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80后獨生子女為父母養老的三條路,每條都讓人犯愁
最近,我媽電話里說她又感冒發燒了。雖然這次沒有特別嚴重,但對年過六旬的人來說,生病總是難熬的。

更煎熬的是,遠在異國他鄉的我愛莫能助,只能每天早晚打兩通視頻,關注她的情況。

我不禁想到:要不是還有我爸在她身邊,父母的任何一場小病,都足以拿捏我和老公這樣遠離家鄉打拼的人。
         
我身邊典型的“80后”家庭結構是 421模式——夫妻2人撫養1個孩子的同時還要贍養4位老人,壓力不小。

尤其是遠在異地異國打拼、和父母分離的80后,父母的養老問題更為棘手,放不下自己的奮斗,但說實話,我們自己的奮斗還遠不夠支持爹媽體面養老。

我,作為80后獨生子女大軍中的一員,已經越來越感受到了父母養老帶來的壓力。

所以也一直想圍繞這個話題寫寫我的思考和觀察。

我訪談了身邊不同城市的三名80后獨生子女,他們的共同特點是:接受過高等教育、已婚已育、雙職工、生活在國內一線城市或國外。

當然,這三個人不足以代表所有80后獨生子女,但大家面臨的困境卻很相似。希望能借此機會,在大家籌劃父母養老時,多提供一些信息和啟發。





“我爸媽主動提出要去養老院”

受訪人:Linda,定居上海,85年獨生女

我今年38歲,研究生畢業后就留在了上海工作,我和愛人算雙職工家庭,有一個小學三年級的女兒。

這些年和老公一起奮斗,在上海有了車和房(兩套房產,一套自住、一套出租)從常規標準上看,我倆還算成功吧,屬于新上海中產。
         
我父母是老家體制內的技術型工作者,所以老家家庭條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生完女兒后,父母剛好退休,就來上海一直幫我們帶孩子,五口人加一只貓,生活在一起。
         
關于如何給父母養老,我倆和父母并沒有明確溝通過。

大概也是因為父母現在身體都還不錯,不僅生活自理,每周還能去打羽毛球,大家覺得時候未到吧。
         
只是有一次我父母無意中聊天時提到,他們將來打算去我家對面的敬老院養老。

他們說自己有各種保險加上退休金,所以養老不打算讓我們花錢。但我估算了一下,如果父母想去更好一些的養老院、或者給父母找護理、看一些保險不包括的疾病,我們一年還是要留出10萬元的預備金給父母用。
         
在給父母養老的問題上,我有三點困難:
         
第一,我發現自己很難開口和父母認真探討這個話題。好像在我們的語境里,這是很忌諱的事情,過去有某種約定俗成,但是又總是不清不楚。

第二,我也不知道父母打算何時搬去養老院。我們和父母共同居住在一起快十年了,父母確實幫助我們很多,但從現實角度而言,我也并不想一直和父母住在一起。

可出于中國“傳統的孝道”,我也不能直接開口提讓父母搬離的事兒。現在好像只有他們主動開口,分開過這件事才能解決。

第三,我還沒有了解和準備過父母的飲食起居、日常護理、生病時照料這些更細節的問題。就算父母真的去了養老院,我也依然不確定這些機構是不是能在上述方面做到位?


“我覺得父母去養老院并不現實”

受訪人:溫言,定居北京,80后

我們夫妻都在北京生活,夫妻雙方父母一共四個老人,我父親還在工作。家里真正意義上的“老人”其實是我姥姥和奶奶。

她倆一個接近百歲,一個剛過百歲,同住在京郊一個比較高端的養老院里。基本是她倆各自的兒女在照顧。
         
現在很多年輕人和中老年動不動就說“可以去養老院養老”,我覺得這么說多少有點異想天開。

在我姥姥和奶奶去養老院之前,我不知道這種服務居然這么昂貴,甚至我覺得自己應該是花不起這個錢的。

以我奶奶、姥姥的養老院為例:

養老中最貴的花銷其實不是養老院的租金(一般稱為床位費),而是護理費用。

高端養老院租金,根據房型不同,會有差別,每月是大幾千到一萬多。一旦加上24小時陪護服務,每月費用就要逼近三萬塊了。
         
很多人會說“我不選陪護”。

但其實在到達一定年齡門檻后,這些軟性服務都是必須加上的。往往也是為了老人的安全和健康監護。如果你不選陪護,你就要搬出去,畢竟養老院也怕出事擔責。
         
我的姥姥、奶奶都是那個年代少見的知識型工作女性,也都有自己的退休金。

但盡管如此,也需要她們用自己的積蓄、房屋租金、外加各個子女補貼,才能確保衣食無憂地長期住在養老院里。
         
這是我第一次直觀地感受到養老多么貴。

我覺得很多人在計算養老花費時,會犯一個錯誤:

大家傾向于根據父母在六七十歲的狀態,來估算未來養老的費用和養老方式。
         
但實際情況沒有那么簡單:

很多老人在七十多歲時,還能四處旅游看孩子;到了八十歲,九十歲就會很不一樣。狀態有一個斷崖式下降,費用可能一下子就上來了。

再說一個大家沒想到的點:一線城市里,好的養老院也不是你花錢就能去的。和進好學校、好醫院一樣,其實一位難求,畢竟北京有錢人太多了。

雖說高端養老院很貴,但疫情前我奶奶的一個老鄰居也想住進去,結果排了大半年的隊。
         
我姥姥曾經放話說,她如果走了,可以把她現在的床位留給她的一個女兒,但她其他女兒就得自己想辦法了。

我們和父母現在住在一個小區,這樣有分有合,現在他們可以幫我們照看孩子,未來我們也可以幫他們照看生活。

我自己不太希望他們去養老院,因為我觀察到,養老院的所有老人都很寂寞。

感覺我和我的朋友們,也都沒和父母們專門討論過這個問題。我先生肯定也不希望他父母去養老院。從大額花費來看,四位老人都有自己的醫保,生活能自理時期,暫時是OK的。

關于父母養老方面,我目前遇到的困境有兩個:

比起父母這代人,我覺得自己挺“無能”的,從主觀上我希望父母生活地好,但客觀看,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有這個能力。

比如當時我姥姥提出要自己挑選養老院,我媽和幾個姨輪流開車,載她四處去考察和試住,有三四次押金都付了,我姥姥住兩周自己不滿意又退出來。我媽和幾個姨都非常耐心地去處理去談判。

等輪到我父母的時候,我不知道自己那時有沒有退休,是否有能力去選擇和判斷方案。

比如我姥姥是女兒、女婿至少八個人輪流照顧她,而我這代是我和先生照顧四個老人。感覺會應接不暇。

我目睹過很多老人在七八十歲時很講道理,但過了九十歲,因為老年癡呆或其他原因失智,會變得突然多疑或性格暴躁。

我還見過有老人辱罵和毆打幾十年照顧自己的女兒的,那位六十多歲的阿姨自己是退休教授,也只能默默忍受。

這些都令我很害怕和憂慮。但這些不是我們現在可以決定和選擇的,也只能到時候再看。


“我還是得想辦法把父母接到身邊”

受訪人:凡亦,定居美國,87年獨生女

我和老公十年前通過留學來到的美國。老公現在是美國某大學的教授,我在當地一家小型會計事務所工作,倆娃,已經辦理了入籍。
         
父母養老問題一直是海外華人最頭疼的難題之一,網上、論壇上都有很多相關的求助和討論,但最終發現根本沒有什么完美方案。
         
就拿我和老公來說,我們都是家里的獨生子女。在退休前,不出意外,我們應該不太會回國生活。

奮斗這些年,我倆好不容易找到了穩定的工作、買了房子、孩子在這邊讀書、一家四口過上了穩定的生活,離開談何容易。
         
但我們能有今天,也多靠父母的托舉:

我讀碩士,是父母出資的;買房子,雙方父母都支援了一些;為了能不影響我和老公的工作,生完孩子后,兩邊的父母都輪流幫忙照顧過一年。

父母對我們家庭的這些付出,我們不可能讓他們老無所依。

所以,唯一靠譜的辦法就是等父母年邁不能自理時,我們給父母辦綠卡,把他們接過來養老。

我和我父母談過養老這個問題(我們也沒辦法不談,住在一起鬧矛盾的時候,他們總會拿這個說事兒,覺得白養我了)提出給他們辦綠卡,讓他們過來住。可以在我們房子周邊租一套公寓,就近照顧。

然而,我們的父母目前都表示拒絕,原因也和很多華人的老人一樣:
         
  • 語言、文化不同,隔閡太大,除非你住在華人社區,否則父母會相當孤獨;
  • 住著沒有安全感;
  • 在美國看病很貴,雖然有綠卡后可以給父母申請一些保險、補助,但也不能完全覆蓋,需要共同負擔。然而,接近七倍的匯率,就顯得父母手中養老的錢少的可憐;
  • 人老病死、葉落歸根是他們的執念,沒有辦法接受“客死他鄉”。
         
父母的打算在我看來有點“擺爛”,就是說“我們就當白養你了”、“老了我們就去養老院,也不用你操心”、“看病送終什么的你要是趕不上就算了,只能靠我們自己的兄弟姐妹、侄兒外甥了”。

我每次聽到這樣的話,內心都很痛苦。

我理解讓父母連根拔起、隨我們走,對他們來說困難重重。可我也做不到扔掉自己這么多年的奮斗成果、家庭和孩子,只身回到老家,到他們身邊,給他們養老送終。

所以,在父母養老問題上,我目前最大的困境就是無法和他們達成共識。

希望等他們年紀再大一些、對我們的依賴更多一些時,能愿意隨我們來美國養老。


80后獨生子女給父母養老三重矛盾與困境

從上述采訪,我們可以看出80后獨生子女在父母養老問題上呈現出三重矛盾與困境:

1.給父母盡孝VS“小家”發展

給父母養老盡孝和自己的家庭發展很多情況下難以兼顧。
         
對普通家庭來說,能讓孩子走出老家在大城市扎根、甚至出國安家立業,父母都是付出不少、用力托舉過,我們很難看著父母老無所依。

我認識的一位華人朋友,他在國外奮斗多年穩定下來,也曾被父母的養老問題折騰得不輕。

他在國內有個哥哥,平時都是哥嫂陪在父母身邊照顧。父親病危時,他請了三星期假回國,在醫院照顧,后來跟老板商量又加了一星期,白天嫂子和母親照顧,夜里他們兩兄弟照顧,凌晨他一邊工作一邊陪床。

老爺子病情穩定后出院了,他準備回美國。在機場接到電話,大哥讓他趕緊回來說父親病危又進醫院了。

然而此時,他太太一個人在家也忙不過來,兩個孩子都生病,她請了一個星期假在家照顧孩子,把工作扔在一邊。

而朋友老板那邊壓力也很大,說希望他盡快回來,項目缺人。他權衡后決定先回美國處理一下再趕回來。

結果只在家呆了三天,接到父親過世的噩耗。大哥在電話里對他破口大罵,說父親臨終前一直叫著小兒子的名字,他大學畢業就出國,20多年完全沒照顧過父母,連老爺子的最后一面都不肯回來見。

2.體面收入VS養老吃力
         
三位受訪者都是受過高等教育、工作不錯、經濟收入尚可的群體,即便如此,在父母養老問題上也“困難重重”。

比如,除了在大學當老師的那位工作相對穩定,其他人工作的穩定性有一定風險,加上對孩子教育的高額支出、房貸、車貸等生活開銷,也是面臨很多經濟上的壓力。

雖然他們的父母都有退休工資,但作為普通退休工人,每個月的退休金和攢下的養老錢真的夠父母安穩養老嗎?

2021年的一份調研顯示,在養老費用方面,父母基本自主、不需要子女幫助的比例只有33.74%,近65%的父母需要子女經濟上的支持才能勉強養老。


另一份調研顯示,生活在一線城市的80后,預計自己需要為父母的養老花費每月支付8341元,一線城市人群預計未來的總養老花費在115.9萬元。

這筆費用對于普通家庭來說都不是一筆小數目。

3.養老機構的需求VS在家養老的執念
         
中國是“9073”養老模式,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養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區支持養老,3%的老年人入住機構養老——在家養老一直是我們的倫理傳統。
         
雖然現在80后的不少父母思想上更開放了,能夠接受去養老院、老年社區養老,但這類群體在總人群中,還是少數。

80后的父母里,90%的人選擇以居家或社區養老為主,僅 10%選擇機構養老。


對父母這一代人來說,很多人依然抱有這樣的觀念:

去養老院養老=兒女不聞不問=不孝子孫

即使那些愿意選擇去機構養老的父母,目前國內的養老機構的質量也著實堪憂,大家對養老機構的普遍認可度不高。


在一項“對當前市場上養老機構認可度評分”的調查中,有 78.85%的人打分集中在 3~6 分(滿分10分),平均打分僅為 4.66 分,遠不到及格線。
         

我們可以為父母養老做些什么?


《人世間》里說的對,“好人生比好年華更重要”。

父母將要經歷的可能是長達二三十年的老年時光,而老后正是完整父母人生的最好階段,應該被積極對待。
         
在養老這件事,無論是靠父母獨自承擔、還是僅靠子女完成、或者舉二方合力,都是難以完成的任務。還是要以“大環境”兜底,父母和子女輔助。
         
就個人方面,父母養老問題我們起碼可以開始做以下兩件事:
         
第一,盡早和父母就養老問題進行坦誠溝通。

關鍵的問題包括:養老費用怎么出?兒女能負擔多少?伴侶是否認同?

從現實來看,幾乎所有的養老模式都優劣參半,但所有模式的基礎都是家庭經濟基礎,拋開經濟狀況談養老是不行的。

再有,養老模式往往意味著生活方式的改變,你和父母是否都能接受?

舉例,像第二位受訪者溫言提到的,一旦老人入住養老院,往往是單行線,意味著老人很難再從養老院回到家庭,而有陪護的養老院往往需要他們放棄一定的自由度來適應集體生活。

父母在養老院他們對子女有情感上的需求,我們又能滿足多少?
         
我和老公就我父母的養老問題曾與兩位老人開誠布公談過。我們目前生活在國外,回國的可能性比較小。我父母目前身體健康尚可、生活能自理,他們的經濟條件也能讓自己維持一個比較舒服的晚年生活。所以,他們現在留在國內沒問題。
         
但到了他們生活不便的時候,如果我們還在國外生活,是打算把他們接來國外一起生活、養老的。
         
讓他們在年邁時走出舒適圈確實不容易,但我老公在溝通時說過一句話:“有家人、有愛的地方就是家、就是根”

養老問題兩難全,子女和父母雙方都不得不做出妥協、才能找到最妥帖的方式。
         
第二,養老涉及到很多細節問題,這些問題我們從現在開始就需要了解和學習。

比如:
  • 父母居住的房子要進行哪些適老化改造,能夠更適宜老年生活?

  • 父母異地醫保,如何快速備案和辦理?

  • 老年喪偶后,子女如何陪父母度過?

  • ······


養老需要經濟兜底,但想要父母度過一個舒適的晚年,更需要親子之間的感情,這不是靠血緣和道德綁架就能做到的。
         
讀中學時,我讀過《大道之行也》,里面描繪了這樣一幅藍圖:“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希望我們這一代,能向著這樣的理想逐步邁進吧。

*為保護受訪者隱私,文中受訪人物均為化名


編輯丨曲安   排版丨菠蘿

參考資料丨

[1][2][3]第一財經:《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養老服務需求調研報告》

[2]《中國城市養老服務需求報告(2021》

??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當養老已成我們的最大負擔時,送老人進養老院安度晚年已是趨勢
如果家里獨生子女出國后不愿意回國,作為父母應該怎么辦?啃老
老人抵觸養老院,獨生子女該如何面對
80后90后老了以后,怎么養老?是住養老院還是靠兒女?
農村雙方都是獨生子女家庭結婚,以后養老問題應該怎么考慮?
不麻煩子女,還不用住養老院,這3種“新型養老”正悄然興起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宿州市| 洛川县| 富阳市| 庐江县| 保靖县| 黄浦区| 疏附县| 宣汉县| 井冈山市| 射阳县| 陆河县| 东台市| 马龙县| 建阳市| 清涧县| 且末县| 北安市| 普格县| 沙湾县| 海兴县| 朔州市| 恩平市| 南郑县| 宝坻区| 久治县| 宣武区| 和政县| 佛学| 元江| 江川县| 黑水县| 西畴县| 琼结县| 济源市| 开封市| 五莲县| 南开区| 比如县| 定南县| 乌拉特中旗| 酒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