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一年參加多少次聚會?
很多年前,就有人告訴我,他每個月至少有4-5回,一年加起來有50多回!
記得當時,他掰起手指跟我說,光參加同學聚會就有小學的、中學的、大學的,還要參加各種社會培訓的同學聚會。
像平時經常走動的朋友聚會更是多于牛毛,有時是朋友介紹朋友,有時參加各類朋友慶祝,還有就是參加各種看似沒用其實有用的商務活動等。
他說的興致很高,一副得意的樣子。
我說,有用嗎?
他說,當然有用。多認識一個人就多一條路,朋友如果不經常聚聚,哪里有感情?
提起朋友聚會,就難免要參加各種飯局、酒局。曾聽人說起,事情能不能辦好,就看吃沒吃好,喝沒喝好。
聽著好像有點道理,但是,這些人如今混得怎么樣呢?
也許你會反駁,有很多人參加各種聚會,如今混得挺好。
請仔細確認一下,他是因為善于參加聚會,還是因為有著其它方面的本事而成功的?
02
不久前,家里來了一位親戚,在某局上班,難得來我這一趟,自然要好好招待一下,就點了一瓶好酒。可是,這位親戚硬是給推掉了酒。
原因很簡單,就是天天要參加各種應酬,對酒心生恐懼。他還提到晚上有幾個在附近工作的同學,說必須聚一下,晚上肯定得喝酒,自家人吃飯就行了。
我雖能理解,但總覺得哪不對啊!
不免想起身邊的很多人在下班時,經常這樣打電話給家人,說:“今天我和朋友聚聚,晚上估計回家晚,你和兒子早點休息吧。”
通常會聽到電話另一端說:“又要應酬?你不是答應兒子晚上去看電影的嗎?”
電話的這一端的回復往往是說:“沒辦法,怕這次拒絕了朋友,下次朋友就不叫我了,會少了一次認識重要人物的機會。”
唉!忙著維護著脆弱的酒肉朋友,卻不曾好好維護真正的家人感情。
我的這位親戚,可能礙于面子,就一個勁地跟我倒苦水。去吧,喝得爛醉如泥,回家自己身體難過。不去吧,又生怕錯過飯局上的什么重要人物,再痛苦,也得咬牙去。
我說,這樣真的有用嗎?他苦笑說,說不清楚,感覺一天事沒干多少,酒卻沒少喝。這個圈子就這樣,身不由己啊!
我說,這樣的聚會,正在悄悄地背叛你。
03
其實,人有多大本事,能干成多大事,大家是心知肚明的。
可是,一上酒桌上,有人就會說,酒力就是能力,酒品就是人品。請問:酒桌上的話,有幾句能當真?
曾有人因為沒拿下訂單而郁悶,他心里想得更多的是,哪杯酒沒喝好?
若背后沒有實力,靠喝酒拿訂單那就是在犯傻。
要知道,酒力取代不了能力。不要以為陪吃陪喝就能拿回訂單,更不要以為干了那杯酒你們就是朋友。
很多類似聚會,總給人一種假象,多認識一個人就多一條路,多喝一杯酒就感情深。也許過去有這種情況,但時至今日發生了很大變化。
要想人幫你,你需要的是“真槍實刀”。
這就像向人借錢,人家借不借你,不是感情深不深的問題,而是有沒有還錢能力的問題,以后自己需要的時候,能不能互相幫助。
這種低質量的聚會并不能改變你在他們心里的位置。你有多少能耐,你能為他們帶來哪些價值,這才是根本問題。
所以,有沒有用,取決于你是誰,而不是參加了多少聚會,喝醉了多少酒。高效的社交,從來不是以廣度論英雄,而是看社交的深度。
如果你真有本事,有成功的事業,就可以約出來單獨聊,以資源互換,或利益共享的方式,那幾乎沒有不成功的。
王健林幫董明珠,馬云力挺宋衛平,馬化騰攜手劉強東,他們是因為經常聚會?顯然不是。
04
有人講,聚會就是刷刷存在感。偶爾聚會倒無可厚非,但以聚會當社交就是在浪費生命。這樣刷存在感不過是在自我安慰,沒什么用。
身邊總有一些人很少參加聚會,卻總被人提起,因為他們的優秀和成就就是最好的“存在感”。讀書時,一門心思攻專業;工作時,一門心思做事業;他日功成名就時,偶爾聚聚,釋放情感,其樂無窮。
所以,不以實力交換的低質量的聚會社交,是沒有什么用的,相反,會耽誤原本可以用來提升的寶貴時間,遠不如自己高質量的獨處。
總之,靠聚會建立的感情,就像在沙灘上搭城堡,經不起什么風浪。
也許有人會說,像同學聚會不一樣啊,大家很純粹啊。當然,不否定這里面的同學情誼。可是,各自生活在不同環境里,彼此真的能理解?能共情嗎?
據我所知,很多同學聚會,無非是吹吹牛,侃侃大山,相互調戲,相互吹捧,有實質意義的并不多。如果需要就某個話題約出來單獨聊聊,效果可能會更好。
類似這種低質量的聚會,無論是共情社交,還是功利社交,真正有效的部分,真的很少。
與其花時間參加此類低質量的聚會,不如投資自己,提高個人的實力,否則,就是在浪費生命,破壞身體,摧毀人生。
來源: 匠道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