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內容討論的胰島素,僅為餐時胰島素,不包括預混胰島素和基礎胰島素)
糖尿病的個體化治療,也包括血糖目標的個體化。在中國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標的專家共識中指出:“<65歲口服降糖藥物不能達標合用或改用胰島素治療;胰島素治療的糖尿病計劃妊娠 ”的病友,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7%。
為什么用胰島素了糖化血紅蛋白就可以適當放開?其實,這就是因為使用胰島素的最大弊病之一----低血糖。
糖尿病的血糖控制目標是多少?(有指南,也有專家共識。)
我十幾年來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在不發生低血糖的前提下,盡量使血糖達到或接近正常,簡稱:基礎不低,餐后不高。
糖尿病治療的血糖達標順序,一貫是:先降基礎,再降餐后;基礎達標而糖化血紅蛋白不達標時,再關注餐后血糖。可見,餐后血糖達標是糖化血紅蛋白接近達標時的控制重點。
水降船低
但是,追求餐后血糖達標,不能以基礎低血糖作為代價。
什么是基礎血糖?可以概括為三餐前 睡前 夜間血糖。是糖尿病人低血糖最容易發生的時間段。
餐后2h血糖,是臨床上糖化血糖蛋白達標非常關鍵的節點。是進餐食物和藥物共同作用的結果。
臨床上,尤其是網絡上有很多年輕人,對血糖達標非常激進,使用胰島素時,力求追求餐后2小時血糖達到7.8mmol/L以下,比指南的<10mmol/L要求還嚴格,并解釋為指南上10mmol/L的要求是餐后最高血糖,于是就出現有人檢測餐1h和餐3h血糖的情況(這里不做討論)。
我們到底如何評估自己的餐時胰島素是否夠量呢?大家可以參考《胰島素泵治療糖尿病》(馬學毅著),第一版的第146頁是這樣描述的:
餐前追加量太少的標志:餐前血糖或加餐前的血糖很理想,但進食后血糖升高,直至下一餐或睡前血糖仍未下降;
餐前追加量太多的標志:餐前血糖或加餐前的血糖很理想,但進食后1--4小時內血糖下降太多或太快。
說明白了,就是有一個比較,比較餐前血糖與餐后1--4小時的血糖,如果到餐后4小時了,血糖還沒有降到餐前的良好數值狀態,就說明相對飲食而言胰島素劑量不足了。如果在餐后1--2h的時候,血糖就回到餐前數值,其在餐后3--4小時的時候,就非常容易低血糖,就是說劑量相對大了。
正常人的空腹與餐后2h切點是5.6mmol/L與7.8mmol/L;糖尿病診斷切點的空腹和餐后2h是7.0mmol/L與11.1mmol/L;2013版指南血糖目標是餐前4.4--7.0mmol/L,餐后是<10mmol/L,由此看來,餐后2h血糖高于餐前血糖2--3mmol/L左右,應該是良好的。
落差來源于心魔
這樣的話,有可能就出現一種情況,餐前良好,餐后2h偏高;或者餐后2h還有些高,而到下一餐前又較低的現象,怎么辦呢?甚至就有人想把這個餐后與餐前的落差再降低一些。怎么辦?
1、分析飲食問題。按照我關于“兩個三角”的說法(陳剛大夫講糖里面有的,哈哈),不可以因為餐后2h偏高而減少主食的量(體重三角),而是應該通過改變食物搭配(如保證一定量的蛋白質和蔬菜)和加工方式(如熟爛程度)、調整進食順序(如先吃菜、后吃蛋白質類、再吃主食類)、放慢進餐速度等方式,改變整餐食物的血糖指數或升糖速度,起到降低餐后而升高下一餐前血糖的作用。當然,也有人會采取分餐的方式進行。
2、調整藥物,比如使用作用更加快速的超短效胰島素類似物,適當延長一下注射胰島素到吃飯的時間(3--5分鐘),或者加用延緩食物吸收的糖苷酶抑制劑。
不管餐后2h血糖如何,在下一餐前或睡前如果時常出現低血糖,都應該考慮:是否減少胰島素的劑量?
臨床上還有一種不常見的情況,就是餐后2h血糖很好,而下一餐前血糖又有升高的現象,如餐后2h 7.6mmol/L,而下一餐前或睡前(餐后4小時)血糖升高到10.3mmol/L,除外低血糖和加餐外,要分析的問題主要是:
1、蛋白質類或高脂肪類食物攝入較多,而碳水化合物類主食不足,食物吸收延遲,血糖峰值后移;2、胃輕癱,導致食物消化吸收緩慢;3、胰島素注射到肌肉層或腰帶部位(運動時腰帶起到按摩作用)或餐后泡澡等,導致胰島素吸收增速,作用前移;4、如果發生在下午,還要考慮到基礎胰島素作用不足與黃昏現象的問題。
最后說一句,血糖總是在波動的,當您的空腹已經良好的控制在5--6mmol/L左右,餐后8--10mmol/L左右,如果沒有低血糖發生,您控制的已經非常不錯了,如果過度的要求降低餐后2h到8mmol/L以下,很可能會適得其反。
關注微信公眾號tnbtb88(糖尿病同伴),進群學控糖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