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發布,《意見》提出了“開展耕讀教育”的要求。我國自古以來就有“耕讀傳家”的古訓,中華民族的耕讀文化源遠流長。這既體現了黨和國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也反映出對勞動教育的理論和實踐創新。
耕讀教育所具有的修德、開慧、學藝的功能,應成為從兒童開始的大中小學生做人教育的必修課。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農村中小學校生源流失、規模縮小,薄弱學校比例不斷擴大,振興鄉村教育又是鄉村振興的必需。為此,筆者嘗試在農村中小學實施耕讀教育,發揮其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鄉村振興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方面的當代價值,從而改變學校現狀,實現薄弱學校振興。
主要做法
1.更新教育理念,豐富和發展教育內涵
耕讀教育在當代最主要的體現方式是勞動教育,勞動教育為耕讀教育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為此,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豐富和發展勞動教育內涵。我們通過組織耕讀教育研討會、推進會等,幫助中小學領導班子正確理解耕讀教育,創造性地將重視個體道德修養、注重家庭文化傳承、勞動與知識教育并舉的耕讀精神,與“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勞模精神,以及“高度認同、敬業樂業、專注專一、全情投入、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等結合起來,進一步推動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培養熱愛勞動的時代新人。
2.挖掘農耕文化,更新和完善學校文化
圍繞“耕讀教育”,結合各校實際,提煉自己的學校愿景、辦學目標、學校精神、校訓、圍繞“耕讀教育”,結合各校實際,提煉自己的學校愿景、辦學目標、學校精神、校訓、校風、教風、學風,形成主題突出、特色明顯的學校文化。王屋一中結合15年自信心教育的實踐經驗,確立 的校園文化,將通過建設學校園藝課程等形式加快學校文化內化。大路學校的立足學校區位特點,確立以“路”文化為主題的校園文化,通過探索父輩走過的路、學校發展的路,培育師生堅韌不拔,敢于面對困難,戰勝困難的品質;謀劃自己成長的路、未來的路,引領師生腳踏實地走好每一步,昂首挺胸向未來的豪情;韓旺小學的“讓每個旺仔都靚志”更是點燃學生心中希望的火把;愚公學校將新時代愚公移山精神濃縮為一個“干”字,鼓勵師生苦干、實干、巧干,用堅韌不拔的毅力成長為新時代“小愚公”。
3.建設耕讀苑地,謀劃和實施耕讀實踐
鄉村學校校舍富余,有一定的空閑土地。學校因地制宜,利用富余土地開辟一塊耕讀苑地,構建學習、生活于一體的真實的“耕讀”場景,開展由師生共同參與的“同耕”“同讀”活動,在“耕”和“讀”中突出勞動教育和社會實踐,培養勞動精神,開闊視野,強化社會責任。韓旺小學的耕讀苑,分一廊四園布局(耕讀文化長廊、百果園、百蔬園、百黍園、百草園),精致美觀。學生在耕讀苑里動手翻地、撒種、施肥、收割,通過勞動掌握基本勞動技能,體驗農民艱辛,把耕讀園的地塊分割成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梯形等形狀,把課堂搬到田間地頭,進一步認識圖形、測量圖形、計算周長、面積和種植密度,打造勞動實踐基地和教學實踐基地兩個實踐基地” 。愚公學校開展了以“品味傳統傳承文化”為核心的農耕體驗活動,爐花饃、縫香包、做碾饌、炒土饃等,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農耕文化知識,體味傳統農耕文化的魅力,增加對農村生活的了解。
4.打造書香校園,增強學生認知和情感
在校園文化長廊中融入中國古代從事農業生產的相關圖片、經典案例;在學生食堂展示墻、文化墻、電視中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融入節約糧食的詩詞警句、五谷雜糧圖片、二十四節氣介紹等內容,形成“耕讀為本”書香校園,讓學生耳濡目染,增強豐富的感知和情感。韓旺小學的耕讀長廊布置了24塊展板,系統介紹了農耕文化的發展變化歷程。愚公學校的農耕展室,陳列了具有王屋特色的農耕器具,讓學生在參觀學習中理解農耕知識,豐富學生情感。
5.構建耕讀課程,豐富和拓寬育人渠道
聚焦 “我愛勞動” 主題,打造農耕體驗課程
從“認識植物”到“翻地”“施肥”“播種”“除草”“收獲”幾個章節,走進田間,參與農耕生產,設計豐富多彩的勞動體驗活動,實現勞動教育形式和參與的途徑多樣化,六年級的學生有一門 “知行合一,麥穗飄香”魅力勞作課程,每年夏天,麥子成熟時,學校組織他們到學校耕讀園,收割小麥,脫粒,扎麥秸,然后將收獲的小麥送到伙房,煮熟后,同學們親自在石磨上推碾,最后到學校食堂在廚師的指導下做成香噴噴的“小麥碾轉”。
聚焦 “我愛藝術” 主題 ,實施藝耕課程。韓旺小學的“多彩葫蘆”課程,從“種葫蘆”“賞葫蘆”“畫葫蘆”“寫葫蘆”,融合語文、數學、英語、美術、思想品德學科課程于其中;該校的“韓旺花鼓”的舞龍和高蹺等課程,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好載體;大路小學依據學校走邊特點開設的石頭畫、紙藝課程,提高了藝術素養;愚公學校開設了“小小導游”系列課程,成為王屋山景區的靚麗名片。
聚焦 “我愛生活” 主題實施了日常勞動技能課程和生活自理課程。學生分組參與校園日常勞動,開展“我會洗臉” “我會掃地” “我會疊被” “我會整桌兜” “我會洗衣” “我會聽課” “我會學習” “我會運動”等課程,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每天進步一點點,讓好習慣成為學生成長的生存本領。
幾點思考
1.正確認識和理解耕讀教育,是實施耕讀教育的關鍵。究竟如何理解耕讀教育?耕讀教育是不是等同于勞動教育?解決好這些問題是實施耕讀教育的關鍵。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耕讀傳家”的古訓。耕讀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它肇始于春秋,成熟于魏晉南北朝,鼎盛于唐宋,一直延續至清末民初。耕,《說文解字》解釋為“耕,犁也,從耒井聲”。即耕,從耒、從井,“耒”為耕地農具,“井”則為田地。耕者“犁也”,即從事農業生產勞動,養家糊口,安身立命,此為先民賴以生存的方式和生活的內容。讀《說文解字》解釋為:“讀,誦書也,從言賣聲”,本義為誦讀詩書經文,后引申為閱讀、學習。因此耕讀教育不是單純知識和科技的教育,而是以心傳心的修德開慧的文化傳承教育。根據這個原理,中國古人創造了秉承天地之德慧,將物質生產與精神生活融為一體晴耕雨讀、晝耕夜讀的耕讀生活。由此,耕讀不僅成為中國古人崇尚的物質與精神自足的詩意生活,也成為長久治家治國的秘訣。正是這種嵌入中華文明基因的耕讀教育,讓中華文明成為世界最長久文明的密碼,從這個角度上講實施耕讀教育就是中華文明傳承和發展。
2.加強耕讀教育與教學的融合,是實施耕讀教育的難點。將狹義的課堂延伸開去,將耕讀教育與教學融合起來,構建“耕讀”課程,著眼于兒童身心的和諧發展,讓兒童與自然、生活親密接觸,讓他們在豐富多彩的課程活動中,生命體驗得以豐盈,生命特質得以彰顯,生命容量得以擴展。
一是要構建體現時代特征的耕讀課程體系。落實耕讀教育必須構建耕讀教育課程體系,實現課程活動化,推行體驗式、探究式、合作式學習。各學段要科學設置必修課程周,在課程體系建設中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展勞動教育,形成以耕讀教育為核心的課程群建設。
二是設置耕讀校本課程。耕讀校本課程應從回歸生活、知行合一教育的視角切入,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學生的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為目標,讓學生走進田野、體驗勞作、尚讀圣賢、快樂成長,以"耕"為歷,以"讀"滋養,促進學生知行合一、身心兩健、德才兼備。
三是要加強學科滲透。專設耕讀教育課程的同時,還要深入挖掘整合其他學科中與耕讀教育相關的內容,增強學科的實踐性、趣味性、生活性。系統梳理挖掘各類課程、各門學科中所蘊含的耕讀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耕讀教育功能,并作出整體設計,如教材中謳歌普通勞動者的文章要認真品味研讀,弘揚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品質。
要將“耕讀文化”充分融入學生的思想品德課程和地方課程中,還在體育活動、科學課程、勞技課中將“耕”文化引入真正在學科教育中滲透“耕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