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19 00:14:50)
標簽:
導游詞導游考試山東省旅游分類:
★全國中文導游詞各位朋友,早上好!熱烈歡迎大家來到美麗的泉城濟南參觀游覽。濟南是山東省的省會城市,是全省的政治、文化、科研、教育、交通等中心。它位于山東省中西部,南鄰泰山,北依黃河,總面積8177平方千米,轄6區3縣1市,分別是市中、歷下、天橋、槐蔭、歷城、長清區,濟陽、商河、平陰縣以及章丘市。濟南有常住人口603萬,期其中城區人口243萬。濟南的市樹為垂柳,市花為荷花。
濟南地處中緯度地帶,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全年降水的60%集中在夏季。濟南是一座氣候宜人的城市,歷代文人多有詩詞文章歌頌。最讓大家耳熟能詳的就是當代著名文人老舍的作品《
濟南的冬天》,其實他還寫了《
濟南的春天》和《
濟南的秋天》,都對濟南這座城市的氣候和天氣贊不絕口。
每個城市的得名都有自己的緣由,濟南也不例外。大家想知道濟南這座城市的名字是怎么的來的嗎?中國國代有著名的三山、五岳、四瀆,這四瀆是四條著名的河流,他們是黃河、長江。淮河和濟水河。濟水河的河床就是今天黃河及南段的河床,濟南因位于濟水河的南岸,因此而得名濟南。原先黃河并不流經濟南,只是在清朝咸豐五年(1855),黃河在河南筒瓦箱決口,黃河水奪濟水河河床入海,自此濟水河消失,黃河流經濟南。
濟南是黃河下游的一座古城,自古就有“齊魯雄都”、“海右名城”之稱。早在春秋時期,濟南最早記入史冊的地名稱濼邑;漢至明、清相繼在濟南府設郡、府。從明代濟南為山東治起,便一直是山東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929年正式設市,1948年9月24日解放。
因為濟南泉水眾多,所以濟南也有個別稱,叫“泉城”。據統計,濟南市區就有泉100多處,著名的有72處。這些泉大都分布在濟南老城區。古人就有“齊多甘泉,甲于天下”、“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贊譽。也許大家會問了,濟南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泉呢?這和濟南的地形地勢有關。濟南的地勢南高北低。南部山區是由易透水的碳酸鹽組成,大氣降水下滲,沿著地勢向北潛流,在濟南老城區遇到不透水的輝長巖體堵截,水流積聚到一定程度,就在地質構造比較薄弱的地方噴涌而出,從而形成濟南眾多的泉群。
2004年4月2日,濟南評出新七十二名泉。濟南七十二名泉評審委員會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向社會公布了濟南新七十二名泉及十大泉群評審結果。
新七十二名泉的評審,本著尊重歷史,尊重古人,與時俱進,有利管理,重在保護,以市區為主,兼顧郊區縣(市)的原則,對歷史上金、明、清三代所列七十二名泉的泉水進行全面的考察,能保留的盡量予以保留。對歷史上未列入七十二名泉的泉水,水勢旺盛,具有良好自然人文環境和旅游價值的,經考察評審也列入新七十二名泉。同時一句泉水的分布、數量、地質結構和泉水徑流的特點,劃分了以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五龍潭為中心的四大市區內的泉群,新劃定了百脈泉泉群、洪范池泉群、涌泉泉群,袈裟泉泉群、玉河泉泉群和白泉泉群等六大周邊縣市區泉群,形成了濟南市十大泉群。
趵突泉泉群有泉28處;珍珠泉泉群21處;黑虎泉泉群16處;五龍潭泉群28處;百脈泉泉群20處;洪范池泉群(平陰)22處;涌泉泉群(柳埠、仲宮、西營)126處;袈裟泉泉群(靈巖寺、五峰山)44處;玉河泉泉群(港溝、彩石)68處;白水泉泉群(王舍人鎮)8處。
濟南歷史悠久,文化昌盛,文物古跡眾多。這里是龍山文化和東方文明的發祥地。城子崖龍山古跡,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城邦,城子崖出土的四五千年前的黑陶,工藝精湛,令人嘆為觀止:濟南市南部的歷山,是大舜曾經工作和生活過的地方,大舜孝親和勤勞的美德,至今傳為佳話;穿越濟南的齊長城比秦始皇的萬里長城的歷史還要早300多年;漢代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是中國最古老的單層方形石塔;靈巖寺景區為泰山最幽絕處,有“游泰山不至靈巖不成游也”之說;靈巖寺在唐朝就被譽為中國四大名剎之首,其中千佛殿中的宋代彩塑羅漢被譽為“海內第一名塑”。
濟南自古人杰地靈,歷代名人輩出。原籍濟南的有扁鵲、伏生、終軍、秦瓊、義凈、李格非、李清照、辛棄疾、張養浩、李開先、李攀龍等;客居或在濟南為官的有曹操,李邕、李白、杜甫、蘇軾、曾鞏、元好問、趙孟頫、鐵鉉、何紹基、劉鶚、王盡美、鄧恩銘等。
濟南長期以來形成以龍山文化、大舜文化、名泉文化和名士文化為主要特色的泉城文化。再加上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文化遺存,眾多的名勝古跡,1986年12月濟南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歷史上有很多人對濟南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贊美之詞。唐代大詩人杜甫曾寫道“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元好問在游遍濟南山水后,寫下“羨煞濟南山水好”、 “有心常做濟南人”等頌揚之詞;清代乾隆年間才子劉鳳誥的“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對大明湖的美景進行了高度概括;趙孟頫的“云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寫出了趵突泉作為天下第一泉的氣勢;清代文學家劉鶚的“家家泉水,戶戶垂楊‘道出了濟南特有的景色,在他的《
老殘游記》一書中對濟南景物的給予了非常細致的描述,而且很多篇章都收入中學語文課本,使濟南的美景隨課本早向全國;著名文人老舍的《濟南的冬天》、《
趵突泉的欣賞》等更是把游客帶入一個如詩如畫、如幻如夢的境界……
今天的濟南,發展迅速。工業門類齊全,經濟實力強大。其中,輕騎、鍛壓、啤酒、濟鋼等企業,進入全國企業五百強行列。
濟南又是山東省的科學技術中心和教育文化中心,這里集中了山東科學院、山東社會科學院等一大批省屬科研機構及30多家市屬科研所,科技人員集中。濟南還集中了山東大學、山東師范大學、濟南大學、濟南職業學院等20多所部、省及市屬高校。
濟南市的城市建設突飛猛進,交通條件進一步改善,濟南火車站和濟南東西客站,已投入使用。城區道路交通建設發展迅速。新建、改建、擴建了一批交通主干線和高架橋,如泉城路、經十路、舜耕路,順河高架橋,及燕山、八一、臘山立交橋。城市綠化覆蓋率超過30%,人居環境得到很大的改善。
我們現在行走的路叫經十路,細心的朋友可能發現了,濟南的道路命名非常有特色,是以經緯線來命名的。東西為經,南北為緯。。其實濟南的道路命名基本上分為兩大區域。一是老城區街道。而是經緯路。這樣命名外地來的游客不會迷路。所以大家今天有我這個老濟南帶領參觀更不會迷路。好的,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