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有言: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意思是說天下的難事必須從容易處做起;天下的大事首先從小事著手。圣人始終不做大事,所以才能完成大事。
反觀當下社會,是人都想做一番大事業,但沒有人愿意或者不屑于做瑣碎的小事。也沒有人從細節上精雕細琢來精進自己成就自己。
其實,難事著易,大事做細才是成就事業的根基。
1
難事作于易
一個老員工向老板提出升職加薪要求,因為她覺得比自己晚來的員工都已經升職加薪,去做了更具挑戰性的工作,而自己還是老樣子,做著最簡單的工作。老板未置可否,只是讓她去聯系一個很重要的客戶,問問他們什么時候來參觀本公司。
第二天這個老員工出現在老板辦公室,老板問她客戶什么時候來,她答下個禮拜。老板又問具體時間呢?她說不知道。老板接著問,幾個人來?她答不上來,滿臉通紅。
老板把已升職加薪的員工叫進來讓她匯報一下,這個員工沒等老板發問就說了,客戶將于下周二來參觀公司,他們的航班號是CA1701,抵達時間是15:30,一行3個人。我已安排一輛車去接機。
原來老板同時把這個任務安排了下去。
老板對她說,把每一件簡單的事情做好才能去做復雜的有挑戰性的工作,這就是你還沒有升職加薪的原因。事情至此,這個老員工再也不提升職加薪的要求了。
是的,所有難事都必須先從簡單的事著手,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好,就不要奢望去做復雜的事情了。做簡單小事的過程就是鍛煉心智,端正態度的過程,它更是為做大事打基礎的過程。否則,眼高手低成不了事。
把簡單的事做到極致說明思維,邏輯,能力都處于一個比較好的狀態,這樣才能循序漸進做下一步。這是質變到量變的過程。
沒有人能憑空架起空中樓閣,居百年不倒的建筑物往往都有著夯實的基礎。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這個道理適用于學習,修身養性,更適用于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
2
大事必作于細
后漢書中記錄東漢時有個少年叫陳蕃,他心高氣傲,總想做成一番大事。一天,他的朋友薛勤來看望他,只見他屋子里骯臟不堪就勸他應該打掃干凈些。哪知陳蕃昂著頭說,大丈夫處事,著眼點在于掃除天下禍患,而不在一間小小的屋子里。他朋友回他:“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做人做事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不能好高騖遠,眼高手低,光說不練。
荀子的《勸學篇》中也說“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span>
在《神雕俠侶》中有一首曲子非常好聽,它是日本的宗次郎親譜的《故鄉的原風景》。有一回宗次郎聽到了宛如天籟的陶笛演奏,從此不可自拔。他發誓一定要制作出自己夢寐以求的音色的笛子。
之后的10年,他一頭扎進山林里,精心制窯、燒制、打磨。一個月大概制作120支左右。10年期間他一支支制作,一支支淘汰,最終超過了1萬支陶笛,才誕生了那夢寐以求的音色以及最終的專輯。而《故鄉的原風景》正是專輯中的曲子之一。
正是這10年心血和一點點摸索,讓他一舉成為日本乃至全世界的音樂大師,他穩坐陶笛界第一把交椅。至今,那首令聞者動容、一聽便走進內心的《故鄉的原風景》無人能超越,成為永久經典。
這就是大事著眼于細節的力量。
汪中求先生在《細節決定成敗》一書中說:“蕓蕓眾生能做大事的實在太少,多數人的多數情況總還只能做一些具體的事、瑣碎的事、單調的事,也許過于平淡,也許雞毛蒜皮,但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礎。”
所以,無論做人還是做事,都要注重細節,從小事做起。大禮不辭小節,細節決定成敗。我們不缺雄韜偉略的戰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執行者。我們必須改變心浮氣躁、淺嘗輒止的毛病,注重細節,把小事做細。
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
若想成就一番事業,務必記得: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