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于: 2012-10-26 14:41:45 黃河下游800公里的地上懸河(又簡稱地上河)堪稱世界之最,懸河河床高度,相對于兩岸河堤之外的平原,現已高出3-5米,有的河段達10多米。 這種情況并非自有河患以來即是如此。非但先秦至隋代時期不是如此,唐宋時期也非如此。在那漫長的歲月中,黃河下游基本上還是改道頻繁的河流,明代的前期,并沒有穩定的河床,只是分成多股的黃流,泛濫于豫中到魯西南的廣泛平原之上,或分或合,直至明代后期的隆慶、萬歷年間,出于保證運河的漕運暢通和每年江南數百萬石糧食安全運抵京師北京的需要,必須穩定黃河河床,使運河在徐州以南得以“引黃濟運”,徐州以北又不受到黃河決口、改道后對運河的沖擊和破壞,又要使徐州以南黃水入運河不致淤淺,阻礙漕運。于是逐漸形成了一種將治黃治運聯系起來的方針。 要達到這樣一種圍繞治運而治黃的目的,采取的措施必須達到兩個要求:即要黃河不危害運河,又要利用黃河之水補充運河。其所采用的方法就是:第一步要在黃河兩岸堅筑堤防,固定黃河河床,第二步要利用黃河之水力沖刷河床的積沙,使之不淤墊河床。反過來兩岸的鞏固堤防又成了來水攻沙的工具.但實際運用中,由于黃河下游的河道寬闊,并不能完全解決攻沙的問題,大水淤灘、小水淤槽,河床還是不斷地在逐年增高,兩岸的河堤也在逐年增高,經過從明朝晚期到清朝晚期300余年的積累,世界著名的地上懸河也就形成了。明代晚期這種“固定河床,束水攻沙”的方針提出并開始實行之時,并不是沒有人提出過反對的意見。但是由于找不出更好的方法來治黃保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寬河固堤"實行了幾百年,其結果是地上懸河越是越高。 究其原因,乃是黃河來沙量大,每年約16億噸泥沙的四分之一(4億噸)堆積在這一段水流平緩的河床之中,河底逐年淤墊所致。人民治黃60余年,未發生決口改道,靠的是不斷加高加厚大堤。“寬河固堤"使得大水漫灘刷槽,小水淤槽,致使下游河床平均每年抬高約10厘米,因此每10多年就要加高一次大堤,一次加高1.5米,已全面加高了四次,分別為1950年、1964年、1974年、1990年,平均已加高5-6米,大堤越高、河床也越高,惡性循環孰之過? 小浪底水庫建成運行后,由于可攔截100億噸的泥沙,初期可使下游河道發生沖刷,然后再逐步回淤,可保下游河床20多年不淤積抬高,當小浪底的死庫容被泥沙淤滿后,下游河道仍會繼續淤積抬高,所以為了確保下游河床不再淤積抬高,只能急于上馬中游古賢等大水庫去攔沙。可以想象幾十年后,如果中游沒有了可上馬的攔沙水庫,即使黃河年來沙量消減到8億噸,“寬河固堤”下的黃河下游河床難道就不再淤積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