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們分享了《中醫最高境界——不生病無疾而終》,介紹了實踐“不生病、無疾而終”的總綱。今天和大家一起來分享“不生病無疾而終”的健康寶典。這個寶典就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衛生計生委2014年5月16日聯合發布的《中國公民中醫養生保健素養42條》。我們可以把這“42條”歸納為“一個根本思想、三個基本理念、四大養生基石”。
一個根本思想:即涵蓋人體生命全程健康與疾病的“治未病”思想。幾千年來“治未病”思想一直是中醫健康醫學、臨床醫學的指導思想。中醫治未病思想主要包括三個階段:一是“未病先防”,預防疾病的發生;二是“既病防變”,防止疾病的發展;三是“瘥后防復”,防止疾病的復發。
三個基本理念: 1、順應自然。中醫學認為,人與自然是“天人合一”的關系,人體本身是形神統一的整體。所謂“順應自然”一是以平常的心態去面對人體生命的自然過程,二是主動采取適當的措施,趨利避害,改善生活行為,養護身體,調整心態,以后天的調養來彌補先天的不足,有效應對環境、氣候的變化和疾病的發生,防止生命的早衰和夭折,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2、陰陽平衡。中醫學十分重視保持人體的平衡狀態,維持人體健康的生命活動。人體生命活動相對平衡狀態的維持與內外環境有關,為了達到“陰平陽秘”、“以平為期”,就必須考慮體質因素、心理因素以及社會和環境因素等,形成了獨特的生物—社會—心理—環境中醫醫療模式。中醫特別強調“正氣”的作用,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無論是治療疾病還是養生保健,在祛邪的同時,特別重視維護和扶持正氣。
3、因人而異。俗話說:一母生九子,九子有不同。人體不是機器,人體養生也不可能采用機器化大生產統一配送,而是要根據不同的體質和個體差異,不同的性別、年齡,有針對性地補偏救弊,進行個體化的保健。例如,體質有不同的偏頗;婦女有月經期、妊娠期、哺乳期和更年期等生理周期,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老年人體弱多病,養生保健各有特點,方法也不同。
四大養生基石:1、情志——形神共養。怎樣做到形神共養達到心理平衡呢?中醫學體現了它的特色:修德為先,養心為要。德性高尚的人,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在內心和諧的基礎上,達到家庭、社會、自然和諧,做到“有德則樂,樂則能久”。人的精神狀態受情志的直接影響,而“心為君主之官”、“五臟六腑之大主”,在保持心理平衡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此,養心至為重要。養心有兩個要點:一是淡泊二是和氣。
2、飲食——飲食有節:按照“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的要求安排一日三餐,早餐吃好、中餐吃飽、晚餐吃少,不要偏食偏嗜,做到谷類、蔬菜、水果、禽肉等營養要素的均衡搭配,達致結構合理營養均衡。飲食宜細嚼慢咽,勿暴飲暴食,用餐時應專心,并保持心情愉快。飯前洗手,飯后漱口,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喂養小兒不要過飽。
3、起居——起居有常:順應自然晨昏晝夜和春夏秋冬的變化規律并長期堅持;春季、夏季宜晚睡早起,秋季宜早睡早起,冬季宜早睡晚起。一年四季都要保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提倡睡好“子午覺”。不抽煙慎飲酒,以減少相關疾病的發生。節制房事,欲不可禁,亦不可縱。
4、運動——勞逸適度: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最關鍵的是一個“動”字,但要勞逸適度。任何體育運動都要遵循“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地而異”的原則,適宜適度適量。對大多數人來說,最好的運動是走路。運動要有規律,養成習慣。
世界衛生組織針對嚴重影響人們健康的不良行為與生活方式,提出了健康四大基石的概念,并指出做到這四點,便可解決70%的健康行為問題,使平均壽命延長10年以上。我們制定的“一個根本思想、三個基本理念、四大養生基石”的健康寶典比現代健康四大基石更完美更全面更高端,相信只要正確理解、配合應用中醫各種適宜性技術并持之以恒,一定能實現“不生病、無疾而終”的終極目標,活到天賦的自然壽命,超過百歲才離開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