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本站原創 (2003-10-8) 3931 次
揭開北大狀元的心理秘密
*心理素質好 考試成績高
*比智商更重要的是學習方法
*自信是女狀元勝負的關鍵
*家教需民主 師教要寬松
今年全國有44名省級高考狀元錄取到北京大學,一度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這些狀元們成功的關鍵是什么?他們有什么特殊的天賦嗎?他們學習的秘密是什么?他們的父母是什么樣的人?聽說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王極盛對此已有專項調研成果,于是,記者走訪了王教授。
據王教授介紹,他的這項研究是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以談話和標準化心理問卷相結合的方式,已對今年考北大的狀元中的32人做了跟蹤調查,現已寫出了30余萬字的調查報告。其中,談話涉及高考狀元的學習態度、學習方式、家庭教育、方式、考試心態、如何看待班主任的作用等方面;標準化的心理問卷涉及學生的智力、情緒、意志、興趣、個性、人際關系、自學能力以及創新意識等共170個小項。
心理素質好 考試成績高
總結高考奪魁的經驗,被訪的高考狀元們非常強調心理素質的重要性。有的狀元說,高考就是兩種檢查:基礎知識掌握及其應用能力的檢查和心理素質的檢查。考試心態直接關系到考試成績,特別是遇到難題時。遼寧省高考狀元孫嘉彌說,她在考數學時,最后10分鐘還有一道很難的題沒做,她寬慰自己說,已經拿了130多分了,達標了。正是在這種放松的心態下,她的靈感來了,很快解出了這道難題。分析狀元們的高考心態,一個共同點是基本都以平常心對待考試--把平常考試當作高考,把高考當作平時考試。他們走上考場時,情緒穩定,心情愉快。
王教授曾對北京部分學校高三學生進行過心理素質綜合測評,平均得分是3.67(滿分5分)。今年北京市理科高考狀元楊頌心理素質綜合測評分是4.45分,他以684分的成績考取清華大學自動化系。今年北京市理科第二名是楊頌的同班同學楊競,他以683分的成績考入北大生命科學系。楊競在高考的前一天,晚上8點鐘上床,9點鐘睡覺,第二天上考場激動、高興,而不是緊張,終于等到這一天了!在王教授調查的北大32名狀元中,從已收回的問卷的統計結果來看,他們心理素質綜合測評分都在4分以上。
比智商更重要的是學習方法
在王教授調查的32名狀元中,80%的人認為自己的智力水平一般,20%的人認為自己的智力屬于中等偏上水平。有的狀元說,高中時班里比自己聰明的人有的是,這些同學腦子反應快,但由于不勤奮或學習方法不對頭,最后沒能取得更好的成績。而高考狀元都有自己行之有效的一套方法。比如,學數學一定要把最基本的概念搞清,不要盲目去做題,同一類型的題做幾道找出規律即可。他們認為應適當做一些題,但不要做自己能力達不到的題,如奧林匹克競賽題,做不出來,反而會受心理挫折;也不要做太簡單的題,那樣事倍功半。學語文要大量閱讀書報雜志,課外閱讀對提高語文能力、作文水平很有邦助。學英語要大聲朗讀,英語語感十分重要,沒有語言交流的機會,大聲朗讀可以增強語感,提高口語能力。
被訪狀元無一例外都很重視自學。王教授曾對從事自然科學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自發研究、社會科學研究和管理科學研究等5類研究的人員做過調查,結果發現,在談到25個創造性因素在創新的作用時。自學能力得分在5類調查對象的評分排名中是第一。天津市理科狀元楊帆在高中時曾兩次骨折,前后休學三四個月,但他還是以686分的成績考入北京計算機系,他的秘訣就是自學。
自信是女狀元勝負的關鍵
“在初中,女生還可以抖抖威風,一到了高中女孩就不靈了。”“學數學女孩子不行,數學家有幾個是女性?”這是我們經常能聽到的一些說法。而王教授通過調查發現--在受訪的北大32名狀元中,12位是女生,她都認為女生和男生一樣聰明。有意思的是,在被訪的參加全國統一命題考試的狀元中,有一人數學得了滿分,這人就是遼寧女狀元黃曉慶!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也表明,男女之間智力水平總體上差別不大。
王教授分析說,有些女孩接受了女不如男的觀念,而這正是她們數學上不去的真正原因。其實她們不是能力不行,而是信心不行,狀態不行,這是心理作用。她總覺得自己不行,不能把自己的知識、創造性思維、創造性想象予以充分的組合、更新。
家教需民主 師教要寬松
王教授曾就家長教育子女問題在北京市900多名學生中做過一次調查。結果他發現,有30%的家長溺愛孩子,對孩子過分保護;有30%的家長對孩子過分干涉;有7%的家長對孩子過于嚴厲;只有30%的家長屬于溫暖理解型的,能和孩子融洽相處。而他這次對32名狀元調查發現,幾乎所有狀元的家長都屬于溫暖理解型的!
被訪狀元的家長在學習上從不給他們下硬指標,要考多少多少分,而是說只要盡力就行了。寬松、民主的家庭環境給學生心理和人格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特長和愛好發展。當然,有時父母對孩子也給予適當的指導,但這種指導是理性的。
高考狀元們的成功自然離不開教師的幫助。被訪狀元們認為自己老師的最大優點是和學生做朋友,以寬松的方式管理學生。
從1996年10月起,王教授就開始對中國人民大學附中高一實驗班進行新生素質與學習成績關系研究。在今年高考中,該實驗班45名學生中有28人的成績超過了600分,全班平均601分。實驗班班主任陳夏平的觀點是,給學生寬松的環境,讓學生百分之百努力,百分之百發揮自已的水平,班主任要做好調整學生心態的工作。
當記者和王教授談及社會上有人認為,10年以后這些狀元將“平庸”下來,甚至有的發展和成就可能還不如其他非狀元大學生時,王教授表示不能這樣看。他對這些狀元的未來充滿信心,他認為,10年、20年以后,他們仍將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因為他發現,這些狀元們不是死記硬背的書呆子,而是德智體全面發展,富有個性和創新意識。從心理創造測試中可以看出來,他們確實是優秀的,有前途的。
在考察高考狀元們的成功時,王教授把它歸結為素質教育的成果。他從1996年就開始研究心理素質教育。他的觀點是,學生心理素質提高了,學習成績也會提高,提高素質并不意味著降低學習成績。他舉例說,有的學校搞所謂快樂教育,學生是快樂,但有的孩子的數學只能考五六分。像這樣的素質教育不但家長不能接受,搞教育改革的專家也不能接受。這是把素質教育和提高成績割裂開來了。他說,高考狀元的成功盡管發生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但它顯示出的卻是素質教育強大威力,他們是素質教育開的花,結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