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代是中國古代貨幣發展史上的繁榮時期。統觀唐代貨幣的發展歷程,“私鑄”問題是唐王朝前期最主要的貨幣問題。高宗、中宗、睿宗、武后、肅宗期間私鑄錢幣之風一浪高過一浪,并造成了嚴重的惡錢泛濫和物價高漲,究其原因包括:貨幣流通量不足、貨幣的需求與供應日益矛盾;私鑄貨幣有利可圖等。針對私鑄盛行的問題,唐王朝制定了一系列對策,包括:收兌惡錢;制定嚴刑峻法禁斷私鑄;實行銅禁;懸掛標準樣錢于市場等。但唐王朝實行的這些政策造成了政府財力不足、物價高漲、人民生活不便的結果,收效甚微。
[關鍵詞]:唐代
唐代是我國古代貨幣發展史上的繁榮時期,貨幣在經濟生活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因而貨幣問題對整個社會也具有越來越大的影響。統觀唐代貨幣的發展歷程,錢幣私鑄問題貫穿著唐王朝發展始終,是唐代最重要的貨幣流通問題之一。本文就唐代的“私鑄”問題進行探討。
唐王朝建立之初,戰亂仍未平息,百廢待興。高祖繼位后“仍用隋之五銖錢” [1]。但隋末以來,私鑄惡錢充斥于市,錢幣極為混亂,甚至“剪鐵葉、裁皮糊紙以為錢,相雜用之” [2]。因此,規范貨幣的鑄行,嚴禁私鑄錢幣,重建適應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貨幣制度,成為唐王朝首先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武德四年,唐王朝“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 [3],“議者以新錢輕重大小最為折衷,遠近甚便之” [4],扭轉了隋末以來貨幣流通極為混亂的局面,全國錢幣鑄行達到空前統一。
但貨幣穩定的時期持續不長,很快便“盜鑄漸起,而所在用錢濫惡” [5]。隨后歷朝私鑄之風更是一浪高過一浪,成為唐王朝最為棘手的問題。
唐高祖武德四年“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徑八分,重二銖四絫, 積十文重一兩,一千文重六斤四兩。仍置錢監于洛、并、幽、益等州。秦王、齊王各賜三爐鑄錢,右仆射裴寂賜一爐。敢有盜鑄者身死,家口配沒。五月五日,又于桂州置監。議者以新錢輕重大小最為折衷,遠近便之。”貨幣混亂局面得到扭轉,但不久便“盜鑄漸起,而所在用錢濫惡。”[6]
唐高宗年間,以改鑄新錢來防私鑄,不但未能解決問題,反而使私鑄進一步惡化。乾封元年,唐王朝“改造新錢,文曰乾封泉寶”,“乾封新鑄之錢,令所司貯納,更不須鑄。仍令天下置監之處,并鑄開元通寶錢。既而私鑄更多,錢復濫惡。”[7]
武則天時期,私鑄錢幣現象進一步加重。于是“令懸樣于市,令百姓依樣用錢。俄又簡擇艱難,交易留滯,又降敕非鐵錫、銅蕩、穿穴者,并許行用。其有熟銅、排斗、沙澀、厚大者,皆不許簡。”但不久之后,“盜鑄蜂起,濫惡盈聚。江淮之南,盜鑄者或就陂湖、巨海、深山之中,波濤險峻,人跡罕到,州縣莫能禁約。以至神龍、先天之際,兩京用錢尤濫。”[8]
唐玄宗開元五年,針對私鑄惡濫現象采取禁斷措施。“宋璟知政事,奏請一切禁斷惡錢。六年正月,又切斷天下惡錢,行二銖四絫錢。不堪行用者,并銷破覆鑄。”[9] 于是“至天寶之初,兩京用錢稍好,米栗豐賤。”但“數載之后,漸又濫惡,府縣不許好者加價迥博,好惡通用。富商奸人,漸收好錢,潛將往江淮之南,每錢貨得私鑄惡者五文,假托官錢,將入京私用。”[10]
統觀唐代歷朝,受“私鑄”影響的時期很長。那么,造成唐代貨幣流通中“私鑄”盛行的原因有哪些,下面進一步分析:
唐王朝私鑄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現在:
1、唐前期私鑄問題十分嚴重與銅的私人占有有很大關系。據《唐六典》記載,“凡天下諸州出銅鐵之所,聽人私采,官收其稅。若白镴,則官為市之。”[11] 就是官府只對私采銅礦征稅,對稅后的銅礦并不強行要求賣給政府,而是允許自由買賣。這項規定使得每年開采的銅礦大部分掌握在私人手中,因此導致唐前期私鑄猖獗,惡錢泛濫。官府雖多次重申禁止私鑄錢幣、禁鑄惡錢,但均未能徹底執行,以致開元二十二年張九齡提出“不禁鑄錢”。
唐王朝一代私鑄之風盛行,“私鑄”問題成為唐王朝最頭疼的問題。私鑄惡錢導致幣制紊亂,嚴重的破壞了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秩序。因此,唐王朝制定一系列政策應對私鑄惡錢,但取得的效果一般。歸納起來,其具體措施有以下幾點:
1、收兌惡錢。這是較為符合經濟原則的措施。在與私鑄現象的斗爭中,政府經常采取收與禁相結合的辦法來減少流通中惡錢的數量。政府出絹布、米、官錢來收惡錢。
2、改鑄錢幣,改行當十、當五十錢。通過提高官錢的價值來遏制惡錢。
高宗時期,“令所在官私為市取,以五惡錢酬一好錢。百姓以惡錢價賤,私自藏之,以侯官禁之弛。高宗又令以好錢一文買惡錢兩文,弊仍不息。”[26] 可見官鑄好錢來換私鑄惡錢的政策未能取得好的效果。于是乾封年間“又改造新錢,文曰乾封泉寶,徑一寸,重二銖六分。仍與舊錢并行,新錢一文當舊錢之十。周年之后,舊錢并廢。”[27]
肅宗時期,又下令改錢。乾元元年“御史中丞第五琦奏請改錢,以一當十,別為新鑄,不廢舊錢,冀實三官之資,又收十倍之利,所謂與人不擾,后古有經。易聽于諸監別鑄一當十錢,文曰乾元重寶。其開元通寶者依舊行用。”[28]乾元二年三月,“琦入為相,又請更鑄重輪乾元錢,一當五十,二十斤成貫。”[29]
高宗、肅宗時期鑄行的乾封泉寶和乾元重寶屬于唐王朝改鑄的大錢。其主要目的應是解決財政支出的不足,但在一定程度上對不足值的私鑄惡錢起了一定的遏制作用。[30]
但是唐王朝鑄行的大錢又引起了物價的高漲。乾元二年鑄乾元重寶,“于是新錢與乾元、開元通寶錢三品并行。尋而穀價滕貴,米斗至七千,餓死者相枕于道。”[31] 在民間“乃抬舊開元錢以一當十,減乾元錢以一當十,緣人厭錢價不定,人間抬加價錢為虛錢。”[32]
3、增加官鑄錢幣。高宗乾元以后,逐漸擴大官鑄,至儀鳳四年竟有人把“鑄錢漸多”當成是“米粟漸貴”的原因,“時米粟漸貴,議者以為鑄錢漸多,所以錢賤而物貴。于是權停少府監鑄錢,尋而復舊。”[33] 開元中,官鑄已具備相當大的規模,“天下鑄錢七十余爐,歲盈百萬” [34] 大約從開元二十五年起,又專門設置了鑄錢使一職,由朝廷重臣兼任。[35] 各地的鑄錢也頗多,運入京師,使“庫藏皆滿” [36]。到了唐玄宗天寶年間,商品經濟日益繁榮,為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官鑄,唐政府接受了韋倫的建議“厚懸市估價,募工曉者為之” [37]。這個方法產生了很大的經濟效益,史載“由是役用減而鼓鑄多。天下爐九十九……..每爐歲鑄錢三千三百緡……..天下歲鑄錢三十二萬七千緡”。 [38] 這是李唐一代最高的歲鑄額了,對緩和當時錢幣的供需矛盾,起了很大的作用。
4、允許惡錢流通。私鑄錢幣現象出現以后,唐王朝的統治者不斷企圖通過制定法令進行嚴厲打擊。但這些法令卻不能解決流通領域中對貨幣的需求,所以往往只能徒有其文。因此,唐王朝除收兌、增鑄外,不得不對私鑄給予一定的寬容政策。
高宗儀鳳年間,“其惡錢令少府司農相知,即令鑄破。其厚重徑合斤兩者,任將行用。”[39] 武則天時期,長安中規定“非鐵錫、銅蕩、穿穴者,并許行用”,“熟銅、排斗、沙澀之錢皆售。”[40] 開元二十二年,甚至提出開放私鑄。玄宗也在張九齡的建議下下詔:“頃雖官鑄,所入無幾,約工計本,勞費又多” [41],要求群臣討論開放私鑄的利弊。雖然這場辯論否定了開放私鑄的想法,但是它默認了對私鑄的寬容政策。因此,天寶年間,“府縣不許好錢加價迥博,令好惡通用” [42]。
5、制定嚴刑峻法以禁惡錢。唐王朝建國之初,對私鑄錢幣者制定了嚴峻的法律,“敢有盜鑄者身死,家口配沒。”[43] 到了高宗年間,政策有所放寬,根據永徽四年頒行的《唐律疏議》卷二六《雜律·私鑄錢》記載:“諸私鑄者流三千里,作具已備未鑄者,徒二年;作具未備者,杖一百。” 但很快便因私鑄泛濫成災,又重頒嚴典,“永淳元年,私鑄者抵死,鄰、保、里、坊、村正皆從坐。”[44] 玄宗開元年間,因江淮錢尤惡濫,派遣監察御史蕭隱之前往禁之。肅宗時,私鑄犯禁者愈眾,鄭叔清為京兆尹,“數月榜死者八百余人” [45]
用嚴刑峻法強制推行禁止私鑄錢的政策,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造成了社會動蕩。玄宗開元年間派蕭隱之到私鑄最嚴重的江淮地區禁錢,“捕責甚峻”,結果造成“市井不通,物價騰起。”[46]蕭隱之罷官,宋璟罷相。
6、懸掛標準錢樣于市場。武則天長安年間,為了禁止私鑄惡錢在市場上流通,“又令懸樣于市,令百姓依樣用錢。”[47] 但依樣用錢,因揀選困難,只得降低標準,除鐵錫、銅蕩、穿穴以外,仍準許行用。
7、實行銅禁。銅禁是指禁止私自買賣銅料和鑄造銅器,主要是為了保證鑄幣材料的來源和防止私鑄。唐代多次下令禁銅。
玄宗開元十一年,“禁賣銅錫及造銅器者” [48],所有開采的銅、錫均只能由政府采購。開元二十二年劉秩在反對實行自由鑄錢的同時又提出了禁銅的主張。[49] 貞觀十年又“詔天下鑄銅器,每器一斤,其直不得過五六十,銅錢者以盜鑄論”。 [50] 元和七年韓愈又建議:“禁人無得以銅為器皿。禁鑄銅為浮屠、佛像、鐘磐者,蓄銅過若干斤者,鑄錢以為他物者,皆罪死不赦”。[51]
銅器是人們生活的必需資料,禁銅會造成人民生活的不便。而且越是禁銅,銅價就會提高,私鑄銅器就會有利可圖。因此,銅禁難以長久的維持下去。
綜上所述,“私鑄”問題貫穿于整個唐代歷史,尤其是唐前期。銅的私人占有、貨幣地位的提高以及貨幣的供需矛盾是“私鑄”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私鑄”的盛行造成了嚴重的物價上漲、幣值降低。針對“私鑄”盛行,唐王朝采取了一系列的對策,包括:收兌惡錢、改鑄錢幣、增加官鑄、制定嚴刑峻法、懸掛樣錢于市場、實行銅禁等措施。但收效甚微。
[1]劉昫等.舊唐書卷四十八·食貨上[M].北京:中華書局,1975.2094.
[2]杜佑.通典卷九·食貨九[M].北京:中華書局,1982.52.
[3]劉昫等.舊唐書卷四十八·食貨上[M].北京:中華書局,1975.2094.
[4]劉昫等.舊唐書卷四十八·食貨上[M].北京:中華書局,1975.2094.
[5]劉昫等.舊唐書卷四十八·食貨上[M].北京:中華書局,1975.2095.
[6]劉昫等.舊唐書卷四十八·食貨上[M].北京:中華書局,1975.2094-2095.
[7]劉昫等.舊唐書卷四十八·食貨上[M].北京:中華書局,1975.2095.
[8]劉昫等.舊唐書卷四十八·食貨上[M].北京:中華書局,1975.2096.
[9]劉昫等.舊唐書卷四十八·食貨上[M].北京:中華書局,1975.2096.
[10]劉昫等.舊唐書卷四十八·食貨上[M].北京:中華書局,1975.2099.
[11]李林甫等.唐六典卷二二·少府軍器監[M].北京:中華書局,1992.577.
[12]歐陽修 宋祁.新唐書卷五十四·食貨四[M].北京:中華書局,1975.1383.
[13]歐陽修 宋祁.新唐書卷五十四·食貨四[M].北京:中華書局,1975.1383.
[14]杜佑.通典卷六·食貨六[M].北京:中華書局,1988.109-110.
[15]杜佑.通典卷九·食貨九[M].北京:中華書局,1988.204.
[16]劉昫等.舊唐書卷四十八·食貨上[M].北京:中華書局,1975.2100.
[17]劉昫等.舊唐書卷四十八·食貨上[M].北京:中華書局,1975.2096.
[19]劉昫等.舊唐書卷四十八·食貨上[M].北京:中華書局,1975.2094.
[20]歐陽修 宋祁.新唐書卷五十四·食貨四[M].北京:中華書局,1975.
[21]劉昫等.舊唐書卷四十八·食貨上[M].北京:中華書局,1975.2095.
[22]劉昫等.舊唐書卷四十八·食貨上[M].北京:中華書局,1975.2095.
[23]劉昫等.舊唐書卷四十八·食貨上[M].北京:中華書局,1975.2095.
[24]劉昫等.舊唐書卷四十八·食貨上[M].北京:中華書局,1975.
[25]王欽若.冊府元龜卷五百零一·錢幣三[M].北京:中華書局,1960.
[26]劉昫等.舊唐書卷四十八·食貨上[M].北京:中華書局,1975.2095.
[27]劉昫等.舊唐書卷四十八·食貨上[M].北京:中華書局,1975.2095.
[28]劉昫等.舊唐書卷四十八·食貨上[M].北京:中華書局,1975.2100.
[29]劉昫等.舊唐書卷四十八·食貨上[M].北京:中華書局,1975.2100.
[30]黃偉.唐代貨幣政策初探[J].四川金融,1995,11.
[31]劉昫等.舊唐書卷四十八·食貨上[M].北京:中華書局,1975.2100.
[32]劉昫等.舊唐書卷四十八·食貨上[M].北京:中華書局,1975.2100.
[33]劉昫等.舊唐書卷四十八·食貨上[M].北京:中華書局,1975.2096.
[34]歐陽修 宋祁.新唐書卷五十四·食貨四[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5]王溥.唐會要卷五十九·鑄錢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36]馬端臨.文獻通考卷八·錢幣一[M].北京:中華書局.2003.
[37]劉昫等.舊唐書·韋倫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8]歐陽修 宋祁.新唐書·食貨志[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9]劉昫等.舊唐書卷四十八·食貨上[M].北京:中華書局,1975.2096.
[40]劉昫等.舊唐書卷四十八·食貨上[M].北京:中華書局,1975.2096.
[41]劉昫等.舊唐書卷四十八·食貨上[M].北京:中華書局,1975.2097.
[42]劉昫等.舊唐書卷四十八·食貨上[M].北京:中華書局,1975.2099.
[43]劉昫等.舊唐書卷四十八·食貨上[M].北京:中華書局,1975.2094.
[44]歐陽修 宋祁.新唐書·食貨志[M].北京:中華書局,1975.
[45]歐陽修 宋祁.新唐書·食貨志[M].北京:中華書局,1975.
[46]劉昫等.舊唐書卷四十八·食貨上[M].北京:中華書局,1975.2097.
[47]劉昫等.舊唐書卷四十八·食貨上[M].北京:中華書局,1975.2096.
[48]歐陽修 宋祁.新唐書·食貨志[M].北京:中華書局,1975.
[49]劉昫等.舊唐書卷四十八·食貨上[M].北京:中華書局,1975.2097.
[50]歐陽修 宋祁.新唐書·食貨志[M].北京:中華書局,1975.
[51]李漢.昌黎先生集卷三七·錢重物輕狀[M].清精刻本.
(一)古代文獻
1、劉
2、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杜
4、李林甫等撰.唐六典[M].北京:中華書局,2005.
5、清高宗敕撰.錢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5.
6、王
7、王欽若.冊府元龜[M].北京:中華書局,1960.
8、馬端臨.文獻通考[M].北京:中華書局.2003.
(二)今人著作
1、陳明光.唐代財政史新編[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1.
2、陳明光.漢唐財政史[M].長沙:岳麓書社,2003.
3、胡如雷.隋唐社會經濟史論稿[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4、鞠清遠.唐代財政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6.
5、李錦繡.唐代財政史稿[M]上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6、李錦繡.唐代財政史稿[M]下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7、彭信威.中國貨幣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
8、鄭
(三)論文
1、劉玉峰.唐代貨幣制度和貨幣研究淺論[J].山東大學學報,2002.2.
2、魏道明.唐代貨幣制度雜考[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4.
3、徐東升.唐代鑄錢散論[J].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7.2.
4、章秉純.再析唐代私鑄盛行和銅錢不足問題[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2.2.
5、黃君默.唐代的貨幣[J].食貨卷4,1936.11.
6、石光韜.關于唐宋鑄幣的幾個問題[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1.4.
7、王健.通寶幣制研究論綱[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1999.3.
8、瞿愷.唐代兩稅法與錢荒[J].思想戰線,1990.2.
9、李錦繡.唐后期的虛錢、實錢問題[J].北京大學學報,19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