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出現關節痛后,很糾結自己到底屬于骨質疏松癥,還是骨關節病,或者是類風濕性關節病。近日,在“藍灣氨糖”骨營養與骨健康萬人調查中國行啟動儀式上,記者采訪北京大學醫學博士、二分鐘骨關節操發明人王躍慶教授和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康復醫學科主任、福建省康復醫學會副會長眭承志,揭開“關節疼痛君”的真面目。
文/記者 何崇梅
圖/張祺輝
補鈣可預防骨質疏松 對骨關節炎無效
50歲的張女士絕經2年多了,最近開始不定期出現腰背酸,早上起床膝關節僵硬疼痛。她在網上查詢發現,骨質疏松癥、骨關節炎或者類風濕性關節病都有關節疼痛的信號。她很糾結,不知道自己就診應該選擇內分泌科、風濕免疫科、還是骨科。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康復醫學科主任眭承志認為,骨質疏松一般在女性50歲左右絕經后出現,絕經后體內雌激素明顯下降,骨量丟失速度明顯加快,出現腳后跟疼、膝蓋疼、腰酸背痛等。建議張女士做一次骨密度檢查,如果骨密度偏低,要適當補充鈣劑,避免骨質疏松引起的骨折。
他同時提醒:“有人認為,補鈣可以防治骨關節炎,其實這是一個誤區。實際上,補鈣能較好地預防骨質疏松,而非骨關節炎。骨關節炎受損的是軟骨,光靠補鈣很難有效果。”
他說:“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確實在四五十歲的女性中多見,患者表現為關節出現腫脹、疼痛,有的伴有關節僵硬,多為對稱性發作,這是一種以關節病變為主的慢性全身自身免疫性疾病,但要注意關節疼不一定都是類風濕。因為風濕性疾病是一個總稱,它底下有幾百種疾病類別。因此診斷非常重要,可以到風濕免疫性疾病專科做相關的檢查。”
上下樓梯時會腿疼 就要當心骨關節炎
北京大學醫學博士王躍慶教授現場為張女士手診檢查,他將手放在張女士膝蓋上,讓她做腿部彎曲和伸直的動作,感受張女士膝關節活動時軟骨有無被破壞。
王躍慶認為,張女士關節活動時有響聲,有摩擦感,這是骨關節炎的相關癥狀,建議她加強鍛煉,服用氨糖,盡快修復關節軟骨。
他說,骨關節炎是一種退行性疾病,它的主要癥狀是:關節疼痛(早期常發生于晨間)、關節腫脹、活動受限。如果你上下樓梯時會腿疼,就要當心骨關節炎了。
王躍慶表示,很多人以為骨關節炎是因為骨頭出問題而導致的,事實上,它是因軟骨受損引發的。
骨關節炎的發生發展有三個時期:第一期:隨著年齡增長,軟骨的結構開始改變,彈性逐漸喪失,容易受到外傷和過分使用的損害;第二期:軟骨遭破壞導致滑膜炎癥,產生疼痛,炎癥反過來進一步加快軟骨破壞;第三期:隨著軟骨的破壞,軟骨下面的骨頭暴露,使關節喪失了自然形態,同時關節邊緣形成骨性增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骨刺”。
教你一招
跟北大醫學博士
學2分鐘護膝操
北京大學醫學博士王躍慶教授說:“每天做2分鐘護膝動作,就是最簡單最便捷的關節養護。”他現場為記者示范保健操(上圖):端坐在一張椅子前,一條腿自然著地,另一條緩慢抬起,盡量與身體成90度直角,在空中持續1分鐘,然后換條腿進行同樣的動作。該動作能很好地鍛煉股四頭肌,保護膝關節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