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內容較長,收藏君分為兩期推送給諸君。大家接著上期內容繼續瀏覽吧:
三三 三星堆出土玉邊璋
商代。通長54.5公分,遍體滿飾圖案,生動刻畫了原始宗教祭祀場面。這些圖案反映出古蜀人在祭壇上舉著牙璋祭祀天地和大山,而且天神已有反應,伸出拇指按在山腰上,這是要賜福于下界的表示。三星堆遺址出土。現藏于四川省考古研究所。
三四 搖錢樹
東漢。通高198厘米。整體由基座、樹干、樹冠等共二十九種部件銜接扣掛而成。基座為紅陶質,樹用青銅澆鑄。1990年四川省綿陽市何家山二號漢墓出土。現藏于四川省綿陽市博物館。
又名“馬超龍雀”、“ 馬踏飛燕”,為東漢青銅器,1969年出土于甘肅省武威雷臺墓。東漢時期鎮守張掖的軍事長官張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奔馬身高34.5厘米,身長45厘米,寬13厘米。馬踏飛燕形象矯健俊美,別具風姿。馬昂首嘶鳴,軀干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一足踏飛燕,表現了駿馬凌空飛騰、奔跑疾速的雄姿。其大膽的構思,浪漫的手法,給人以驚心動魄之感,令人叫絕。該作品構思巧妙,工藝精湛,造型寫實。按古代相馬經中所述的良馬的標準尺度來衡量銅奔馬,幾乎無一處不合尺度,故有人認為它不僅是杰出的藝術品,而且是相馬的法式。現藏于甘肅省博物館。
三六 銅車馬
銅制,高104.2厘米,全長328.4厘米,馬高92厘米,總重約1200公斤,創作于秦朝,出土于陜西臨潼秦始皇陵西側通往地宮的甬道中。現藏于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三七 墻盤
西周中期青銅器。用于承接水,一般和匜配套組成盥洗器,匜之水澆于手,以盤承接棄水.該盤圓形,淺腹,方唇,雙附耳,圈足.腹墻盤飾鳳鳥紋,圈足飾紋似云雷紋。為微氏家族中名墻者為紀念其先祖而作的銅盤。因作器者墻為史官而得名。現藏于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三八 淳化大鼎
西周文物。通高122厘米,口徑83厘米,重226公斤,是目前已知的西周銅鼎中最大最重的圓鼎現鼎身上的主體圖案,正是牛頭蜴身龍紋。牛的頭型,牛的眼睛,牛的鼻孔,牛的雙角;這只牛頭的兩側,卻分別長出大晰蜴龍的身軀,有一肢體,分出四趾,渾身長滿鱗片,尾巴卷曲向上。也許是為了更明確地昭示這是一只牛頭蜴龍,在這一龍頭下面,還鑄造了一個完全寫實、明確無誤的牛頭。鼎的上口,還分別雕有四條鱷型原龍。其造型高大魁偉,紋飾莊嚴神奇,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卓越的藝術造詣。1979年出土于咸陽市淳化縣史家原,現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
三九 何尊
西周早期的青銅器。何姓貴族所作的祭器。1965年于陜西省寶雞縣賈村塬出土。高38.8厘米,口徑28.8厘米,重14.6公斤。圓口棱方體,長頸,腹微鼓,高圈足。腹足有精美的高浮雕獸面紋,角端突出于器表。體側并有四道扉棱。造型渾厚,工藝精美。內底鑄有銘文12行、122字,記述成王繼承武王遺志,營建東都成周之事,與《尚書·召誥》、《逸周書·度邑》等古代文獻相合,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現藏于寶雞市博物館。
四十 茂陵石雕
西漢茂陵霍去病墓之大型石刻,高168厘米,長190厘米,是一批具有無窮藝術魅力的古代石雕藝術珍品,是兩千多年前漢文化遺產,舉世無雙的古代雕刻藝術杰作。是霍去病墓上最具紀念意義的石刻作品,馬的氣勢軒昂,莊重有力,威風凜凜,一個戰敗的匈奴仰面倒在馬下,手持弓箭,呈恐懼狀,形象生動地反映了當時人們對霍去病戰功的贊揚,象征著正義不可戰勝的偉大力量,雕刻手法樸實渾厚,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大膽的想象力。現藏于茂陵博物館。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縱53厘米,橫38.5厘米。口如箕形,腹內壁有對稱柱形提梁,圈足。外壁上與內壁墊檔對應處,有托手。現藏于浙江省博物館。
四二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國寶級文物,高 279厘米,寬99厘米。明天啟三年(1623年)出土。碑文記述了景教在唐代流傳情況。此碑于唐建中二年(781年)由一個名叫景凈的波斯傳教士撰刻樹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呂秀巖書并題額,立于大秦寺的院中。碑高279厘米,寬99厘米,正面寫著“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并頌”,上有楷書三十二行,行書六十二字,共1780個漢字和數十個敘利亞文。現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館。
四三 舞馬銜杯仿皮囊式銀壺
唐朝。此壺仿游牧民族的皮囊式水壺造型,通高18.5厘米、口徑2.2厘米、足8.8*7.1厘米。扁圓腹,蓮瓣紋壺蓋,弓形提梁,一條細鍍連結著壺蓋與提梁,上口斂而底部呈扁弧形,壺底與圈足相接處有“同心結”圖案一周,系模仿皮囊上的皮條結,圈足內墨書“十三兩半”,是壺的重量,周身看不到焊縫。最令人稱奇的是在壺身中央,壺腹兩側面用模具沖壓舞馬圖,突出于壺面的、金色的、奇異的馬。這匹馬身軀健碩,長鬃披頸,前肢蹦直,后肢彎曲下蹲,口中叼著一只酒杯,其上揚的馬尾和頸部飄動的綬帶顯示出十足的動感。據考證,這是一匹正在舞蹈的馬。1970年10月陜西省西安市南郊唐代窯藏出土。現藏于陜西省歷史博物館。
四四 獸首瑪瑙杯
又稱鑲金獸首瑪瑙杯、獸首瑪瑙杯。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長15.5,口徑5.9厘米。選材精良,巧妙利用王料的俏色紋理雕琢而成。杯體為角狀獸首形,獸雙角為杯柄。嘴部鑲金帽,眼、耳、鼻皆刻劃細微精確。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產物。通高6.5厘米,長15.6厘米,口徑5.9厘米。研究者堅信,此杯出自唐人之手。獸首杯在制作之初,可能也想摸擬西方風尚采用羚羊之形,可由于對題材的生疏,所以最后成了這一面目。據估計,它的制作年代當在8世紀前期。現藏于陜西省歷史博物館。
四五 景云銅鐘
唐代。位于西安鐘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安的重要標志之一。始建于明代公元1384年。鐘樓原先懸掛的巨鐘是唐代景云年間鑄造的“景云鐘”,現藏于碑林博物館。
四六 銀花雙輪十二環錫杖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銀花雙輪十二環錫杖由唐懿宗供養,長1.96米,重2.39公斤,用金2兩,銀58兩。比藏于日本正倉院號稱“錫杖之王”的白銅頭錫杖還要大。杖身4輪套12個環,中飾柿蒂狀忍冬花結座,上托流云仰蓮,5鈷杵及智慧珠。錫杖尊體由復蓮八瓣組成,錫杖下端有三欄團花紋飾,欄之間以珠紋為界,極為精細,杖身中空,通體襯以纏枝蔓草,上面鏨刻圓覺十二僧,手持法鈴立于蓮花臺之上,個個憨憨可掬,神情動人,錫杖下端綴飾蔓草、云氣和團花。杖首用銀絲盤曲成雙桃形兩輪,輪頂有仰蓮流云束腰座,上托智慧珠一枚。其中四個大環象征四諦:苦、集、滅、道;十二小環則代表十二部經。工藝制作精致,可謂法器中的至寶。現藏于法門寺博物館。
四七 八重寶函
唐代。唐懿宗賜贈,函內盛放著一枚供奉舍利,最外層是一個檀香木函,里面套裝著三個銀寶函、兩個金寶函、一個玉石寶函和一座單檐四門純金塔,但因最外層為檀香木銀棱(錄皿)頂寶函出土時已殘朽,故只見七重。層層相套的寶函其質地分別為金、銀、玉、木,每層寶函外均用銀鎖鎖上,并以絲帶或絹袱包裹,金塔基的銀柱就是套放供奉舍利的地方。現藏于法門寺博物館。
四八 銅浮屠
唐代。浮屠即塔、精舍,模鑄成形,平面呈方形,分為塔基、塔身和塔剎三部分。塔基為須彌座,其外有三層漸收的護欄,每面護欄正中弧形踏步。塔身單層,四面各開一門,正面門外左、右各列一力士,門兩側為直欞窗,門額以上鋪作人字形斗拱。頂單層,四角攢尖形,每面鑄出瓦攏,角垅起翹。塔剎高聳,剎底為須彌座,其上6個相輪由下往上依次漸小。塔內盛放鎏金伽陵頻迦鳥紋銀棺一枚。第四枚佛指舍利就在鎏金伽陵頻迦鳥紋銀棺的棺蓋內。現藏于法門寺博物館。
四九 銅錯金銀四龍四鳳方案
戰國。通高36.2厘米,上框邊長47.5厘米,環座徑31.8厘米,重18.65公斤。“錯”,是金銀鑲嵌的一種工藝。“案”,是古人所用小桌,漆制案面已朽。此案周身飾錯金銀花紋。下部有兩牡兩牝四只側臥的梅花鹿環列,四肢蜷曲,馱一圓環形底座。中間部分于環座的弧面上,立有四條神龍,分向四方。四龍獨首雙尾。龍身蟠環糾結之間四面各有一鳳,引頸長鳴,展翅欲飛。1974年冬,平山縣出土。現藏于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五十 中山王鐵足銅鼎
中山王鐵足銅鼎戰國時期。通高51.5厘米,最大直徑65.8厘米。中山王鼎為王墓中同時出土的九件列鼎中的首鼎,銅身鐵足,圓腹圜底,雙附耳,蹄形足,上有覆缽形蓋,蓋頂有三環鈕。鼎身刻有銘文469字。據鼎銘得知,此鼎為奉祀宗廟的禮器。中山王鼎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鐵足銅鼎,也是銘文字數最多的一件戰國青銅器。銘文字體瘦長,清秀挺拔,有所謂懸針篆風格,令人嘆服。1977年于河北省平山縣中山國王墓出土。現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五一 劉勝金縷玉衣
漢代皇帝和大貴族的殮服,按等級分為金縷、銀縷、銅縷三等。皇帝的玉衣用金縷。中山靖王劉勝是諸侯王,也使用了金縷玉衣。出土時,衣內僅見幾枚牙齒琺瑯外殼和一些粉末狀骨渣。故玉衣和九竅塞并未能保存尸體不朽。1968年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現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五二 長信宮燈
漢代青銅器。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滿城縣中山靖王劉勝之妻竇綰墓。宮燈燈體為一通體鎏金、雙手執燈跽坐的宮女,神態恬靜優雅。燈體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宮燈長信宮燈設計十分巧妙,宮女一手執燈,另一手袖似在擋風,實為虹管,用以吸收油煙,既防止了空氣污染,又有審美價值。此宮燈因曾放置于竇太后(劉勝祖母)的長信宮,故名。現藏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五三 銅屏風構件5件
西漢文物。構件是立于屏風兩側轉角的頂上用的。現藏于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1 朱雀
頂上有管狀的插座,是用來插雉雞羽毛的。朱雀昂首展翅,佇立在方座之上,全高36.4厘米,雙翅距24.5厘米。其通體鎏金,自頸以下及雙翅遍刻鱗片狀羽飾,方座四面飾有火焰形紋。朱雀為漢代四神之一,主南方,以朱雀作頂飾也反映了這一時期思想觀念。
2 雙面獸首屏風銅頂飾
高16.7,寬56.3,厚4厘米,兩面造型一致,為雙面獸形。雙目圓突,高鼻,張口露齒,狀若微笑。頭頂出雙角,兩眉和耳后鬢發飄向兩邊,如三束飄帶相互絞纏,正中和兩側各伸出一根圓管形插座,插入雉羽為飾。下鄂兩側伸出插榫,以固插在屏風頂橫枋上。整器通體鎏金,獸面頂的雙角、眉毛、卷云紋均用黑漆勾勒輪廓線,管壁上刻有順序數目。
3 人操蛇屏風銅托座
通高31.5、橫長15.8厘米。結構分上下兩部分:上半部為兩個大小相同的扁長方套筒組成的活頁,可作90度展開,為屏風右翼障的下轉角構件。下半部為力士托座,取自“越人操蛇”的傳說。力士身著右衽褐衣,短褲,跣足。兩眼圓瞪,眼珠外突,口咬一兩頭蛇。雙手操蛇,雙足跪坐夾蛇,五條蛇相互絞纏,玲瓏通透。是兩千多年前越人抓蛇吃蛇形象的再現。原通體鎏金,并有黑漆繪線,現僅留斑點。
4 蛇紋屏風銅托座
高23.4、長46.45、寬29.4厘米。是屏風正間兩邊的托座。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套筒,如“之”字形,用來套入屏風的柱、枋;二是支托,由三條相互絞纏的蛇組成,蛇體正中兩面各伸出一個,以保持屏風的平穩。蛇是古代越人崇拜的圖騰,由此可見這是一件有地方特色的器物。
5 蟠龍屏風銅托座(一對)
通高33.5、通長27.3厘米。是屏風兩邊屏障下的托座,原有鎏金。半蹲在托座上的蟠龍,昂首曲體盤尾,四足踏在由兩條蛇構合成的一個支座上。兩蛇各卷纏一只青蛙。蛙張口暴目,力圖掙脫狀。龍口大張,口內有一只兩前肢攫住龍的口緣,頭向前伸,好像逃脫了惡蛇的侵襲,得到龍的保護,狀態安詳。此將龍、蛇、蛙三者結合一起,是一件極具造型藝術之美的文物精品。蛇、蛙曾是古越人的圖騰,而龍是中原人崇拜的四神之一,蛇纏青蛙,龍踩住蛇保護青蛙,似乎在講述某個傳說中的圖騰神話故事。
五四 角形玉杯
西漢文物。新疆和田玉材,通高18.4厘米,口徑5.8—6.7厘米杯形如獸角,口橢圓,杯底有細軟彎轉的繩索式尾,纏繞在杯身下部。杯口沿陰刻弦紋一周,杯身以淺浮雕和雙鉤法飾勾連云紋。夔龍纏繞器身,集淺浮雕、高浮雕、圓雕藝術為一體,是明代以前唯一一件漢代遺作,在玉器史是占絕對重要的地位。漢代之絕品1983年西漢南越王墓出土。現藏于廣州市南越王墓博物館。
戰國中期晚段。長37.5厘米,寬28厘米。畫幅出土時平放在槨蓋板興棺材之間,應是引魂升天的銘旌,因年代久遠已呈棕黃色。描繪巫師乘龍升天的情景。畫面布局精當,比例準確。畫上有的部分用了金白粉彩,是迄今發現用此畫法的最早作品。1973年在湖南省長沙市子彈庫一號墓出土。現藏于湖南省博物館。
戰國中期晚段,又名《晚周帛畫》、《夔鳳美女圖》。長31厘米,寬22.5厘米。1949年出土于湖南長沙陳家大山一座戰國楚墓中。“帛畫”是指古代繪在絲織物上的圖畫。畫中描寫一端莊高髻的婦女側身而立,雙手合掌,細腰,袖口寬松,長裙曳地,體態優美。婦人腳踏一半月狀物,似為龍舟,亦可釋為彎月,婦人前上端繪有高頸昂首、尾翎卷翹、輕盈飄逸向上飛躍的鳳鳥,與鳳相對應處繪有伸腳卷尾,軀體彎屈,扶搖升騰的黃龍。出土地點:湖南長沙楚墓。現藏于湖南省博物館。
五七 直裾素紗禪衣
西漢。交領、右衽、直裾式、袖較寬,衣長128厘米,通袖長195厘米,袖口寬29厘米,腰寬48厘米,下擺寬49厘米,重49克,輕若煙霧,薄如蟬翼,織造技術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奪。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1號幕出土。現藏于湖南省博物館。
五八 馬王堆一號墓木棺槨
馬王堆漢墓是中國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侯利倉及其家屬的墓。位于湖南長沙東郊。共3座。1972年發掘馬王堆一號墓,一號墓墓主應是利倉妻子,下葬年代在文帝十二年以后數年至十幾年間棺槨:棺槨用巨大的木板制成,置于墓底正中。現藏于湖南省博物館。
西漢。出殯時張舉的一種銘旌,長205厘米,上端寬92厘米,制作精美、色彩鮮艷、線條流暢,充分反映了漢初繪畫藝術的風格和成就,而且以神話與現實、想象與寫實交織而成的詭異絢爛場景為構圖,極具文化內涵,為我國現存最早的描寫西漢當時現實生活的大型作品。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1號幕出土。現藏于湖南省博物館。
北朝(公元439年--581年)尺寸:長48、寬28厘米。描述:錦幡殘片,組織為1:1平紋經錦/圖案以日天(太陽神)及狩獵紋為主,并織有“去”、“昌”等文字。價值:此織物帶有濃郁的異域風格,十分珍貴。1983年青海都蘭縣熱水鄉血渭吐番墓出土。現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六一 西夏文佛經《吉祥遍至口本續》紙本
出土經書共九冊,完本者有封皮、扉頁,封皮左上側貼有刻印的長條書簽,書名外環以邊框;封皮紙略厚,呈土黃色,封皮里側另背一紙,有的紙為佛經廢頁,背時字面向內。全頁版框縱30.7厘米,橫38.0 厘米,四界有子母欄,欄距上下 23.5 厘米,無界格,半面左右15.2 厘米。版心寬 1.2 厘米,無象鼻、魚尾。上半為書名簡稱,下半為頁碼,頁碼有漢文、西夏文、漢夏合文三種形式。1991年寧夏賀蘭縣拜寺溝方塔出土。現藏于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六二 青花釉里紅瓷倉
元代文物,樓閣式瓷倉是一件在景德鎮出土的青花釉里紅瓷器。1979年9月,豐城縣文化館在省文物商店的協助下征集得到。青花釉里紅瓷倉,在倉后兩柱間有正楷直書墓志。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
六三 竹林七賢磚印模畫
南朝,長244厘米,寬88厘米,由300多塊古墓磚組成,出土時分東西兩塊,一塊為嵇康、阮籍、山濤、王戎四人,另一塊為向秀、劉伶、阮咸、榮啟期四人。這幅磚畫純熟地發揮了線條的表現能力,人物造型簡練而傳神,八人席地而坐,或撫琴嘯歌,或頷首傾聽,性格特征鮮明,人物之間以樹木相隔,完美地體現了對稱美學。1960年江蘇南京西善橋南朝墓葬出土,現藏于南京博物院。
1995年10月,新疆和田地區民豐縣尼雅遺址一座時代為東漢末至魏晉時期的墓葬中出土。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文字織錦是尼雅遺址出土的一件圓角長方形絹緣綴系帶護臂類物品所用面錦,長16.5厘米,寬11.2厘米。織錦色澤鮮艷,組織結構繁縟,織樣詭秘神奇,文字激昂,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強烈關注和濃厚興趣。現藏于新疆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