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納認知—發現學習理論綜述及其思考
美國著名認知心理學家和教育改革家布魯納,引領20世紀60年代教育改革,構建了認知結構學習理論,而認知—發現學習理論是布魯納學習理論的核心,對我們今天的教學觀念和教學策略學習有著深刻的啟示。
關鍵詞:布魯納;奧蘇貝爾;認知心理學派;發現學習;認知結構
一、布魯納教育理論產生的歷史背景
二戰以后,美蘇進入“冷戰”。1957年,蘇聯的人造衛星上天,給美國人以強烈震撼。面對人才培養難以適應未來發展需要的現實,美國教育界開始反思其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為此,美國于1958年頒布《國防教育法》,決定增加教育撥款,培養科技人才。不久又召開了伍茲霍爾會議,討論中小學課程改革問題。這一系列的事件,為結構主義教育思潮的興起奠定了政治背景。此外,20世紀以來,以杜威“兒童中心主義”為指導的美國教育,已積結了許多弊端,也導致了教育質量的下降。因此,建立一種高質量的、重智育的教育新體系,已成當時美國教育改革的必然選擇。布魯納的教育理論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
二、發現法學習的理論基礎
認知—發現學習是布魯納學習理論的核心,幾乎成了布魯納的代名詞。為了創建該理論,布魯納研究了大量的相關課題,如知覺歸類、概念形成、思維、動機等等。知覺歸類理論和概念形成的假設考驗說是認知—發現學習的理論基礎。在知覺理論中,布魯納強調了三點:知覺的選擇性、知覺是對課題的歸類、個體的期待與需要決定類別的可接受性。從中可以看出,布魯納很重視知覺過程中主體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以人工概念為材料,布魯納深入研究了人類概念形成的一般過程,總結出4種策略:同時性掃描、計時性掃描、保守性聚焦和博弈性聚焦(聚焦策略:這種策略將首次獲得的肯定例證中的部分屬性作為初始假設,然后經過驗證剔除無關的屬性,逐步聚焦到關鍵屬性。若每次驗證僅選一種屬性,則稱為保守性聚焦;若每次驗證選兩種或以上屬性,則稱為博弈性聚焦。掃描策略或部分策略:這種策略將首次獲得的肯定例證中的全部屬性作為初始假設,若將所有可能的假設都同時保存在記憶中,并逐一排除錯誤假設,為同時性掃描;若每次試驗中只采取一種假設,并逐一驗證,則稱為繼時性掃描。)。在上述理論指導下,布魯納提出:學習的實質是一個人把同類事物聯系起來,并把它們組織成賦予它們意義的結構。學習即認知結構的組織和再組織。知識的學習就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各學科的知識結構。
三、認知—發現學習理論的主要思想
1、發現學習是學習知識的最佳方式。
布魯納認為,學習知識的最佳方式是發現學習。所謂發現學習,是指學生利用教材或教師提供的條件自己獨立思考,自行發現知識,掌握原理和規律。對于發現學習,布魯納的界說是十分寬泛的,他認為:“不論是在校兒童憑自己的力量所作的發現,還是科學家努力于日趨尖端的研究領域所作出的發現,按其實質來說,
都不過是把現象重新組織和轉化,使人能超越現象再進行組合,從而獲得新的領悟而已。”
2、發現學習的特點
布魯納認為發現學習具有如下特點:
(1)發生較早。學齡前兒童獲得初級概念的主要手段就是通過對具體事物歸類而發現概念的一般屬性。發現學習是概念形成的典型方式。
(2)發現學習的內容是尚無定論的實際材料,而不是現成的結論,必須是獨立地分析事物的各種屬性和聯系,發現其中的規律和原理。
(3)學習的過程較為復雜。學生面臨實際材料,并沒有現成的方法可以照套,而是需要學生自己對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加以重新組織、轉換,使之與已有的認知結構發生聯系,將新的發現納入認知結構中或重構已有的認知結構。整個過程要經過復雜的獨立思考、發現、整合內化等諸多環節,有時候可能還須反復實驗,多次轉換。然而,正是因為這種復雜性、探索性,發現學習能夠更好地激發和培養個人主動探精神,學習者成為自主獨立的思考者、學習者與問題解決者,更快地適應社會要求。基于上述特點,布魯納論證了發現學習的四個優點:
(1)提高智慧前能。發現學習能夠影響學生,使之成為一個知識建構主義者,能夠按照一種促使信息迅速地用于解決問題的方式去獲取信息。
(2)培養內在動機。通過發現學習,培養了學生用自我獎賞,即以發現作為獎賞而自行進行學習的動機和自主掌握知識結構的優勝動機即自信心。
(3)學會發現的試探法。學習者只有通過練習解決問題和努力于發現,方能學會發現的試探方法。
(4) 有助于記憶的保持和提取。布魯納認為,學生儲存的信息只有經過合理的組織,才能得到最準確的保持,有明確結構的材料便于檢索,有利于提取。
另外,發現學習的基本程序一般為:創設發現問題的假說——對假說進行驗證——做出符合科學的結論——轉化為能力。
四、對認知—發現學習理論的簡單評價
布魯納對學習理論的研究重點放在學生獲得知識的內部認知過程和教師如何組織課堂以促進學生“發現”知識的問題上,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強調學習的認知過程,重視認知結構的形成,注重學習者的知識結構、內在動機、獨立性與積極性在學習中的作用,對學習理論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他的認知—發現學習是當代認知派學習理論的主要流派之一。
然后,有不少人對該理論也提出異議和批評。同是認知心理學派的代表人物奧蘇貝爾指出發現學習有其自身的限制:
(1)發現學習就其內容而言,不都是有意義的,有時可能是機械的。學生解決問題時,有時不用所涉及的原理、原則,他們只按記住的問題類型和操作符號指示的程序來完成操作任務,這純屬機械發現學習。
(2)一切真知未必都需要自我發現。一個人完全靠自我發現學習一切東西,既無此必要,也是不可能的。
(3)解決問題的能力并非教育的首要目標。學生如不花足夠的時間去掌握一門學科內容的話,他們不論怎樣“善于”解決問題,仍將解決不了涉及運用這些知識內容的重要課題。
(4)發現法并非傳授學科內容的首要方法。發現法的缺點在于過于太費時間,因此,它不應作為學生課堂學習的首要方法。是在學習任務困難,學習者處于認知發展的具體階段,或雖處在認知發展的抽象階段,但缺乏有關學科領域的知識基礎時,可以考慮“安排”和“設計”這種發現式學習方法。
人們對發現理論也提出下列幾方面的意見:
第一,過于強調學生的“發現”,夸大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放棄了教師的系統講授,忽視了知識學習的特殊性,忽視了知識的學習即知識的再生產過程與知識的生產過程的差異。
第二,人們指出,發現法運用范圍有限,從學生主體來看,真正能夠用發現法學習的只有極少數學生;從科學領域來看,發現法只適合自然科學的某些知識的教學,對于文學、藝術等以情感為基礎的學科是不適合用的;
第三,發現法耗時過多,不經濟,不宜于需要在短時間內向學生傳授一定數量的知識和技能的集體教學活動;
第四,發現學習適合小學和中學低年紀學生,因為他們主要以概念形成方式獲得概念。對于中高年級學生而言,他們獲得概念的方式主要是概念的同化,因此他們學習知識的主要方式也不是發現學習,而是接受學習。
最后,布魯納的學習理論非常重視概念和原理的學習,但只對人工概念的形成進行了系統的實驗研究,而對原理方面的研究至今還是一片空白。
五、現實意義及啟示
盡管布魯納的學習理論存在不足,但卻在諸多方面引發了思考。布魯納的理論提示人們:教育過程是一個掌握知識和發展能力并重的過程,要正確認識和處理知識、技能和智力三者之間的關系。通過提倡發現學習的方法來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并認為在發現學習中應使用一定的策略。這樣,布魯納就把知識、技能和智力統一起來,為探索三者的關系作出了杰出的貢獻。因此,發現學習理論將在我國新課程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
主要參考文獻:
1、布魯納著.發現的行為.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2、莫雷、張衛等.學習心理研究.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
3、張大均.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第二版)
4、劉奇志,謝軍.布魯納教育心理學思想及其啟示.教學研究.2004.5
5、丁丹.現代認知派的教學論.外國教育動態.19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