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對中國歷史的影響,無論如何估計都不過分。它的思想內容、思維方式、價值取向、深刻的生命智慧,早已融入在我們民族的思想文化中。當然,《論語》也有一些思想給后世帶來消極影響,如政治上的復古傾向,嚴格的等級、秩序觀念,人治觀等。但這些不能也不該損害孔子的人格。一直以來,總有詆毀孔子的聲音,其原因源于有人曲解了孔子和他們不了解孔子,正如四十年前的我一樣。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論語》中凡五十九章一百零九次使用了“仁”字。什么是“仁”,《論語》中沒有明確的定義,但我們已經可以從孔子的談論中概括出來了。
孔子強調“禮”,《論語》中凡四十二章七十五次使用了“禮”字。
可以說,除了孔子弟子的個別語言可能有偏差外,《論語》基本傳達了孔子的道德思想、倫理思想、政治思想、文化教育思想等等。
孔子讀史集《春秋》,整理《詩經》《周易》等,又直接面對弟子執教,可以肯定《論語》中所有言論都是有針對性的。
《論語》是片段言行錄,其中“言”的比重大,有的是直接以“子曰”或“孔子曰”的形式出現,有的是以回答弟子或他人之問的形式出現,有的是在敘述孔子與弟子交流過程中出現的。記錄孔子及弟子“行”的內容除《鄉黨》篇比較集中外,在一些篇中零星出現,散見于各篇的“行”也多與“言”揉合在一起。“《論語》二十篇,唯《鄉黨》篇無'子曰’;《周易》六四卦,獨'乾坤’卦有'文言’”,這幅對聯說的是對的。
《論語》的語言簡練、曉暢,善于利用語言敘事狀物、傳情達理,許多話充滿人生精義,內涵豐富。我們經常運用的不少成語格言就出自《論語》,如“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欲速則不達”“小不忍則亂大謀”“道不同不相為謀”“言必信,行必果”“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等,為人們頻繁引用,有著鮮活的生命力。
《論語》記事雖然不多,但往往有著很強的現場感,寥寥數語,人物情態畢見。如《先進》第24章對四弟子侍坐的描述,《陽貨》第3章對“子之武城”的記錄和《衛靈公》第2章對“子路慍見”的記錄。
《論語》作為中華文化的代表,早在秦漢時期就傳入了朝鮮和日本,日本《大寶令》還指定它為日本學生的必修課。1594年,傳教士利瑪竇將它譯為拉丁文后,它又被轉譯為意、法、德、英、俄等多種文字,在西方各國廣泛傳播。《論語》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是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具有極高的思想價值和文化價值。今天遍布世界的孔子學院以“孔子”命名,實際這個“孔子”所代表的正是《論語》記述的孔子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