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臉 是 一 個 字 文:網絡 編輯:鱈鯡鮩鮚 ![]() 每個人都知道,人的臉上有眉、眼、鼻、口。但卻很少有人想到,我們的臉分明就是一個字。而且這字不是別的,乃一“苦”字是也。兩眉是草頭,兩眼是一橫,鼻子為一豎,下面接著口,恰似一個“苦”字。當然,這并非我的發現,而是清代學者王永彬在他的《圍爐夜話》中所提出的:“人面合眉眼鼻口,以成一字曰苦,喻人生味苦。” ![]() 人生味苦,初聽或許有一點消極,但是換個角度想,人的理想、追求、事業、成就乃至家庭、婚姻、福、祿、壽、喜,似乎都離不開這個“苦”字。“梅花香自苦寒來”、“詩書有味苦后甜”、“學海無涯苦作舟”、“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等等,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想想也是,人生若不吃些苦,又怎能體現出自己的生存價值呢?孟子的“苦其心志”,說的就是“天將降大任于斯人”的一個必要條件。被譽為“苦吟詩人”的賈島,早年迫于生計,權借佛門棲身,“雖行坐寢食,苦吟不輟”,甚至苦吟到“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地步,就是對“僧敲月下門”還是“僧推月下門”,也煞費苦心,反復比較,最終名滿天下,吟出了千古名句。 ![]() 安身立命,離不開這個“苦”字;日常生活,“苦”也可以說是不可替代的滋補品。俗語有“良藥苦口利于病”之說,傳統中醫的那一劑劑苦藥更是救活了無數生靈。說“苦”滋補人生,在于苦與樂、苦與甜相輔相成,互為映襯,沒有苦,哪有甜?沒有苦,哪有樂?沒有疾病之苦,哪有健康的可貴?沒有離別之苦,哪有團圓的歡愉?沒有失去之苦,哪有得到的滿足?一些胸襟寬闊的名人雅士,就是在病苦之中,也能體味出非常的感受,讓“苦“字升華到新的高度。國學大師文懷沙,曾被癌魔折磨于病床,一天,他疼痛難忍,可卻又“突然笑起來”。他想“這個痛苦可以忍受”。他想“我還活著”。后來,他悟到“我最大的幸福就是能夠嘗到你們所認為的痛苦”,還說“幸福就是對痛苦的認識”,并寫下這樣的詩句:“難得此生為苦行。” ![]() 其實,知苦、懂苦、品苦、耐苦,并不妨礙我們去追求快樂,相反,還有助于我們獲得快樂。追求快樂是人的天性,但是如果你以為人生原本便只有快樂,期盼像祝福語中所說的“萬事如意”、“一帆風順”,十有八九會得不到你所追求的快樂與幸福。因為生活中總會有挫折、失落、逆境、困惑,有陰晴圓缺、坎坷迷離。但苦難往往也是紙老虎,你弱它就強,你強它就弱。如果沒有人生味苦的思想準備,缺乏吃苦耐勞的自覺磨練,一旦遇到一點小小的問題,你就會感到苦不堪言,甚至萬念俱灰。相反,若是對苦難有正確的認識,在遇到艱難困苦時能直面人生,愈挫愈勇,就會在戰勝挫折中感到幸福與快樂,甚至也能如大師一樣體味到“幸福就是對痛苦的認識”的哲理。 臉上的“苦”字,時刻提醒人們耐苦則安樂多。臉上有個“苦”字,并非意味著我們只能愁眉苦臉,而是照樣可以春風滿面,笑逐顏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