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雖然滿腹經綸、知識淵博、博古通今,但在動蕩的周朝社會里,也未能改變其命運的坎坷。隨著各諸候國勢力的逐漸強大,周室的衰落。表面上,周王室雖貴為天子,但國家實際上已由齊、秦、晉、楚、吳等國稱霸、操持。周王室權貴相互勾結,朝內結黨營私爭奪王朝的權利,朝外則私通諸侯,拉幫結派,致使周王室搖搖欲墜。老子痛恨這些明爭暗斗的行為,嫉惡如仇,得罪了掌權的甘簡公,被免去了守藏史之職。甘簡公死后,甘平公繼位。又召回老子,重任周守藏史之職。到周景王駕崩時,子丐之黨與王子朝爭奪王位,王子朝“洗劫”了由老子所管的國家藏書室。帶著大批“洗劫”來的周朝典籍逃往楚國。老子蒙受了失職之責,無奈因咎辭職。《史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
函谷關是周朝一重要關隘,“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道在深谷,東西數百里“馬不并轡,車不方軌”,兩壁陡峭,樹木遮天蔽日,是橫亙在東來西往之間的一咽喉〔現位于河南省靈寶市境內〕。這一日,關上旌旗招展,關下通關之人絡繹不絕。城關之上,有一披甲將官,手捻長須不時地遠眺前方,目視著每一位進入關口的人。心里在想:“難道我算錯了不成?依我算法,今天應該有一位圣人從此經過,怎么到此時仍無跡象?”夕陽西下,殘紅灑落在山岡之上,通關之道漸遠、漸窄、漸沒于山巒的一片腥紅之中。遠處的幾縷飲煙騰騰升起,在西陽下顯得分外躍眼。忽然一團紫氣由東而來,沿著通關之道漸近、漸大、漸顯于將官眼底。“來了,來了。”將官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一撩戰袍,大步流星順著登關之道一路小跑而下,腳下的石階發出“蹬蹬”的聲響。不一會便來到了關口,肅穆以待。
只見一素袍老翁倒騎著一頭青牛悠閑自得的由遠而近。走到近處,將官仔細觀看,只見老者白發如雪,其眉垂鬢,其耳垂肩,其須垂膝,紅顏素袍,簡樸潔凈,好一副仙風道骨圣人樣。將官心里竊竊尋思:莫非此人就是人們常說的博古通今,才思過人的老子。想到這里向前一拜道:“不知道老先生駕道,有失遠迎。”老者先是一愣,微閉的雙目睜開,定眼察看牛下之人。老者見叩拜之人天庭飽満、濃眉大眼、一縷胡須胸前飄,目光銳利,形態威嚴而不冷酷,舉子得體而不媚俗。一看便知非平常之人。老者身體在牛背上略微前傾,將官一個鍵步向前,雙手托住老者將其扶下青牛。老者道:“不知將軍是何人也?”將官道:“函谷關關令尹喜,前些日子我觀天象,見東方紫氣云集,知有圣人來到,我今日已在關上恭候一天了。不想是老子先生駕道。”老子微微一笑道:“西出函關遇知已,難得啊。”關令尹喜道:“愿先生到寒室一敘,學生想聆聽先生的教誨。”老子道:“那里敢當,那里敢當。”
關令尹喜的書屋內,老子與關令尹喜秉燭夜話。一番寒喧之后,關令尹喜道:“天下人都知道您是一位得大道的圣人,但卻很難把握您的精髓,先生能否指點學生一二?”
老子微微一笑道:“我的話淺顯易懂,易實行。但天下卻沒有人能理解它,實行它。話有所指,物有所比,內含玄機。無人去領會其中的奧妙。這就象你只見圣人粗麻布衣,卻不知其內含稀世美玉!天下人都說我所說的道太過寬泛,很難具體把握。其實也不外乎三條吧!第一是柔慈。保持柔慈,就能竭盡全力,量力而行;第二是儉約。保持儉約,就能無欲于天地間而行走自如;第三是不與天下爭先得利。不與天下爭先得利,就能獲得人們的擁戴。”
關令尹喜畢恭畢敬,仔細聆聽。“那我怎么樣才能通過學習來得到道呢?”老子莞爾一笑道:“追求學識與追求道是有本質區別的。追求學識的人 ,學識會日有所增,追求道的人,心存雜念會日有所減少,最終達到無為境地。無為就可以因順自然而無不為。這就象治理天下一樣,應順應其規律,而不可孳事、擾民、強行政令。”
關令尹喜默然首肯,似有所悟道:“在通往道的道路上,應該做到些什么呢?”老子慢理長須道:“去欲。”“何為去欲?”老子道:“五色、五音、五味、畋獵、奇貨。五色、五音,使人耳不聰目不明;五味、畋獵,使人沉湎于享樂之中;尋奇居寶會使人行為不儉。因此,圣人致力于維持基本的生機。對事物行為應該要有所取舍。”
關令尹喜面有喜色道:“怎么樣才能算做是符合道義的行為呢?”老子輕捻長須道:“ 合道之人,行無蹤跡,言無多余,無所憑借便可達到目的。因此,圣人常救于人,常修于物,含而不露。所以,善人,可以作為不善人的師范;不善人,又可以作為善人的憑資。不懂得尊重老師,不懂得善待憑資,即使非常聰明的人,也會感到迷惑。這就是精深奧妙的道理。”
關令尹喜聽之入甚,喜形于色,溢于言表道:“不知先生所言之‘道’可是我們通常所說之‘道’?”老子慢條斯理道:“通常可以說出來的‘道’,并非是永恒的‘道’;可以命名的名,也并非是永恒的名。無名無形,是萬物的初始;有名有形,是萬物得以化生的根本。無拘無束方可洞悉那無以名狀的微妙;名形兼具才可觀察那成名化物的極致。無以名狀與成名化物同源于‘道’,是‘道’的兩種境界的表現。幽深玄妙呀。這是了解一切微妙變化的門徑。 ‘道’看似虛無,但它卻是一切存在的本源依歸。它消磨了鋒角,排解了糾紛,柔和了光芒,渾同于塵俗。它無形無跡而又無處不在。我不知道在它之上還能有什么更本源的存在,只覺得它存在于天帝之前。”
關令尹喜似懂非懂問道:“先生是說‘道’是一切萬物的本源嗎?”老子望著關令尹喜淡淡一笑道:“將軍真是有心之人啊!道生于原初混沌元氣,元氣產生陰陽,陰陽混合成萬物。它們既對立、排拆而又相融和諧。它們既無形存在而又按一定的法則運作,延綿不斷無窮無盡。”關令尹無不感慨道:“先生果真是知識淵博而又博大精深啊!”
兩人越聊越是投機,一個是精神煥發,尾尾道來;一個是樂此不疲,謙遜恭敬。不覺晝夜更替已是三天三夜。關令尹道:“先生這次出關西游可有什么向往嗎?” “國小民少。廢棄各種器具,珍愛生命而不背景離鄉;棄車船、罷戰事、回歸自然純樸,安逸居所、樂尚民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而民生死不相往來。”
關令尹喜道:“敢問先生,你所說的小國寡民在何處呢?”老子雙腿盤坐,手置胸前,雙目攏合。沉默良久,關令尹喜道:“敢問先生,小國寡民在何處?”老子雙目緊閉,呼吸均勻,似乎已進入睡態狀。關令尹喜望著老子,輕輕的退出了房間。
次日,東方發白,又是一個晴空萬里日。關令尹喜推開房門,屋內空蕩蕩,人去屋空。幾案上整齊的擺放著竹簡兩卷。
關令尹喜打開竹簡,認真、仔細的閱讀起來。讀著讀著,心隨簡動,忽而是心曠神怡,如見小橋流水、花笑蝶舞;忽而是心潮澎湃,如見江河波濤、波瀾壯闊;忽而是行走于天地之間,無拘無束。關令尹喜一連數日不理政,不見客,日不思飲,夜不思寢……
忽一日,函谷關上上下下一片嘩然。關令尹喜辭官掛印,悄悄地追尋老子而去……
后記
喜為函谷關關令尹,俗稱關令尹喜。此人為周朝大夫,精通星宿學,做人比較低調,不為當時人所了解。在他任職于函谷關關令尹時,曾與老子有過接觸。《史記》載:〔老子〕“至關。關令尹喜曰: ‘子將隱矣,彊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終。”老子曾遺書與他,世人稱《道德經》也即《老子》。老子走后,喜辭去了關令尹,沿著老子的足跡,尋訪老子,終就無果,這期間曾著有《關尹子》九篇。被道教譽為老子的大弟子,尊稱為無上真人,晚年,他定居于老子故里,死后便葬在了那里。現今,安徽渦陽境內存有尹喜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