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肉的土壤
多肉植物的原產地大部分在荒漠地區,還有一部分在草原地區和森林地區。因此它們原產地的土壤性質有所不同,在栽培中也應區別對待。一般來說,栽培時的培養土應比原產地的土壤要講究一些,顆粒可以更勻、肥力可更多。但決不能相反,如本來原產地是沙質土的,我們就不能用黏性很大的土去種。
總的原則是:土壤要疏松透氣、排水保水性能都好、有一定肥力、黏結成塊慢、呈微酸性或弱酸性。此外顆粒不能太細。
不同類型的多肉植物,其培養土應有所區別,如附生類型的種類,培養土中腐植質應更多一點;而高地性仙人掌類和天女、四海波等,培養土中石灰質材料應多一點;莖多肉植物的培養土應比葉多肉植物沙子多一點;而十二卷屬、蘆薈屬等根部分秘酸性物質的種類,培養土應多加點木炭屑。
配制培養土的基本材料有:
粗沙應不含鹽分,顆粒大小為1~2毫米。
腐葉土最好是闊葉樹的落葉腐爛而成。
園土最好經過冰凍后再粉碎,并經高溫消毒。
草炭系古代沼澤形成,疏松而有一定肥力,可代替園土或腐葉土。
火山巖風化土疏松、排水性能好,對植株發根特別有利。
石灰質材料貝殼粉、蛋殼粉、腐熟的骨粉等。
木炭屑或谷殼炭疏松,能起中和酸性的作用,同時也是一種鉀肥。
基肥腐熟干牛糞或腐熟的禽糞,但必須溫消毒后再曬干。
根據植株大小和種類的不同,用以上這些基本材料配制成不同的培養土。其中粗沙三分之一,對大多數種類都是必需的,其他腐葉土、園土、草炭、火山巖風化土可根據取材方便任選兩種,每種材料各三分之一,再和粗沙混合即成為基本的培養土。然后,根據需要可加入石灰質材料、木炭屑、基肥,這些只要少量即可。基肥如施肥有機肥不方便,也可用骨粉等代替。
以上內容摘自《家養多肉植物》謝維蓀編著一書。
仙肉栽培材料搭配
仙人掌與多肉植物使用的栽培介質最大的特色就是強調排水性,市面上售有很多不同的材料,我們可以依據不同的種類需求調配自己需要的介質。
粗砂
特色就是它的顆粒的間隙大,且重量大,足以支持植物。排水性良好兼具有保濕的作用。在選擇砂子的種類時,建議使用天然形狀比較圓的砂,植物的根比較容易得到伸展;顆粒大小,可以依照植物的大小,或是根部對水的需求加以篩選。我們常在建筑工地拌水泥使用的黑色沙子工地砂,顆粒過細小排水不好,很少用為主要栽培材料。
壤土
一般我們可以看到泥土,有比較強的傳水力,而且對水的涵養過高,除非種植一些很強健的品種,實際的種植上很少單獨使用。
顆粒土
市面上的顆粒土,大部分是陽明山土,或是日本旨進的亦玉土,不論哪一種顆粒土,主要的功效都是用來幫助介質的排水性,而顆粒本身予以吸收水分,供根部吸收。
培養土
以泥碳土或椰子纖維為主,再混合一些腐植質制造而成。不論是哪一種,主要的功能在提供介質少許的養分,幫助保持濕度,使介質物理結構細密,對于需要水分較多的且生長比較迅速的品種,可以酌量增加使用。通常建議用含有較粗纖維的泥碳土。
其它人工合成介質
人工合成材料,通常具有透氣、保水、保肥的特性,一般可以少量調入介質中,像蛭石、珍珠巖、浮石、發泡煉石常用來增加介質的排水性,或是置于盆底幫助排水。
碳碿、燒過的稻殼
少量添加,可以預防介質的酸化。
介質的拱配原則
搭配上主要有兩種不一樣的選擇:對于生長迅速,根比較細的植株,通常選用以泥碳土為主要材料,搭配其它人工合成的介質及部分粗砂,習慣上比例大約是泥碳土:人工合成介質:粗砂約為6:2:2的比例。
對于生長緩慢,根部比較怕水的品種,則以粗砂為主要材料,搭配其它人工合成介質、顆粒土、及泥碳土,習慣上比例大約是粗砂:人工合成介質:顆粒土:泥碳土約為6:1:2:1的比例。
初學者可以暫時不加肥料
栽培的介質中,可以加入緩效性的化學肥料(如魔肥……),或是有機肥(如發酵完全的雞糞、海鳥磷肥……)。對于生長迅速的品種,可以增加有機肥在土壤中的比例。追肥方面,則建議在生長季施以液態肥,或是在盆土上放置追肥。生長緩慢的品種,對肥料的反應并不明顯,甚至會因為使用肥料不當使得植株根部受傷。
因此對初學者的建議:仙人掌與多肉植物可以不使用肥料,等到對植物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與有經驗的同好討論后,或是栽培的技巧比較成熟之后,再逐一增加對肥料的使用。
通常種植時花盆底部建議可以放一層顆粒較粗的材質幫助排水,避免水分堆積在盆底。當然,針對每一種不同的植物特性及栽培環境,每個人有不同的配方,甚至會因為取材的方便性,而有不同的權宜,個中奧秘得在實踐中慢慢體會。
以上內容摘自《多肉植物仙人掌種植活用百科》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