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了怪了,我上周明明新買了一桶大豆油,怎么就不見了呢?”孫阿姨把廚房翻了個底朝天,越找越生氣,眼看就要爆發了。
“找不到就算了,吃點豬油多好,豬油做的菜又香又美味。”李大伯也來到了廚房。
“是不是你把我的大豆油扔掉了!”孫阿姨叉著腰,怒氣沖沖地指著李大伯。
這下,李大伯也不裝了,大聲回答道:“就是我扔的,人家都說了,大豆油是最不健康的油,你偏不聽,偏要買,我這么做是為了全家人的健康。”
兩人你一言,我一語,吵得不可開交。
孫阿姨早就聽說豬油吃多了堵血管,尤其是她和老伴都已經60多歲,患有不少慢性疾病,更不不能總是吃豬油,因此開始選擇吃植物油。
而大豆油是植物油中最經濟實惠的一種油,所以孫阿姨常常購買。但李大伯卻固執的認為,動物油做菜更香,不愿意更換,還反復強調,大豆油不僅不健康,還存在致癌風險。這才導致了兩人的爭吵。
食用油是日常做菜必不可少的調料,但關于食用油的爭議不在少數,有人認為植物油更好,也有人只愛動物油,到底哪種油更好呢?
兩種食用油最大的區別是其內里的脂肪組成,動物油多由飽和脂肪構成,在常溫下會呈固態形式。而植物油則多由不飽和脂肪組成,常溫下是以液態形式存在的。
生活中不少人覺得,以前人們愛吃動物油,心血管疾病較少,現在疾病多了,是因為吃植物油對健康不利。
其實心腦血管疾病,是多種危險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結果,遺傳、不良習慣(吸煙、喝酒)、“三高”等疾病都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誘因,不能單把“黑鍋”扣給動物油。
那么,到底是吃植物油好還是動物油好?
江蘇省揚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支杰華醫師表示,單純從脂肪酸的角度來看,植物油內含有的不飽和脂肪酸的確對心血管健康有益,而動物油內含有的飽和脂肪則容易傷害心血管。
但我們不能武斷的認為吃動物油一定不好,動物油內除了含有飽和脂肪外,還含有脂蛋白、多烯酸等對心血管有益的成分,且動物油更耐高溫、更穩定,在烹飪過程中可減少反式脂肪的生成,相對而言對健康的傷害較小。
日常正確的吃油方式應該是兩種油交替著吃,而不是單單只吃某一種油,具體的用油也要分烹飪方式,如油炸、爆炒建議用動物油。
大豆油是一種半干性油脂,具有獨特的大豆油香味和豆腥味,在空氣中久置后表面會形成一層不堅固的薄膜。
大豆油是一個營養價值豐富的油脂,其內里含有的不飽和脂肪酸量可達到85%,可降低血液內的膽固醇含量,對預防心血管疾病有一定幫助。
此外,大豆油內還含有豐富的多種維生素和卵磷脂,對于健康同樣有好處,且它在人體內的吸收率可達到98%。
大豆油竟然優點多多,為何會有文章稱:大豆油是最不健康的一種油脂,進入體內后所帶來的的傷害比糖分更大。以至于讓很多人不敢吃大豆油。
小妙也找到了該篇文章,里面醫生的頭銜,以及研究的截圖,確實有“以假亂真”之效。
事實上,文章中所提到的所謂“美國著名醫生”不是因為醫學成就而出名,讓他出名的是他各種反醫學言論,可謂“臭名昭著”。
且文章中所謂的文獻截圖,其實也是在斷章取義。該研究僅僅只是一項小鼠實驗,且給小鼠進行的飲食模式是刻意的不健康模式,在這個模式下本身就對小鼠健康不利。實驗本身就是不嚴謹的,再加上動物實驗的結果不能直接推論至人體,所以這個說法并不可信。
文章中還提到大豆油在精煉過程中需要加熱,導致其內里的反式脂肪含量大量增加,并稱大豆油是用粗劣的化學溶劑制作的,這兩個說法又可信嗎?
首先,只要是植物油,精煉時都會產生一些反式脂肪,但含量微乎其微,做菜正常量用油,反式脂肪幾乎為零。
其次,在提煉植物油的時候,的確會使用有機溶劑,這些溶劑可能會存在一定量的殘留。
但國家對此有明確的規定,只要是在殘余量標準內的量(<20mg/kg),正常攝入并不會威脅健康。而目前植物油的提取主要是采取壓榨、溶劑浸出兩種方式,無論是哪種方式都是安全的現代工藝,不存在化學溶劑粗制濫造的問題。
生活中,我們真正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這幾類油脂,最好少吃或不吃,具體有哪些呢?
1、含反式脂肪酸的油類
人造奶油、黃油以及植物起酥油等油脂內都含有大量的反式脂肪,而反式脂肪攝入過量會很大程度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對于健康威脅很大。
2、土榨油或其他劣質的油
自榨油沒有經過精煉,其內里可能會含有一些雜質和有害物質,人在攝入后容易對健康產生影響,特別是一些霉變的原材料內可能存在黃曲霉素,黃曲霉素是一類致癌物,對健康威脅很大。
另外,一些沒有安全標識、不正規的食用油也不建議購買,其安全性難以保障。
3、棕櫚油
棕櫚油內含有的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在高溫下更容易發生氧化反應,長期攝入會對心血管健康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容易誘發心血管疾病發生。
另外,西班牙和美國聯合展開的一項關于人類皮膚和口腔癌細胞的動物研究發現,棕櫚油中的棕櫚酸會促進癌細胞在體內的轉移。
4、反復煎炸的油
反復煎炸的油脂內會含有苯并芘、丙烯酰胺以及雜環胺等致癌物,且內里的反式脂肪含量也會大大增加,長期攝入會給健康留下較大隱患。
5、開封太久的油
開封太久的油會增加油脂感染霉菌的風險,且油脂容易發生氧化,繼而產生一些氧化產物,人在攝入后對健康不利。
油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之一,但在攝入油脂的時候要注意選擇正確的方法,避免長期只吃某一種油。學會健康用油,適量攝入,飲食才能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