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鉤,古代吳地(今江蘇蘇州)所造的—種彎形的刀。《吳越春秋·闔閭內(nèi)傳》:“闔閭即寶莫耶,復命于國中作金鉤,令曰:‘能為善鉤者,賞之百金。’吳作鉤者甚眾。”后泛指鋒利的刀劍。李賀《南圓》詩:“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徑路刀 古代兵器。漢代匈奴人使用的一種青銅刀。有人認為它來源于西周初年,周人使用的一種叫做“輕呂”的短劍。漢元帝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呼韓邪單于與漢使臣韓昌、張猛立盟,就曾用徑路刀攪酒。
相傳的“吳鉤”,是刀身呈曲翹狀(按其形狀可總稱為曲刀或彎刀),具有適合劈砍的構造。曲刀由刀首、刀身、護手(格)和刀柄所構成。單側(cè)有刃,呈曲線狀,沒有鋒刃的一側(cè),稱之為刀背。柳葉刀即是曲刀的標準刀型。全長約1m,刀柄20cm左右。因刀刃形狀似柳葉,故此得名柳葉刀。“吳鉤”,或稱為彎刀,其實并非是刀,而是兩面有刃,屬于劍的一個變種。以刀論因為單側(cè)有刃,而吳鉤鉤身齊頭,截面作棗核形,對開兩刃,實與劍相同。古時又稱為“金鉤”,西漢后成為一種儀衛(wèi)性的兵器。到唐朝后模仿古時吳鉤研制出的曲刀也稱之“吳鉤”,其實才是真正的彎刀,這種彎刀流傳至倭國,就是現(xiàn)在日本武士刀的原形。
據(jù)說,曲刀在青銅時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由此可見,曲刀的歷史悠久,很早以前就在中國的南方廣為使用。這是南方的特殊環(huán)境所決定的。眾所周知,中國南方山岳連綿,植物繁茂,還有很多適于艦船水戰(zhàn)的江河湖泊,在這種地理環(huán)境下,曲刀當然就成了用于白刃格斗近戰(zhàn)的最理想兵器,而且還可以作為采伐和船上作業(yè)的工具。
在中國,曲刀的鼎盛時期是在唐代以后。當時一些唐朝的文人賦予曲刀一個雅稱,稱之為吳鉤。這種吳鉤是模仿寶物的吳鉤制作而成,也是一種對名刀的文學表現(xiàn)。然而,即使在刀、劍最盛時期,中國南方許多民族仍然使用著本民族固有樣式的曲刀(就是在現(xiàn)今的中國、泰、苗、西瓦等少數(shù)民族還沿用著本民族獨自式樣的刀)。后來的南朝諸國,把原來一些南方民族使用的曲刀,作為本民族的兵器,裝備自己的軍隊。隋統(tǒng)一了南北朝,以及后來的唐朝,這種曲刀一直久盛不衰,為文人騷客廣為歌詠。
在唐代復興起來的曲刀,到了宋朝就更加流行了。在宋代《武經(jīng)總要》中,已經(jīng)看不到直刀的圖樣,但是仍完整地保留著手刀這一曲刀的流派圖形。雖然當時的軍隊也裝備有直刀,但是,從《武經(jīng)總要》的記述來看,曲刀的裝備率仍占明顯優(yōu)勢。由于宋朝的法律沒有把這種曲刀列為民間禁用的兵器,所以,不僅軍隊,就是在民間也極為普遍。
從明末到清朝,雖然是日本刀的全盛時期,但是,傳統(tǒng)的中國曲刀仍然被廣泛使用著,特別是在民間和武術界,就更為盛行。即使在今天的武術界,說起刀,就是指這種中國傳統(tǒng)的曲刀,或由曲刀所演變的各種刀。
吳鉤因其奇異的形狀,和不凡的殺傷力而盛名在外,也經(jīng)常被文人墨客寫進詩詞之中.“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浩浩然寫就了好男兒尚武的氣概;辛棄疾“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則另有一番沉郁頓挫的滋味!自古以來,那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為背景而縱馬持吳鉤迎風長嘯的場景都是男人心中最絢爛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