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教師信息素養的培養及培訓模式研究》開題報告

《教師信息素養的培養及培訓模式研究》開題報告

福安二中 課題組

 

一、課題的提出

隨著現代通訊技術和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計算機、互聯網及其相關技術正日漸滲透到人們工作、學習和生活的各個角落。在學校里,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模式日甚一日的陷入尷尬的境地,不斷遭遇信息化發展的強力沖撞。因而,與時俱進,更新觀念,具備新的素養,培養新的能力,已成為當務之急。

因應新的形勢,國家提出“科教興國”的戰略,并將教育信息化放在重要的發展地位。1999年教育部頒布《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規定》,啟動了繼續教育工程,明確提出對中小學教師進行信息技術的全員培訓。《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發展的總體目標、發展原則和整體構架,形成了“教育信息化建設工程”的最終文本。2004年教育部印發《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2006年,福建省教育廳發布的《福建省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工作實施方案》中也明確規定,要充分利用“人網、天網、地網”等多種途徑,整合優質教師教育資源,高效益地開展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工作。

在我校,“科研興?!币殉蔀閷W校發展的重要方略。但學校地處農村,現代信息技術和發達地區相比還有很大的距離。學校對此十分重視,加大了硬件投入,旋即在教師中倡導開展多媒體教學,備受學生歡迎。幾年的實踐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同時一直以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學生熱,教師冷”的情形。教師對信息素養的認識尚有誤區,甚至信息技術的運用僅表現在競教或公開課上。

綜上,我們認為,從如下幾個方面可以看出研究此一課題之必要:

1、教育發展的優先性

國家之間的競爭焦點將是科技的競爭,人才的競爭。由此彰顯出了教育在未來國力競爭中的重要性。

2、教育手段的信息化
新技術條件下的教育教學要求較全面地運用以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通訊為基礎的現代信息技術。教育信息化也促使教師追求新的信息素養。

3、教師學習的終身化

終身教育、終身學習、學習社會的概念深入人心。終身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教育觀念,或者說是一種教育過程。學習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4、素質教育的重要性

學生能力的拓展,學生接觸的信息龐雜,學生知識面的擴大,都要求教師必須改變過去的“一本書、一支筆”的教學方式。

5、課程改革的迫切性

教師必須首先具備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強化自身的信息素養,才能更好地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全面實施和推進新一輪課程改革。

二、課題的界定

本課題探索在農村中學特定的條件下如何進行教師信息素養的培訓,以增強教師的信息意識,提高教師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更好的從事教育教學實踐的能力。

1、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是信息的獲取、理解、分析、加工、傳遞等有關技術的總稱,如廣播、電視、計算機、互聯網、各種電信設備、常規電化教育技術(投影、幻燈、錄音等)等。

由于現代通訊技術和信息技術的高度發展,計算機多媒體功能及其網絡技術日益成熟,信息技術的核心可以說就是多媒體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

所以,本課題所涉及到的“信息技術”一詞的內涵大部分狀態下是指計算機應用技術、多媒體功能及其網絡技術。

信息技術是信息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并非全部。

2、信息素養

信息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又稱信息素質,美國信息產業協會主席保羅·澤可斯基在1974年把信息素養定義為“利用大量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問題得到解答的技術和技能”,后來又將其解釋為“人們在解答問題時利用信息的技術和技能”。此后,許多信息學專家都對信息素養內涵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可謂眾說紛紜?!秷D書館學研究》20057期中聶鑫《信息素養概念界定研究進展》一文有詳細介紹。這里,我們借鑒華南師大桑新民教授在《探索信息時代人類文化與教育發展的新規律》(《人民教育》2001年第一期)所表述的觀點。他認為,信息素養的內在結構與目標體系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高效獲取信息的能力;

2) 熟練地、批判性地評價信息的能力;

3) 有效地吸收、存儲和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

4) 運用多媒體形式表達信息、創造性地使用信息的能力;

5) 將以上駕馭信息的能力轉化為自主、高效學習與交流的能力;

6) 學習、培養和提高信息文化新環境中公民道德、情感,法律意識與社會責任。

此外,也將參考教育部200011月發布的《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中對中小學生的信息素養內涵的概括,即應當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1、信息意識

2、信息常識

3、信息能力

4、信息道德

當然,教師的信息素養有其特殊性。我們亦將在實驗和學習過程中大力關注這個問題。

三、課題研究的現狀

華東師大王吉慶的《信息素養論》、周宏、柯昌軍主編的《教師新素養4信息素養的培養與發展》、華東師大祝智庭主編的《走進信息化教育》、鐘啟泉、祝智庭主編的《信息教育展望》、華南師大桑新民主編的《步入信息時代的學習理論與實踐》以及上海師大黎加厚、北京師大何克抗等一批專家學者的專著、論文詳細而深入的闡述了信息化教育的特點、信息素養的內涵、教師信息素養的重要性和培養方法以及國外信息化教育的經驗等等,這些研究成果將對我們的課題起到理論指導的作用,并將給我們提供研究的動力,指引研究的方向。

同時,我們也收集了相當多的國內同類學校有關此類課題的研究成果。這些兄弟學校在信息素養培訓的校本教材編寫、信息技術與教學實踐活動的整合、教師信息素養的評測標準、對各種網絡信息資源的選擇、再創造以及運用、提高教師信息素養的途徑研究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的成果,這些研究成果將對我們的課題起到借鑒的作用。

綜上,我們認為,現有的研究成果在“應該做”上取得了高度的共識,但在“做什么”和“如何做”方面則尚有不同看法或薄弱環節。我們期望通過研究,試圖在如下幾個方面做出自己的闡述:

1、研究人們在認識信息素養方面存在的誤區,探討阻礙教師提高信息技術水平及培養信息素養的各種因素,并嘗試提出解決方案;

2、在全方位的教學過程中(教學設計、教學流程、教學反思、課堂評價)滲入信息素養評價的可行性;

3、探索新型的網絡手段如即時通訊工具(QQ、MSN)、BBS(社區、論壇及其它互動平臺)、BLOG、個人網站在教師信息素養形成和提高中的地位和作用;

4、建構一種既有特殊性(適合本校)又具普適性、既有前瞻性又有現實性的教師信息素養的培訓模式。

四、課題研究的依據

(一)、教育信息化理論

教師信息素養的提高,是教育信息化成功的關鍵。

(二)、信息素養理論

信息素養是傳統文化素養的延伸和拓展。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養的核心,它包括信息的獲取、信息的分析、信息的加工。

提高了人的信息素養就培養了人獨立自主學習的態度和方法,使之具有批判精神以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參與意識,具有追求新信息、運用新信息的意識和能力。

未來的受教育者不再是一個只會吸納大量事實信息的人,而是一個知道如何檢索、評價和應用所需信息的人。有信息素養的人是指那些不僅懂得如何學習,而且具有終身學習意識、習慣、能力的人。

信息素養不僅是一定階段的目標,而且是每個社會成員終生追求的目標,是信息時代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生存能力。

(三)、校本培訓理論

繼續教育、終身教育思想是校本培訓理論的基石。校本培訓是每一位從教者自我教育的主要途徑,是終身學習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校為本的教師培訓立足于本校實際,著眼于理論研究與實踐經驗的結合,因而更務實,更有針對性,也更有效果,是更新知識結構、提高教師素質與能力的理想培訓模式。

(四)、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在獲取知識過程中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這樣學習就是一個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屬性。

建構主義更能揭示人類學習過程的認知規律,更適合于指導成人包括教師的培訓學習。

(五)、學?,F有的實踐基礎

1、學校有良好的硬件設施,有完善的廣域網和局域網系統。

2、2004年,學校開通了成都市石室中學網校。其多媒體課件以及其他網絡資源已被全體教師所使用,并積累了一些經驗。

3、200510月,學校開通了繼續教育網。現有101位教師參加非學歷培訓,占教師總人數的70%左右,未來幾年將會有更多的教師參與。

4、學校具有豐富的遠程教育資源,網絡教室、多媒體光盤、衛星接收設備齊全。2006年,學校七、八年級學生語、數、外每周各有一節光盤教學課。未來將會有更多的年級開設這樣的課程。

五、課題實驗假設

在實施信息化教育、開展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探索教師信息素養的培訓模式,并按照這種模式對教師進行校本培訓,增強教師的信息意識,大力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及其它信息素養水平,服務于個體的教育教學實踐,加快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可以促進教師不斷改進教學設計,創新教學方法,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從而更好的促進學校的發展。

六、課題研究的目標及內容:

(一)課題研究的目標:

通過對本校非計算機專業的教師的信息素養狀況及信息技術在教學實踐中運用情況的調查研究,探索出適合本校的培訓和提高教師信息素養的方法和途徑。在此基礎上,兼顧普適性原則,進一步深化總結出具有可操作性又有實用效果的一般模式。通過培訓,增強教師的信息意識,養成良好的信息搜索、選擇、分析、再創造的習慣,提高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以更好的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

(二)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1  教師信息素養狀況以及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情況的調查。

2  研究教師對信息素養認識上的誤區,為下一步制定培訓內容打基礎。

3、  探討阻礙教師提高信息技術水平及培養信息素養的各種因素,并嘗試提出解決方案。

4、  從學?,F狀以及教育教學實踐出發,確定農村中學教師應當具備哪些必要的信息素養及相關的信息技術能力。

5、  充分利用現有的環境和技術條件,逐步制訂出適合本校教師的信息素養培訓的內容、目標、方法。

6、  參照相關的研究成果,探討評價教師信息素養的標準和測評模式。

7、  進行在全方位的教學過程中(教學設計、教學流程、教學反思、課堂評價)滲入信息素養評價的可行性研究。

8、  探索新型的網絡手段如即時通訊工具(QQMSN)、BBS(社區、論壇)、BLOG、個人網站在教師信息素養形成和提高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9、  綜合以上研究,嘗試建構一種既有特殊性(適合本校)又具普適性,既有前瞻性又有現實性的教師信息素養的培訓模式。

七、課題研究的方法:

1、個案法

兩個層面上適用:一是在探索具體的培訓方法時要以個案作為參照系;二是總結培訓模式時要把本校作為個案,總結出一些共通的因素。

2、本課題屬實踐研究,故以行動研究法為主。

根據具體的目的和要求不同,可以選擇研究方法,如觀察法、調查法、比較法、總結法、追蹤法、文獻法等。

八、課題研究的保障措施:

1、硬件建設是前提

學校的網絡室、微機室、多媒體教室、衛星接收設備齊全。廣域網和局域網暢通無阻。全校教師每人擁有一臺能上網學習的電腦,形成了自主學習、培訓的環境。

2、學習資源是基礎

學校先后開通了成都市石室中學網校、教師繼續教育網;能方便、快捷地接收衛星教學資源;擁有豐富的多媒體光盤資源。這些資源將成為教師信息素養培訓的主要內容。當然,我們也將以實用性為原則,嘗試對這些資源進行選擇、精簡、整合。

3、人才隊伍是關鍵

學校健全了課題組織機制。成立了課題組,選擇年富力強、有一定教科研能力的教師為課題組研究人員,各個部門,各個階段,各項任務都有專人各司其職。任務明確,考核到位,落實有力。

4、政策配套是保障

學校健全了各種管理機制。課題實施的階段,落實到人,建立了管理和培訓學習內容的兩個模塊,定期公布培訓學習情況,定期考核、評估、總結、反思,并將提供經費支持。常年把教師參與課題研究、繼續教育學習納入教師的年度考核,與教師評職、評優、晉升掛鉤,激勵教師從事課題研究和繼續教育學習。

九、課題研究的時間及步驟

(一)、研究時間:擬定周期兩年, 20066月-20086

(二)、研究步驟:

1、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069月-200612月)

1)論證確立研究課題,建立課題組,落實研究人員,劃分責任。

2)搜集相關資料,制訂課題實施方案,申報課題。

3)理清研究線索,完善細節規劃。

2、第二階段(實驗階段,20071月-20081月)

根據研究內容的規劃,分兩步:

第一步,主要是培訓前的調查研究及內容、方案的制定。時間大致到2007年底。

1       教師信息素養狀況以及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情況的調查,做好前期的現狀分析、特點歸納、誤區判斷及對策研究。

2       從學?,F狀以及教育教學實踐出發,確定農村中學教師應當具備哪些必要的信息素養及相關的信息技術能力。

3       確立課題研究的基本框架,各成員根據本課題的主要任務,選擇研究方向和重點,確定實驗實踐方案,撰寫相關案例和論文。

4       充分利用現有的環境和技術條件,制定出適合本校教師的信息素養培訓的內容、目標、方法。

第二步,主要是教師信息素養的評測標準和模式,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運用其他網絡手段來提高信息素養水平的可行性研究,完成專題論文。

1       參照相關的研究成果,探討評價教師信息素養的標準和測評模式。

2       從事在全方位的教學過程中(教學設計、教學流程、教學反思、課堂評價)滲入信息素養評價的可行性研究。

3       探索新型的網絡手段如即時通訊(QQMSN)、BBS(社區、論壇)、BLOG、個人網站在教師信息素養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4       進一步深化教師信息素養培訓的實踐研究,從實踐上升到理論,完成各方面的專題研究,并形成專題研究論文。

3、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082月-20087月)

對照課題方案和實驗資料進行全程總結,收集整理專題研究論文,撰寫課題研究報告,征求意見,修改。

4、第四階段(結題階段,20088月-20099月)

完善課題研究報告,將研究成果匯編成冊,申報、驗收、結題。

九、預期研究成果

1、課題研究報告

2、專題研究論文

3、課題專題管理網頁、課件、教學設計等

4、課題研究資料、數據、圖片集

十、課題組織及分工:

 

 

 

(注:本文“課題的界定”和“課題研究的依據”等小節中有部分內容來自網絡或他人的研究成果,恕未一一注明。謹致謝意。)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技術支持下的教師專業發展方向
教師個人發展規劃
個人專業成長計劃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研究”階段性研究報告
推進教科研訓一體化 促進區域教育內涵品質的提升
教師專業發展的實踐策略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淀区| 百色市| 利川市| 台前县| 林口县| 舒城县| 龙江县| 泸州市| 乾安县| 哈密市| 武胜县| 磴口县| 阳东县| 辛集市| 竹溪县| 石柱| 淮滨县| 宣武区| 台安县| 资兴市| 油尖旺区| 基隆市| 台北市| 乐东| 江达县| 伽师县| 阿勒泰市| 威宁| 乃东县| 蕉岭县| 陕西省| 湘西| 泰宁县| 舒城县| 阿拉善左旗| 平塘县| 离岛区| 泸州市| 湘潭县| 宜昌市| 屯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