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長都要求孩子要聽話,在家要聽爸媽的話,在學校要聽老師的話,在社會中要聽長輩的話--------很多家長也以自己的孩子聽話為榮,“你家孩子真聽話!”聽到這樣的贊揚,很多家長都會很自豪。然而,孩子聽話真的就好嗎?怎樣才算是聽話呢?請看下面兩個案例:
案例一:劉冬(化名)從小一直就是一個聽話的孩子,他的父母對他要求非常嚴格,如果不聽話就會挨打,所以,上學開始,劉冬就一直很乖,只要父母說的話,從來不敢不聽。但是,上了六年級的劉冬,卻在關鍵時刻不聽話了。他不愿意上學了,把自己鎖在房間內,父母怎么勸都不肯出來,一開始父母只好假稱他生病了,跟老師請假,但是,幾天下來,他還是不肯上學,把父母急壞了,不管怎么罵、怎么勸都沒有用,只能跟老師說了實話。在老師的建議下,父母把劉冬帶到了醫院。心理醫生跟他單獨交流后才知道,這么多年來,劉冬一直活得很壓抑,為了做個聽話的好孩子,他只是做父母的乖兒子,而失去了自我。長期的壓抑讓他在與同學的爭執中爆發了,他認為同學們都在背后說他壞話,大家都不喜歡他,所以他不愿意去上學。經過醫生診斷,劉冬已經出現了焦慮癥。由于病情比較嚴重,不得不接受住院治療。
案例二:10歲的李芳(化名)是個乖巧聽話的小學女生。有一次,老師讓他們回家后,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制作一個帶馬達的電動小風車?;氐郊?,李芳不敢和看報紙的爸爸說,也不敢和正在做飯的媽媽說,有幾次,她鼓起勇氣,想說卻又咽了回去。要睡覺了,她卻一直不肯回自己房間?!澳氵@孩子,怎么不聽話?!” 爸爸訓斥她。張倩哭了:“老師說,要你們幫我做電動小風車?!甭犃死罘嫉幕卮?,爸爸愣了一下,看看墻上的鐘:“現在到哪去買小馬達?明天再說。”李芳想爭辯一下,說鄰居張爺爺家有,卻沒敢說。就這樣,李芳的課外作業并沒有完成,最后,還是媽媽答應,第二天和她一起到學校向老師解釋,她才安心地睡了。沒想到,第二天媽媽單位臨時安排她出差,她把李芳送到學校門口,就匆匆忙忙地走了。上午10時左右,媽媽在出差的車上,接到學校老師的電話,說李芳沒到學校。媽媽忙給爸爸打電話。中午,焦急萬分的媽媽終于接到爸爸電話,說李芳找到了,原來,她怕老師批評她沒完成作業,所以沒敢進學校,就在不遠處的一個街心花園里哭呢。媽媽這才長長地嘆了口氣:孩子很乖、很聽話,可就是太聽話了……
相信看了這兩個案例之后,很多家長都會驚出一身冷汗,因為他們平常在教育孩子時都一直要求孩子要聽話,可沒有想到孩子太聽話了也不是好事。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有關研究吧。著名的德國心理學家海查曾做過如下的實驗:他對2~5歲時有強烈反抗傾向的100名兒童與沒有這種傾向的100名兒童跟蹤觀察到青年期。結果發現前者有84%的人意志堅強,有主見,有獨立分析、判斷事物和做出決定的能力。而后者僅有26%的人意志堅強,其余的人遇事不能做決定,不能獨立承擔責任。綜合來看,“乖孩子”真正成為社會精英、業界尖子的不多,他們大多在一般勞動崗位上工作。我國很國兒童心理專家也指出,聽話的孩子,他們會缺乏創造性、冒險性和自我決斷能力,而這些與生俱來的天性被家長抹殺后,一旦有一天他們面對困難時,就容易出現抑郁癥、焦慮癥、精神分裂癥或者胃痛、心動過速、頭痛等身心疾病。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沒有到孩子太聽話,其后果是這樣的可怕。孩子太聽話,這與我們家長不正確的教育是有密切關系的。很多孩子在四五歲的時候,非常好奇,也喜歡冒險,但每當他們要淘氣或和大人辯駁時,媽媽罵,爸爸打。慢慢地,在家長的管束下,孩子變了,變得越來越乖巧聽話———這也簡單,完全按大人的意志行事就行了。大人們是喜歡了,可是,由此孩子也添了毛?。河鍪聸]有主見,獨立性差,而且膽小怕事。這樣“聽話”的孩子,常見的特點是有問題提不出來、或不敢提出來,說東他往東,說西就向西,就算心里不滿意,也會適應、服從別人的想法。特別是對長輩,無論是對還是錯,都不敢與之辯論,因為,他們的心里已經形成了一種定式:自己是個聽話的好孩子。這樣“聽話”的孩子,有的是遵從、禮貌、是對贊美的追求,遇事不敢說出自己的要求、提出自己的觀點。這樣的孩子,性格已經被扭曲,被家長教育出了一種“奴性”的心理。
可是,讓人感到遺憾的是,現在很多家長還沒有意識到這樣教育給孩子造成的巨大傷害,一些家長還是把這樣的孩子當成聽話的好孩子,把培養乖孩子的方法稱之為成功的教子方案,爭相效仿,幾乎沒有人認為,這樣的孩子也是有問題的兒童,他們的心理,正被家長一廂情愿的家庭教育所損傷。
那么,我們在日常家教中應如何避免孩子“太聽話”的情況呢?可從如下方面入手:
首先家長要正確認識“聽話”的內含。兒童教育專家認為,從兒童心理學來講,孩子太聽話或者太叛逆,都是不正常的。實際上,培養聽話的孩子,并不是什么都聽父母的,而是在孩子與父母之間形成良好的合作、互動關系。
家長朋友們要培養孩子與自己的合作關系,以下方式可以靈活運用。第一,要尊重孩子,把孩子看做獨特的個體,不要把孩子看做控制的對象,允許孩子在探索的過程中犯錯,幫助孩子矯正錯誤,這樣孩子自然就會與你合作。第二,孩子情感和行為的獨立是孩子長大、成熟的標志,并不意味著孩子與你作對,非要不聽你的話。第三,允許孩子有自己的選擇,鍛煉孩子自主選擇的能力,不要從小就要求孩子長大后實現大人未完成的心愿,這其實是一件很殘酷的事。要相信孩子能處理好自己的事情,如果父母經常說:“你能行,我相信你的能力。”無疑會鼓勵孩子去嘗試,但在嘗試的過程中,父母要給孩子提出合理的建議并加以指導,孩子會很重視你的建議,合作關系自然形成。第四,要允許孩子與成人有不同的意見,允許孩子與父母爭論。讓孩子參與家庭或學校里的重大事情決策,這是對孩子價值的認可,孩子會覺得你尊重他的存在,那么,他也會重視父母的建議,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凡事與父母溝通、充分與父母合作。第五,讓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父母要幫助孩子建立“是非”觀念,讓孩子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在孩子腦子里逐漸建立一個行為判斷標準,孩子按照這個標準,才能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才能學會控制自我。
我們在研究中發現,有些孩子太聽話,不是家長后天教育的,而是天生就這樣的。有的孩子天生就文靜、聽話、乖巧。如果家長不注意,可能會使他們太內向、太順從、太嬌氣,缺乏獨立意識和探索能力。那么,對于生來聽話、乖巧內向型的孩子,家長該怎樣幫助他們健康成長呢?
既然孩子生來就是這樣的,我們就要允許他的個性存在,不要強求改變他。特別是在孩子剛開始學習生活本領時,確實需要大人的照顧和幫助,父母一定要及時幫他們解決問題,不能只考慮為了鍛煉孩子,而不顧及他們現有能力而讓他們自己去做,長此以往又會使孩子形成焦慮型人格。另外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長可以有意識地通過環境影響孩子,使之成為一個既聽話又講道理、既文靜又活潑、既乖巧又有獨立性的孩子。這種理想的狀態需要長時間的培養,急不得,也急不來。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還可以依據生活特點靈活、適時對孩子進行點撥、教育。如鼓勵孩子大膽觸摸家里的物品。將危險品、不能動的物品收拾好,其他物品讓孩子去觸摸,如電話、電視機、電腦、音響、手機等等,只要孩子有興趣,不要限制他,讓他去學習使用。孩子在自由模仿和探索中,其獨立思維的意識和動手的能力會得到充分的鍛煉。如鼓勵孩子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在生活中遇到問題,要引導孩子說出他的想法,表揚和支持孩子的主見,并適當滿足孩子的要求。
既然孩子天性就是這樣,因此我們就不能輕易批評孩子。在生活和游戲中,只要不是原則性錯誤,一般不指責他,其目的就是為了保護孩子的獨立意識和探索精神。對這樣的孩子也不能溺愛。乖巧、聽話的孩子,如果太溺愛,就會有性格懦弱、依賴性強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