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道德文化開發與轉化的可能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屬于以孔子為代表的諸子百家倫理道德學說為主干的儒家倫理型文化。對中國傳統道德文化資源的開發與轉化,有效地為現代道德建設和道德教育服務,具有可能性。
(一)特征決定可能。從宏觀角度上看中國傳統道德文化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一是博大精深、色彩紛呈,具有偉大的主體包容性。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哲學、道德、倫理、文學、藝術等諸多方面。不僅兼容并蓄,能和其他民族和諧相處,且能包容道家、佛家道德規范;不僅能融和外來宗教使之并存不悖,也能把征服她的外民族同化。例如我國蒙古族和滿族曾建立過全國性的統一政權,但這些游牧民族學習、接受中原農耕文明后,卻又放棄本民族的習慣傳統,先后融合成為了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
中國自秦漢以來,2000多年中,在各朝代,許多民族曾建立過獨立的政權,相互間也曾長期混戰,造成沉重的災難。但每次分裂大都是短暫的,而且之后又復歸于更高度的統一。2000多年中,中國統一的時間約占2/3,分裂時間占1/3。中國成為世界上唯一長期保持大致相同的區域的國家,不能不說這是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優秀傳統文化所具有宏大的包容性、巨大的凝聚力是緊密相關的。這種海納百川的包容性,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文化的顯著特征。
二是前源流水,源遠流長,具有深層的本體繼承性。在幾千年漫長的歷史中,由56個民族組成的中華民族,雖然其間曾有過矛盾和沖突,但在外敵壓境面前總是互相支持,共同抵御外來的侵略,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大統一和大團結,共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民族的文化基業,成為了人類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世界4大文明古國中的埃及,雖然歷史比中國早一些,但先后被波斯、羅馬、阿拉伯帝國所征服,其文化也被阿拉伯文化所代替;古代印度,其本民族歷史的文字記載早已喪失殆盡;古巴比倫,作為一個國家的名稱早已在歷史上消失,其文化也被中斷。人類文明的4大發源地,唯獨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的發展綿延不斷,經久不衰,世代相襲,至今仍然屹立于世界的東方,始終保持著旺盛的延續力,這是什么道理?原因方方面面,但其中有一個重要的根由,就是中國不僅有著共同祖先遺傳下來的祖血(血統),而且有著共同祖先遺傳下來的祖德(傳統),即優秀文化和美德傳統。從孔子到孫中山到毛澤東,中國的祖血、祖德,其原本是一脈相承的,就是這血統與傳統,繁衍、培育、造就了世世代代的炎黃子孫;影響著、凝聚著人口眾多的中國社會的穩定運行,維系了社會和諧。
三是虛懷若谷,善于吸納,具有廣遠的立體開放性。孔子帶弟子周游列國、張騫兩通西域、唐玄奘印度取經、鑒真東渡日本。這些歷史重大的經濟、道德、文化的交流活動,不僅對外進行了吸納,而且也向外進行了結晶。說明中華民族從來不是自甘封閉的民族,發達的中國古代文化深刻地影響了世界歷史的進程,為人類文明和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早在公元前2世紀,中國文化倫理傳統,就在朝鮮開始傳播。在日本,儒家思想,幾乎成為日本文化倫理思想的主流。今天的日語,就是以漢字為基礎逐步發展起來的。至今經常使用的漢字尚有2000個。日本史學界公認,日本文化及其倫理道德文明是吸吮中國文化的精華而成長起來的。中華文明像一個強大的熱力源,臨近的東南亞、南洋諸島、新加坡、馬來西亞等華人較多的國家,直到今天,仍然到處可以見到中華民族優秀倫理道德與文化傳統的深刻影響和正在起著的積極影響作用。
德國啟蒙哲學的實際開創者萊布尼茨在《中國新論》中寫道:“我們以前誰也不曾想到:在這個世界上還有比我們的倫理更完善,立身處世之道更為進步的民族存在。但事實上,我們卻發現了中華民族了,它竟使我們覺醒了。”他斷言:“要是理性對這種惡害(指由于宗教神權造成的無知、愚昧和苦難)還有救藥的話,那么,中華民族便是首先得到這種良好規范的民族了。”
1988年1月,75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在巴黎集會“宣言”,向世界呼喚:“如果人類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頭二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可見,中華民族的優秀倫理道德傳統在世界上影響之深刻、影響之巨大。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不僅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是東方傳統倫理道德的中軸與主流,同時,也是全人類的精神財富。有著與日月同輝,普照人類的規范與影響作用。
以上特征足以說明古代傳統道德文化具有開發與轉化的可能性。
(二)需要決定可能。中國于11屆3中全會以后,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社會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由于市場經濟成分多樣化,帶來了價值觀與道德觀取向多元化。先進道德與落后道德并存,真善美與假丑惡難辨,道德是非難斷。特別是由于市場經濟負面影響,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腐蝕,思想混亂、道德滑坡、貪污腐敗、見利忘義、坑蒙拐騙,制假售假、執法犯法的問題愈演愈烈,其社會風氣低糜蔓延勢頭,令人堪憂。
道德建設的高需求,決定道德教育的迫切性。在中國古代傳統道德中有民主性的精華,也有封建性的糟粕。中國傳統道德中的精華:如孔子的“仁者愛人”,孟子的“民本”思想;“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積極進取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天下為公,先人后己的精神;“見利思義”、“先義后利”的價值取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高風亮節和浩然正氣;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的生活態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人之美”、“以直報怨”的人際交往觀念和友愛思想等等。正是這些精華表現了中華民族崇高的民族氣節、偉大的民族精神、優良的民族品德、高尚的民族情感、寶貴的民族性格、良好的民族禮儀,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形”與“魂”,維系著民族的團結和祖國的統一,使中國成為世界的“文明古國”、“禮儀之邦”。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弘揚傳統美德,繼承革命道德,將公民道德建設的內容高度凝練為:“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根據當前道德狀況,對社會公民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就是要落實這些基本的社會主義道德規范體系,在社會公德中,做到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守紀律;在職業道德中,做到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在家庭美德中,做到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
(三)實踐證明可能。20世紀90年代,根據鄧小平理論,為了使青少年學生了解、掌握傳統美德文化知識,提高區別、判斷道德能力,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我們開發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文化資源,編寫一套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的實驗用書,開展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得到了各級黨政領導和科研規劃部門的高度重視與支持。10余年來,中國20余省區,3000余所學校,上千萬名學生參與實驗活動。召開10余次大型學術研討會,推出實驗教材、研究文集、故事文庫、理論專著30余部冊,取得了重大的教育效益與社會效益,引起海內外的關注。
實踐證明,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文化資源是可以開發與轉化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學校現行德育的基礎與前提,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開展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不僅有利于社會主義德育內容民族化、系統化和科學化體系的建設,而且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有利于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進步;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丑惡,弘揚正氣。是人類社會進步文化的中軸與主流。
二、 中國傳統道德文化開發與轉化的原則
開發中國傳統道德文化,使其更好地為現代道德教育服務,必須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江澤民“以德治國”思想為指導;以批判與繼承、發展與創新為原則;以現代教育學、發展心理學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為基礎;綜合運用系統科學方法,結合實際,從整體上研究探索中華民族傳統道德開發與轉化的規律與方法,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觀、價值觀和行為規范體系,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服務。
根據這一指導思想,研究認為,中華民族傳統道德開發與轉化必須堅持以下原則:
(1)方向目的的原則堅持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是中國德育的思想政治方向。開發與轉化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文化,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方向。貫徹這一原則,在開發與轉化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文化實踐中,首先,應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及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實行以德治國,發揮德治作用;二是開發與轉化傳統道德內容應以有利于社會主義為思想政治標準,不利于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建設的不應開發、吸收、不應選擇;三是開發與轉化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文化,要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服務,要有利于學生道德素質、全民族素質的培養與提高。
(2)批判繼承的原則中國傳統道德文化是一定時代的產物,既有進步性,又有局限性;既有精華,又有糟粕。在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開發與轉化中,應堅持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批判繼承原則,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吸取精華、剔除糟粕,注意內容選取及轉化的科學性。同時,在進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活動中,還應學習、借鑒、利用、吸收包括西方文化在內的人類所創造的一切優秀文化成果,使其與中國傳統美德相融合,做到古今貫通,中西結合。具體講就是要弘揚傳統美德,繼承革命道德,吸收西方道德,塑造現代美德。
(3)整體優化的原則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但不是全部。在開發與轉化中,應當堅持德育的全面性、整體性、科學性的原則,應注意一致性和系統性,即搞好學校、家庭、單位及社區結合教育的優化,以提高德育整體性與實效性。
(4)針對性的原則目的是提高德育實效性。貫徹這一原則,根據現代的需要,應特別注重對勤勞節儉、誠實守信、見義勇為、自強不息等意志品質方面的內容的開發與轉化;針對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受育對象的認識水平和理解能力,應確定不同層次的要求,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因地制宜、有的放矢,避免“一刀切”。從而收到“促其思、曉其理、激其情、導其行”的教育效果。
(5)知行統一的原則美德是一種良好行為規范。這種行為規范有一個發展形成過程,必須通過實踐去完成。知行統一是指在開發與轉化過程中把提高思想認識、樹立道德觀念與養成倫理道德行為習慣結合起來,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統一。貫徹這一原則,首先要解決“知”的問題,讓受育對象明白什么是傳統美德;其次是“行”,即增強道德判斷能力,形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這是傳統美德教育的最終目標。三是實行倫理道德評價,建立評價標準體系,增強區分真善美與假丑惡的道德判斷能力,培養學生美德陶冶的自覺性與持久性。
三、 中國傳統道德文化開發與轉化的樣式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是現代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內容。
確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內容,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開發與轉化的核心問題。不僅應歷史地反映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文化發展的客觀存在,也應體現當代國家對青少年和廣大公民道德素質應達到的目標,同時,還應符合中華民族在新世紀精神文明建設的社會道德發展的方向。根據上述思想,本著“古代存在,現代需要”及方向目的、批判繼承、整體優化、針對實效、知行統一等系列原則,我們從豐厚的中國古代道德資源中挖掘、選擇,確定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基本德目:即,孝敬父母、尊師敬長、團結友愛、立志勤學、自強不息、謙虛禮貌、誠實守信、嚴已寬人、人貴有恥、見義勇為、整潔健身、求索攻堅、勤勞節儉、見利思義、敬業盡責、清正廉潔、愛國愛民、天下為公。這18個德目確定后,根據有關理論,本著循序漸近,由淺入深,分層次、有重點、螺旋上升的原則,構建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德目體系縱橫(見表)。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德目體系樣式
德 目 隱含儒家倫理道德 與現行德育對接 滲透現代意識
孝敬父母 孝、慈、敬、恭 倫理教育 人倫意識
尊師重道 禮、天地君親師、忠 尊師愛生教育 重教意識
團結友愛 仁、協作、和諧、信、義、和、平 團結友愛教育 平等、博愛意識
立志勤學 智、毅、敏、學、思 前途理想教育 科學意識
自強不息 拼搏、進取、礪志 挫折(吃苦)教育 拼搏意識
謙虛禮貌 禮儀、溫、良、恭、讓 文明禮貌教育 民主意識
誠實守信 誠、信、守諾 誠信教育 信譽、承諾意識
嚴已寬人 寬恕、公正、克已、容忍、豁達 修養教育 自責意識
人貴有恥 行己有恥、知恥近乎勇 知恥教育 榮辱意識
見義勇為 義、勇、無畏 情感教育 懲惡、揚善意識
整潔健身 正心、修已、養生、貴已 健身教育 生態、環保意識
求索創新 勇、毅、求索 創新教育 創造、競爭意識
勤勞節儉 節約、勤勞、戒奢、樸素 艱苦奮斗教育 效率、效益意識
見利思義 利益、義然后利、義利并重 義利教育 法制、道德意識
敬業盡責 鞠躬盡瘁、一飯三吐哺 敬業教育 事業、責任意識
清正廉潔 廉、忘私、正直 反腐教育 廉潔意識
愛國愛民 仁、忠、愛人、保民、利國、治國 愛國主義教育 衛國、為民意識
天下為公 義、公、老吾老、幼吾幼、平天下 共生(為公)教育 全球、整體意識
構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體系縱橫,須注重4個問題:
(一)隱含儒家倫理基本觀點 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倫理道德學說以“仁愛”與“仁義”為總綱,提倡禮讓、勇武、保民、愛人、尊親、利國、講功、謹慎、慈惠、安富、恤貧、節用、團結、互助、莊重、誠實、剛直、寬厚、謙虛、勤敏、公正、廉潔、善良、忍耐、樸素、同情、信義。而孔子的為“仁”,又包括敬、寬、信、敏、惠、剛、毅、木、訥、勇、溫、良、恭、儉、讓、誠、慈、安、友、和、禮、義、忠、孝、廉等觀點。在構建德目體系時,我們選擇那些與其觀點相同或貼近的詞目,將這些儒家的內在基本觀點寓含于其中,使之具有時代感。
如,孝敬父母 百善孝為先。這是中國社會最基本的倫理道德規范。孔子首創私學,把“孝”放在教學首位。強調“弟子入則孝,出則悌”(學而),“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為政)。幾千年來,孝道文化陶冶了不少杰出人物,陶冶了中華民族子孫后代。像“子路背米孝雙親”、“江革背母逃難”、“薛包孝敬繼母”等故事,至今載入史冊,流傳民間。在建構本德目時,我們沒有采用“孝順父母”,而選用“孝敬父母”一詞。“順”與“敬”雖一字之差,確體現了孔子的“父慈子孝”原本意思,剔除了封建專制的愚忠愚孝思想,也反映了現代尊重、民主、平等待人的意識。
還如,團結友愛 屬現代詞匯,我們直接選來并隱含儒家仁愛的觀點。孔子主張“仁者,愛人”,并說“恭、寬、信、敏、惠是仁的德目”,認為“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團結友愛,作為一種優良的道德思想與行為,表現于社會歷史生活各個方面、各個層次、各個領域。如在兄弟之間,骨肉相依、同命相連、相以濡沫;在朋友之間,親如手足、休戚相關、患難與共;在民族之間,和睦相處、平等互助、友好往來;表現在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厚德載物、包容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強調遵循自然規律,保持生態平衡,保持人與大自然的和諧共存,等等。
總之,對德目選擇、創新,既注意隱含儒家道德,又溶匯現代氣息,使之具有時代特征,這樣容易被大家所認同并接受。
(二)與現行德育對接 構建編制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德目體系,既須注意隱含儒家倫理道德觀點,也應注意所選德目與現代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倫理道德的對接,特別是與現行學校德育對接。如,孝敬父母教育與倫理教育結合;立志勤學教育與前途理想教育結合;自強不息教育與挫折(吃苦)教育結合;誠實守信教育與承諾教育結合;人貴有恥教育與榮辱教育結合;求索攻堅教育與創新教育結合;勤勞節儉教育與艱苦奮斗教育結合;愛國愛民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結合,等等。
隱含儒家倫理道德,開發轉化傳統道德,是把相關的古代傳統道德人物及道德思想、箴言、故事拉到現代,古為今用,以其為榜樣,對今人進行教育,并不是將現代人拉回古代培養古人。
如,人貴有恥,這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重要德目。“行己有恥”源于(倫語·子路)。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使命,可為士矣?”意思是人要有羞恥心,知恥、明恥,不做無恥、可恥之事,才可以稱為志士。有無羞恥心是衡量一個人乃至一個民族是否有尊嚴、有氣節、有勇氣的標志。在改革開放的今天,知恥、明恥,保持崇高的氣節具有特殊意義。如何在國際交往中,切實維護國家、民族的尊嚴和利益;如何在糖衣炮彈面前保持清醒的頭腦和高度警惕;如何面對金錢誘惑,拒腐蝕、永不沾,保持貞節?這一切都需要具有崇高的民族氣節、政治氣節、人格氣節。針對現實存在的丟失國格、人格的問題,我們構建了“人貴有恥”德目并進行羞恥教育。特別針對中學生,通過教育使之懂得性經驗、失身、失貞是人生恥辱,并能正確對待早戀、性愛,潔身自好。
還如,愛國愛民。儒家歷來強調整體精神,強調為社會、為民族、為國家,強調利國、保民、忠勇、仁愛。如“國耳忘家,公耳忘私”(治安策)“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等等。與現行德育對接,就是強調愛國愛民教育與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教育結合,強調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為主旋律,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開展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提高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水平。
(三)注意滲透現代意識 在構建、實施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體系及教育時,也需要學習、借鑒、利用、吸收、融會包括西方在內的人類所創造的一切優秀文化成果,特別是那些適用于市場經濟的道德觀念。如,競爭意識、效率意識、環保意識、自立意識、拼搏意識、信譽意識、民主法制意識,等等。
如,勤勞節儉教育滲透現代意識問題。隨著經濟發展,生活富足,青年學生花錢大手大腳,鋪張浪費現象比較嚴重。在學生中弘揚、繼承中華民族艱苦樸素、勤勞節儉的傳統美德,并不是提倡愚勤愚儉。過去,讓學生參加勞動,只注意通過勞動磨練筋骨,鍛煉思想,不注意對學生進行勤儉教育。結果,重政治,輕經濟,得不償失,破壞、浪費很多原材料。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強調進行勤勞節儉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正確的消費觀與享樂觀,還要培養學生具有正確的勞動觀念及現代質量意識,講求效率、講求效益,掌握科學勞動技術,做到省時、省力、省功,少投入多產出。
還如,誠實守信教育滲透現代意識問題。誠實守信,就是言行跟內心思想一致。說話辦事,事實求是,講究信用。教育中,首先要使學生懂得誠實守信的意義,樹立誠實守信為榮,不誠實守信為恥的觀念,引導人們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其次,教育學生與朋友交,要言而有信,說到做到,許諾應允諾,不失信于人。強調要守時、守信、守約。最后,還要教育學生以義取信,惟義所在。古人云,長大成人,自立于社會要有三個條件,“人所以立,信、知、勇也”。雖然信擺在第一位,但有“信”還要有“知”。“知”就是指有道德知識,要辯是非、明善惡。孟子對信、義有比較正確地看法。他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孟子·離婁上)。即言之信否,行之果否,一切以大義為重,合義者必信、必果,不合義者則不必信、不必果。如,陳世美派韓琦刺殺秦香蓮母子,當時韓琦義、信不能兩全,他以義為重,寧可失信于陳世美,也不枉殺無辜,最后自刎而死,留下以義取信的美名。
提倡誠實守信,有人認為市場經濟,坑蒙拐騙假的現象嚴重,誰誠實守信誰吃虧,誰能造假誰賺錢,對堅持誠實守信這一為人處事之基本信條有動搖。在現代條件下,如何進行誠實守信的傳統美德教育?研究認為,重要的是系統準確地理解誠實守信的規范。《詩》云:“穆穆文王,于緝熙敬止。”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大學)。這段話中“與國人交,止于信”,其意思是,講誠信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本國人、熟人朋友、講誠信的人。誠信是相互的。俗話說,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
不分前提,不講對像的誠信是要吃虧的。在市場經濟生活中與人交際,一定要有警惕,要有頭腦。即在交際中,首先要看是本國人,還是異國人;是熟人,還是不熟人;是講誠信的人,還是不講誠信的人。與其交際,既聽其言,還要觀其行。對不講誠信的人,要審慎;對非道德的人與事,或遠之,或斗爭。對待惡人,特別是像狼一樣的惡人,就不能像東郭先生那樣信實,就要像獵人那樣巧妙的與之斗爭。前一時期,大陸與國外的合資、獨資企業有的被欺騙,其中有的原因就是一些人愚誠愚信,喪失警惕。我們民族重視、依賴誠信道德,西方一些民族習慣,是一事當前先從功利、實用著眼。不了解這些,又愚誠愚信,就容易上當受騙。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德目體系的選擇、詮釋、構建,及多年教育,實踐證明:本德目體系所選擇的德目,堅持了傳統與現代的相結合,基本道德與理想道德相結合的原則。不僅包容了人類社會公共生活中對所有人要求、并對所有人適用的倫理道德規范,即人類應具備的最普遍、最基本、最起碼的道德。如孝敬父母、誠實守信等;同時,也包容了人類社會中的仁人志士及先進人物所追求與向往的先進道德與理想道德,如嚴己寬人、見義勇為、愛國愛民、天下為公,等等。所以,本德目體系得到廣泛地重視與普遍地歡迎,提高了道德教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