者認為可能“老”是老子的姓或氏,其名為聃,故稱老聃。他們提出,《莊子·天下》曾綜述關于老聃的學說,《呂氏春秋·不二》也稱“老聃貴柔”,名字與思想一致,故老聃就是老子。但是《老子》書中說:“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與傳說中孔子問禮于老聃有矛盾。《老子》書里有些詞句不可能出現在春秋時期,如“萬乘之主”,當時并沒有萬乘的大國,也不見于戰國以前的著作;另有一些文字也存在類似情況。所以,《老子》書是否為老聃所作也有疑問。當今學術界不少人認為老子其人可能生活于春秋末年,《老子》一書卻是戰國時期的作品。但探討老子哲學,只能以《老子》一書為依據。
戰國時期形成到漢初盛行的道家學派的黃老之學,也利用老子的“道”締造自己的學說體系。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經法·道法》說:“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者也。”將“道”和法家思想直接聯系起來。導源于老子的黃老自然主義對無神論思想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漢武帝時,楊王孫學黃老之術,認為“死者,終生之化”,人死,“其尸塊然獨處”,反對人死有知的觀點,主張裸葬。東漢唯物主義者王充著《論衡》,亦取道家自然之說,認為天道自然無為。其《薄葬篇》闡述了“死人無知,厚葬無益”的道理。
《老子》傳本頗多,較著名者有河上公注本、王弼注本及唐傅奕的《老子古本篇》。今通行的是河上公注本和王弼注本,其順序為《道篇》在前,《德篇》在后。1973年馬王堆漢墓發現帛書本,則是《德篇》在前,與《韓非子》所引文句順序一致。《史記》稱道家為“道德家”,并有“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的記載,似乎司馬遷所見《老子》傳本仍是《道篇》在前,可能該書當時就有兩種順序不同的傳本。《老子》成書于戰國前期,有人以為它基本上是春秋時期老聃思想的記述,又經過后人的加工和補充。據《史記》所載,老聃為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曾作過周柱下史,老聃比孔子大幾十歲。孔子曾向他請教有關周禮的問題。關于《老子》一書的作者,學術界爭論較大。韓非認為是老聃,司馬遷指出也可能是太史儋,但后來很少有人從后說。還有人認為李耳與老聃并非一人,老子是李耳而不是老聃。學術界一般認為老子就是老聃。近人高亨考證,老聃亦即《左傳》中的老陽子,可備一說。從漢初崇尚黃老以來,歷代對《老子》一書的研究和注釋之多,僅次于儒家的《論語》。其注本有六七百種,近現代有朱謙之《老子校釋》、高亨《老子正詁》、任繼愈《老子今譯》和《老子新譯》。張松如《老子校讀》資料較多。《老子》一書在國際上亦影響深遠,被譯成多種文字。關于《老子》的性質,有人說是“兵書”,也有人說是講“南面之術”,即政治統治理論的書。這正表明該書是一部哲學著作,能被應用于各個方面。《老子》書中最高的哲學范疇是“道”。“道”本來是具體的道路,但在老子后,已成為表示客觀規律和人們處事原則的哲學概念。當時思想家們主要關心的問題是弄清自然界和社會的規律性,廣泛談論“天道”、“人道”、“治國之道”、“用兵之道”等等。《老子》的巨大功績就是把這些具體領域中的道概括為普遍的、不帶具體規定的道,并且對道的性質和內容作了多方面的闡釋。長沙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部分)老子說,道無形無象,看不見摸不著,是和具體物根本不同的東西。他認為,具體物是有對立的,有美就有丑,有善就有惡,“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而道是無對立的,它“混而為一”。萬物都有生有滅,“夫物蕓蕓,各歸其根”,因而是“不常”,而道是“常”,是永恒存在的。他反對人們爭勝斗強,有所追求。他還認為具體的事物都要向其反面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只有得道才能使人長生久視。得道的人要象無知的嬰兒減少欲望的追求,“不言”、“無為”,這樣不僅能保全自己,使大家免于斗爭,也能把天下治理好。但是人們被具體事物所迷惑由來已久,不知“物壯則老”,這是不合乎道的。不合乎道就會很快滅亡,所以人們應象水那樣,甘心處于柔弱、卑下的地位,無所追求,也不和人爭執。漢初的統治者采取“與民生息”的政策,曾一度把老子的“無為”思想作為信條;魏晉時期政治混亂,戰爭頻仍,玄學家們感到人生無常,也從《老子》中尋找安慰。《老子》對后世影響深遠,以它為主,形成了中國歷史上和儒家對立的道家學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