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健康又長壽,是每個老人福氣,是每一位做子女做兒孫的愿望。每一位老人的健康和長壽,都給一個家庭帶來家和萬事興的和諧幸福。下邊講的這對加起來212歲的百歲夫婦的日常食譜,也許是一份長壽的“密碼”,大家給自己的老人借鑒。
說起家住北京高碑店的董濟民大爺和宋桂新大媽夫婦,很多北京的讀者可能都知道他倆,他們是北京有名的老壽星夫婦,一個111歲,一個101歲,上過北京電視臺2011年和2014年的兩屆春節晚會和很多電視節目。
一個家庭,出現一位百歲老人已經罕見了,出現一對百歲夫妻那就更是鳳毛麟角了。我在2014年做電視節目時,曾親自開車到他們家接兩位老人,看到的是,他們退休多年的兒子一刻不離地照顧他倆,有孝順的兒孫很重要。2015年9月,看到北京晚報記者又采訪他倆,還拍了照片,照片上,軍人出身的董濟民老爺子正對著電視里的9.3大閱兵敬軍禮。
那次做節目,我們把老兩口在醫院的體檢報告也帶到了現場,并請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綜合內科的主任醫師于振宣教授,現場分析了報告。于教授對董大爺的身體進行了評估:陰陽平和,腿腳好,肝腎好。
人為什么長壽?歸根到底,于振宣教授說:因為有“長壽素質”又形成了自己的“長壽品格”。
“長壽素質”是有共性的。第一是物質方面,這里說的“物質”不是“物質極大豐富”那個“物質”,而是指老人的身體狀況。多數長壽的老人,身體素質在年輕時是很好的,愛鍛煉,干過體力勞動(但不是特別重的活造成過傷害的),沒得過大病,沒動過大手術。第二是精神,長壽老人在精神上都比較放松,看得開,多屬于樂天派,隨遇而安,生活上能堅守自己的規律,有良好的生活習慣,有適合自己的養生之道。
百歲老人的“長壽素質”基本相似,“長壽品格”卻各有各的特點。比如說董濟民大爺和老伴兒宋大媽,突出的兩點:一是有一種“敢于年輕”的心態,在他們的潛意識里,年輕還是年老,自己說了算,不服老,所以不容易老。董大爺和宋大媽很有意思,不讓大家叫他們董爺爺、宋奶奶,而是讓大家叫大爺、大媽,這樣他們覺得自己沒那么老。二是身體方面的,董大爺腿腳好、肝腎功能好。
兩位百歲老人,在有健康的“長壽素質”、“長壽品格”的基礎上,還在一個鍋里攪勺子,一起吃飯80多年了,共同的飲食習慣,和“食譜”也很重要。下面,把兩位百歲老人的一天食譜擺給大家看看:
早餐:牛奶、蛋糕。
午餐:番茄雞蛋面或炸醬面。
晚餐:豆粥(或小米粥)、饅頭、豆包、炒空心菜、榨菜。
水果和干果:每天一個(時令水果)水果及幾粒干果(堅果)
喝水:不喝涼水、不喝茶水、不喝飲料,只喝熱水,自己燒的白開水,每天喝它7、8杯。
大家覺得沒什么秘訣,的確表面上看,這個食譜太普通了。但中醫師于振宣分析了,這里面也有奧秘。第一,這是個中西結合的食譜,并沒有完全按照傳統的中國特色——“油條、豆漿、或炒肝豆腐腦+包子”來。主要體現在早餐上,牛奶+蛋糕。第二,全天的食譜營養均衡。
早餐中蛋糕含蛋白質豐富,牛奶中鈣的含量高。
午餐,主要是面食,西紅柿雞蛋面,炸醬面。人過50,不能輕易改變飲食習慣,北方人愛好吃面食,也是習慣,不能隨便換大米飯吃。西紅柿雞蛋打鹵面,雞蛋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鐵、鋅、磷等元素,西紅柿中富含維生素A、VC、VB、VD、胡蘿卜素、檸檬酸及蘋果酸等,對老人很有益。
晚餐中的豆粥或小米粥,是關鍵。小米含有的蛋白質、脂肪、鐵、維生素B1、維生素B2豐富。再說豆粥,各種豆類所含蛋白質較高、各種氨基酸組成和人體的需要很接近契合。在飲食,谷類和豆類的搭配是很好的配合。
如果把兩位百歲老人的食譜比作金字塔,那么五谷雜糧便是這個金字塔的“基礎”,水果、牛奶則屬于“塔腰”;肉類等高蛋白食物則屬于“塔尖”,量少而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