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年輕人的婚育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結婚登記數量持續下滑。
據民政部最新發布的二季度民政統計數據,2024年上半年結婚登記對數僅為343萬對。
相比2023年同期的392.8萬對,減少了49.8萬對,降幅明顯。這一數據創下自1980年以來的最低紀錄。
從長期趨勢來看,結婚登記數的下降并非偶然現象。
自2013年全國結婚登記達到1346.9萬對的峰值后,已連續九年下降,直至2023年因疫情后的補償效應而有所回升。
到2024年上半年的數據再次表明,疫情后的補償效應已逐漸消退,結婚登記數將繼續呈下降趨勢。
這些數據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比如,年輕人對婚姻和生育態度的轉變、適婚人口男多女少、初婚年齡推遲、結婚生育成本過高等,這些原因都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不結婚或推遲結婚。
01
現在年輕人為什么不愿結婚生子?
曾經聽一個女孩說:一個人生活不香嗎?自由自在,想干嘛就干嘛。想起結婚后的一堆瑣事,頭都是大的,好不容易找的工作,一生孩子,工作又沒了,養不起孩子,干嘛把孩子生出來受罪。
聽到女孩的話,我似乎無法反駁。
現在的年輕人壓力確實都很大,工作、生活不容易。自己都還沒站穩腳跟,怎么能給另一半和孩子一個穩定的家呢?
所以,有些年輕人寧愿先奮斗幾年,等條件成熟了再考慮結婚生子。
還有一部分年輕人更注重個人自由和享受生活。他們覺得,結婚是為了更幸??鞓返厣睿瑧撌清\上添花的事。
如果為完成任務和父母的心愿而結婚生子,走入婚姻后,可能過著一地雞毛的生活,生活質量大大打折扣,這樣的婚姻寧愿不要,還不如享受自由愜意的單身生活。
也有一部分人,就算年紀不小了,但仍然不愿將就。尋尋覓覓,總想找到自己心儀的那一半,等待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和天賜的緣分。
這些年輕人的婚姻觀已經完全顛覆了老一輩的媒妁之言、父母命不可唯的傳統。
02
上海老阿姨坦言:結婚就是害人
前幾天刷到一個有趣的路人采訪,采訪的是三位在路邊閑聊的上海阿姨。
老阿姨的觀點真的很直白,她們說:結婚干嘛呢?現在社會壓力太大了,結婚就是害人,就是害老人,老人還要幫你帶孩子。
這幾位老阿姨的思想還真是挺開放的,難以想象,那些整天逼自己孩子結婚生子的父母聽到這樣的話,會怎么想?
回想我們父母那一輩,到了適婚年齡,自然而然地成家立業,生兒育女,而且一生好幾個孩子,每天按部就班,雖然不是那么富裕,但工作壓力不大,也沒有撫養孩子的壓力。
但是,現在的年輕人所處的環境完全不同了。
他們就業難,畢業即失業。好不容易找到工作,工作壓力大,工作時間長,加班是常態,生活節奏快,物價房價高,僅僅靠自己的收入想買房買車幾乎很難。
于是不得不消耗父母的積蓄,結了婚,父母不僅要幫經濟上的忙,還要幫忙帶孫子。
三代人生活在一起,生活觀念的差異,生活習慣的不同,育兒觀念的反差,難免會有一些小矛盾,其實,父母們承受的壓力也不小。
三位老阿姨的話,聽起來好像有點偏激,其實也是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一種社會現象。
現在的年輕人已經不容易了,在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如果再逼著讓他們承擔結婚生子的壓力,可以說是雪上加霜。
而且,父母們辛苦了一輩子,好不容易退休可以享受自己的晚年生活,也不想再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幫子女帶孩子上。
03
70后父母觀念開始轉變
有些父母認為孩子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就必須結婚生子,孩子不結婚好像自己就沒有面子。
特別是有女兒的父母,擔心女兒年紀越大越難嫁出去,年紀大了生孩子也受影響,就對孩子各種緊逼,親子關系也越來越緊張。
但最近幾年,我發現,越來越多的父母觀念開始發生變化,包括一些自己孩子已經到了婚育年齡的70后父母。
70后父母,普遍都接受過教育,見識也相對廣一些。
我和我的朋友們都是70后的媽媽。我們都一致認為,我們不會像很多傳統父母那樣,催促孩子成家立業。
我們越來越能理解年輕人的不易。
社會競爭激烈,工作不容易找,更不用說買車買房的壓力。
結婚生子后,肩上的責任就更重了,不想孩子因為壓力過大生活變得更加艱難。
我們更看重孩子的個人想法和幸福感。結婚不應該成為孩子的一種壓力,而是基于愛情和成熟的決定。
我們只希望孩子能過得快樂、充實,無論孩子選擇什么樣的生活方式,我們都會全力支持。
70后的父母開始更加注重孩子的內心世界,尊重并理解他們的個人選擇和生活方式。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句話:婚姻并不是人生的目的,生養孩子也不是人生的目的,人生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成為快樂的自己。
很認同這個觀點。人的一生其實很短,也就幾十年的光景,無論我們做什么,都不要違背自己內心的需求和愿望。
馬斯洛的人類需求理論認為,人需要滿足生理、安全感、歸屬、尊重以及自我實現的五大層次需要。
在婚姻關系中,雖然滿足了性、繁衍的生理需求以及安全感、歸屬感的需求,但婚姻更重要的是滿足雙方被欣賞、被尊重以及自我實現的需求。
這才是婚姻存在的真正意義和價值。
愿所有年輕人都能為愛而步入婚姻,因步入婚姻而讓生活變得更美好,過自己想要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