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4S店相對靠譜但太貴,維修廠劃算但不放心?關于汽車維修保養(yǎng),中國1億多車主,一直面臨一個To be or not to be 的問題。當新政來了,市場新業(yè)態(tài)也出現(xiàn)了,這個問題有答案了嗎?
不久前,在一家自主品牌4S店售后維修區(qū),遇見一位前來保養(yǎng)的車主,間隔一萬公里才來保養(yǎng),已經超出了廠家規(guī)定的每隔5000公里保養(yǎng)一次的規(guī)定。車主對此不以為然,“車子就是個代步工具,一萬公里保養(yǎng)一次足夠了,沒必要多花錢。”這位車主還覺得這里的維修師傅值得信賴,不會讓他的車子出一點問題,所以明知道4S店費用比維修店貴,也執(zhí)意每次到4S店保養(yǎng)。
估計和這位車主想法相同的大有人在。4S店真的是你想象的那樣,除了貴點其他都完美嗎?或者說除了4S店還有其他選擇嗎?
聽一位在4S店做維修工的朋友說,他們那里比較亂,連維修工都想著怎么從車主身上撈點。他們經常在保養(yǎng)上做些手腳。例如,保養(yǎng)時需要加6升機油,但通常只加4升左右,其余2升用沒放干凈的臟機油填充。
即便過后車主抽出機油尺,也很難看出來,畢竟新機油多,臟機油少,摻和在一起就看不出臟兮兮的黑色了。在行駛過程中,車主也能感覺到動力比以前更強一些。也就是說,這個“偷梁換柱”的伎倆,車主自始至終是察覺不到的。
有人說,很多4S店售后服務區(qū)都安裝一塊透明的玻璃,車主在休息區(qū)能透過玻璃看見保養(yǎng)過程;也有的在車間安裝攝像頭,車主可以根據(jù)電視屏幕看見維修工的一舉一動。別開玩笑了,休息區(qū)離工作區(qū)域一般幾十米,若想做點小動作車主根本就是看不到的,包括攝像頭也是,隨便擋一下就看不見了。
汽車保養(yǎng)中機油和機濾是必須更換的,大一點的保養(yǎng)還會更換空氣濾清器、空調濾清器、燃油濾清器、剎車片等。所以維修工做手腳的通常是機油和機濾,通常情況下他們扣留一些機油,這樣幾次保養(yǎng)就能省下一桶出來。還有的將更換下來的機油濾清器擦一擦然后再裝上去,將新的機油濾清器占為己有。
維修工私藏這些機油和機油濾清器有什么用?換錢啊,還用說嗎,哪個行業(yè)還沒有點灰色收入?
如果你了解汽車維修這個行業(yè),就應該明白,絕大部分的維修工待遇偏低。我有好幾位朋友在豪華品牌的4S店做維修,工作三四年了,稅前收入還不到五千,在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啊。不久前認識一位老家在一個四線城市的維修工,中專畢業(yè)一年半,在上海一家4S店做維修學徒。一個月2500塊,不提供住宿,每天只管一頓午飯。這樣的工資在上海都養(yǎng)活不了自己。為何不回老家呢?老家的待遇更差,只有1000塊,同樣養(yǎng)活不了自己。
所以,這也是這個行業(yè)有灰色收入的重要原因。私藏的這些機油、機濾怎么變現(xiàn)呢?你能想到的,要么拿去賣給維修廠、要么自己在外面有一家維修店。但一般他們不是這么干的,大部分直接在4S店車間接私活。聽上去不可思議,但事實卻不容置疑。
在4S店呆久了,誰還沒幾個熟悉的客戶呀。所以,他們可以利用下班后在車間里面私自給客戶做保養(yǎng),所得費用自然揣進自己的口袋。即便是被車間主管撞上,給點分成也基本沒事。當然,敢這么干的一般都是老師傅,沒點來頭的誰敢冒這個險。
作為車主,該怎么辦呢?除了站在車旁邊看著他們保養(yǎng),我確實想不出更好的辦法了。但是,現(xiàn)在很多4S店往往以安全隱患為理由,規(guī)定不允許車主隨便到車間。有問題都不能和維修工直接溝通,只能通過服務顧問向維修工傳達,尤其是一些豪華品牌。
遇到這種情況,建議車主還是要求進車間為好,一般執(zhí)意進去的話服務顧問也是阻止不了的,畢竟看著自己的車被保養(yǎng)心里更踏實一些,還可以面對面地問維修工一些問題。當然,不要連輪胎上卡了小石子這樣的問題都問,那樣一看就知道什么都不懂,更好坑你。
如果你仔細觀察便能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4S店的維修工普遍年齡不大,30歲以上的已經比較少見了。那么那些有較高資歷、經驗的維修師傅都去哪里了呢?要么被一些修理廠挖走了,要么自己開維修店了。售后維修賺錢啊,不然那些經銷商成天喊著賣車虧本,怎么還沒有倒閉呀。
既然大大小小維修廠這么多,那么還有必要去4S店保養(yǎng)嗎?
新車剛買的前幾年你必須得去。現(xiàn)在任何品牌的汽車都有質保期,一般規(guī)定2年—5年。在質保期內,非損耗件的非人為損壞,是可以免費更換的,但前提是,質保期內必須到廠家授權的4S店或者維修點保養(yǎng)。
其實不久前出臺的三包政策已經規(guī)定,家用汽車質保期內可以不在生產者授權的4S店等保養(yǎng),出現(xiàn)的質量問題只要與該保養(yǎng)沒有因果關系,或者說在其他汽車4S店保養(yǎng)未造成損壞的,經營者不能免除三包責任。話雖如此,但真正實施起來困難重重。例如你如何界定出現(xiàn)的質量問題與在其他地方保養(yǎng)無關?
所以,目前很多4S店依然規(guī)定,必須到廠家的授權的售后服務點保養(yǎng)才能享受質保。看來三包政策要真正落實還有一段路程要走。
若超過質保期該如何選擇呢?一位在4S店工作的朋友給出的建議是,如果你稍微懂一點車的話,還是開到維修廠去保養(yǎng)吧,那里更便宜一些,由于更換的零部件比較簡單,因此質量和4S店并沒什么差別。
但維修還是要慎重一些。如果出了交通事故,保險公司承擔的,建議還是到4S店吧。一直以來,很多廠家只給授權的售后服務點提供原廠配件,很少給維修廠提供,也就是說維修廠一般都為副廠件。
早在去年9月18日,交通運輸部、國家發(fā)展改革委、教育部等10部門就共同印發(fā)《關于促進汽車維修業(yè)轉型升級、提升服務質量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意見》中明確提出,鼓勵汽車維修配件自由流通,鼓勵原廠配件生產企業(yè)向汽車售后市場提供原廠配件,也就是鼓勵原廠配件企業(yè)將自己的配件賣向獨立售后市場;同時也提出廠商要公開的維修技術資料,讓一些維修廠提升自己的維修水平。
但這項《意見》似乎和三包政策一樣,具體實施起來并非那么容易,例如原廠零部件的問題,長期以來汽車零配件魚龍混雜,全國各地到處是汽配城,想短時間使其規(guī)范,談何容易;另外一點,原廠配件流向獨立后市場,會影響4S店等廠商授權維修點的客源,所以可能會受到他們的阻撓。這些都需要一個較為漫長的規(guī)范過程,但從大的方向來說,對車主的自由選擇是一個利好。
互聯(lián)網的改變的不僅僅是汽車的功能和銷售渠道,也深深地影響到了后市場。
關于汽車后市場這一塊,有不少O2O模式,即線上和線下結合,他們一般有自己的網站或者APP,車主只需要在網站或者APP下單,就可以提前預約保養(yǎng)時間,很多甚至還提供上門保養(yǎng)服務。也就是說,不必再像之前那樣必須把車開到4S店或者維修廠了,在小區(qū)的停車位上,就幫你把車保養(yǎng)了,省時省力。
除了這種O2O,還有其他一些模式的保養(yǎng)維修,有的甚至就在網上賣機油、機濾等零部件,車主可以購買保養(yǎng)需要的零部件,拿到路邊的維修店就能做個保養(yǎng),如果你足夠厲害,把零部件買回來甚至可以自己保養(yǎng)。
你看,車主的選擇原來有這么多,在自由競爭市場中,壟斷終將被打破,合作分享才是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