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治療
糖尿病治療的主要目的包括:糾正代謝紊亂,消除癥狀,保障(兒童患者)正常生長發育,維護良好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的能力;預防各種急性或慢性并發癥和伴隨癥的發生,延長壽命,降低病殘率和病死率。
糖尿病治療的原則為:持之以恒、綜合管理。糖尿病的治療不僅包括高血糖的控制,尚需同時針對一些合并癥(如高血壓、脂質代謝紊亂等)和各種并發癥等采取綜合治療。糖尿病高血糖的治療一般包括合理運用糖尿病教育、飲食治療、運動療法、藥物治療及自我監測等多種手段,盡可能使糖代謝控制正常或接近正常。血糖控制良好:空腹血糖<6.0mmol/L,餐后2h血糖<8.0mmoL/L,HbA1c<7.0%或6.5%;血糖控制較好:空腹血糖6~8mmol/L,餐后2h血糖8~10mmol/L,HbA1c<9.0%;超過上述值為血糖控制差。
近年來雖對遺傳問題、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和拮抗胰島素的激素等許多病因學上問題進行研究,但至今尚乏病因治療措施,環孢霉素A(cyclosporin A)僅對少數早期Ⅰ型病例有效,胰島移植及胰腺移植僅初見成效,人工胰臟(胰島素泵),雖能較好控制代謝,但對長期防治慢性并發癥尚乏可靠數據。因此,臨床上對于患者的治療目的著重于嚴格控代謝紊,尤其是高血糖癥,糾正肥胖和高血壓等并存癥,促進β細胞功能恢復,保證正常生長發育與妊娠過程,防治并發癥,提高生活質量。
自從93年美國多中心糖尿病控制和并發癥臨床研究(DCCT)結果發表以來,嚴格控制高血糖可以明顯減少各種慢性并發癥50%~70%,已為各國糖尿病醫務人員所接受而不再懷疑。
具體防治措施如下:
(一)宣傳教育 由于約有半數以上的早期患者并無癥狀或癥狀輕微,常不能及時確診和得到防治,因而要大力開展糖尿病宣傳教育,讓已確診的患者了解糖尿病并逐漸熟悉飲食,運動,用藥和尿糖、血糖監測等基本措施的綜合治療原則,配合醫務人員提高控制質量;讓>50歲的對象,尤其是前述高危對象,每年做一次餐后2小時的血糖篩選檢查,使無癥狀的患者盡多盡早得到確診和防治。
教育內容中尚需包括長期堅持飲食治療的重要意義,尿糖和血糖儀檢測方法,必須注意胰島素治療者,還應學會無菌注射法,低血糖反應及初步處理等。
(二)飲食治療 適當節制飲食可減輕β細胞負擔,對于年長、體胖而無癥狀或少癥狀的輕型病例,尤其是血漿胰島素空腹時及餐后不低者,往往為治療本病的主要療法。對于重癥或幼年型(Ⅰ型)、或脆性型病者,除藥物治療外,更宜嚴格控制飲食。飲食中必須含有足夠營養料及適當的糖、蛋白質和脂肪的分配比例。根據患者具體需要和生活習慣等估計如下:
1.按病人年齡、性別、身高從表2得出標準體重。
或應用簡單公式算出標準體:
標準體重(kg)=身高(cm)-105
2.根據標準體重及工作性質,估計每日所需總熱量:休息者每日每公斤體重給予熱量0.1~0.13MJ(25~30kcal)、輕體力勞動者0.13~0.15MJ(30~35kcal)、中度體力勞動者0.15~0.17MJ(35~40kcal)、重度體力勞動者0.17MJ(40kcal)以上。兒童(0~4歲,每日每公斤體重0.2MJ(50kcal)、孕婦、乳母、營養不良者及消耗性疾病者應酌情增加,肥胖者酌減(可減至每日5MJ(1200kcal)以mw ),使病人體重下降到正常標準5%以下,常可使本病得到滿意控制。
3.食物中糖、蛋白質、脂肪分配比例(按熱量計)
⑴蛋白質按成人每日每公斤標準體重0.8~1.2g(平均1.0g)計算,約占總熱量的15%~20%。孕婦、乳母、營養不良及有消耗性疾病者可酌加至1.5g左右,視需要而定。
⑵從總熱量減去蛋白質所供熱量為糖及脂肪的熱量,脂肪量可根據體征、血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