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醫管
都說北京的“春脖子”短,“清明”那幾天還有點“倒春寒”,這剛到“立夏”節氣,氣溫就已經很高了,不少地方都開了空調,放眼大街上,姑娘們早就迫不及待穿上了花衣短裙。
而就在這個春夏交接之際,“我上火了”似乎成為很多人經常說的口頭禪。那么,“上火”的具體表現是什么呢?為什么會“上火”呢?要如何來治療這些“上火”的現象?來和守護君了解一下吧:
人一上火,會有哪些表現?
中醫學根據五行理論認為,“火性炎上”,火熱這種邪氣最容易侵犯上焦,具體表現主要有:口苦,口干,牙痛,咽痛,頭痛,頭暈,失眠,煩躁,口腔潰瘍,面部痤瘡,頭面部皰疹,皮膚瘙癢發熱,面紅有發熱感,大便干燥,小便黃赤等等。
當人體出現這些癥狀時,大多數人的感覺是吃些寒涼的飲食會比較舒服,能夠當時減輕自己燥熱的感覺,所以大家就認為自己“上火”了。
如果這些癥狀不能很快減輕消失,很多人就會自己去買一些“去火藥”來吃。說到“去火藥”,可能很多人常備的就是牛黃解毒,三黃片等等清熱瀉火藥。但是,是不是“上火”,就一定要“去火”呢? 從中醫整體觀的角度看,還真不一定!
中醫更注重從整體去觀察人體,于是把“上火”分成三種情況:
1實熱
這種情況一定是人體比較壯實,熱邪遍布全身,雖然可能以某一處的熱為主要表現,但仔細探詢,全身沒有任何怕冷或者畏寒的感覺,反而是怕熱,煩躁,口干喜冷飲,伴隨大便干燥,小便黃赤,而且在食涼飲冷之后感覺舒適。
這種人是可以考慮直接吃一些“去火藥”的,如三黃片、牛黃上清、防風通圣之類,但是要注意中病即止。熱邪消退,大便已通,就不要再繼續吃藥了。
2上熱
這種情況比較常見,就是熱邪聚集于上焦的某個局部,如咽痛,咳嗽,黃痰,牙痛,面部皰疹等等,沒有伴隨大便干燥,小便黃赤等其他熱象,飲食偏涼偏溫均可,也沒有明顯畏寒怕冷的感覺。
這種情況可以吃一些清上焦熱的藥,如清熱解毒、藍芩、功勞去火等等,如果伴有口干喜飲等熱邪傷陰、津液不足的表現,可以配合口炎清、金果飲等滋陰降火類藥。
3上熱下寒,或者寒熱錯雜
這種情況就是既有局部熱邪的表現,也有陽氣不足,寒邪內侵的癥狀。如:既有前面說的“上火”的表現,也有胃寒,背涼,腰以下發涼,關節涼痛,或者吃一點涼東西就腹瀉等脾胃虛寒,脾腎虛寒的表現。
以前這種既有熱又有寒的情況多見于更年期以后的女性,現在可能由于工作壓力大,人們經常熬夜,飲食不規律等因素,年輕人也非常多見了。嚴重者甚至可以表現為雖然自己感覺“上火”,但是吃了“去火藥”反而“火”更大!這種情況就千萬不要再用清熱的藥了,即使臨時有效,也必定經常反復“上火”。
對于這種“寒熱錯雜”的復雜問題,只能用湯藥治療。傳統中醫多數是用“清上溫下”、“寒熱并用”、“清補兼施”的方法,有一定效果,但是也不盡人意。
北京天壇醫院周紆大夫根據“火神派”傳人董學軍老師“中氣決定論”的全新中醫理論,在這種病的治法和用藥上有一些不同以往的新突破,以溫中散寒為基礎,溫助陽氣,祛除寒濕,恢復人體自身的陰陽平衡,上焦的火氣隨之自然消散,療效有明顯提高。這種方法能夠從根本上解除“上火”的困擾。
如何判斷自己是哪種“上火”呢?
看這種“火”的感覺是在局部還是在全身?
是否能完全接受吃涼的飲食?吃完以后有沒有不舒服的感覺?
胸部以下,包括胃、腹部,腰背部,以及四肢關節,有沒有怕冷發涼的感覺?
另外,還有很多人的“上火”表現為以感覺干燥為主,總是感覺口干口渴,但是喝很多水也不能解渴,有的人還伴有潮熱盜汗,非常類似傳統中醫“陰虛火旺”的癥狀,但是真正的“陰虛火旺”是沒有怕冷發涼的感覺的,喝水也應該是喜歡喝偏涼的水,與前面說的第三種情況完全不同,需要大家注意區別。
飲食上需要注意什么?
如果確實是“實熱”或者是“上熱”,可以臨時短期吃一些清熱的蔬菜和水果,如黃瓜、苦瓜、西瓜、火龍果等,暑熱時可以喝點綠豆湯清熱解暑。
不能吃熱性的蔬菜和水果,如辣椒、大蒜、韭菜、榴蓮、龍眼、櫻桃等等。
但如果是“寒熱錯雜”的情況,吃熱性的東西會更助火,吃清熱的東西會更增寒,所以這兩類東西都要盡量不吃。否則可能還會影響中藥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