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30日,最近天氣忽陰忽晴,氣溫變化大,白天最高氣溫23度,夜里經常降到0度以下,霜凍厲害,感冒的人很多。我老婆白天就說身體關節痛,晚上早早的睡了,到12:00多,我上去睡覺時,我老婆在發熱,面紅耳赤,馬上測體溫,38.3度,先觀察了一下,到12:15分測體溫,38.7度,有上升之勢,感覺病起急驟,急病當要急治,于是仔細檢查了一遍,發現發熱無汗,皮膚干燥,白天就畏風惡寒,現在電熱毯開了還喊冷,身體痛,關節游走性疼痛,嗆咳,無痰,咽干口喝,欲飲水,煩燥,微喘,舌淡苔薄白 ,脈浮緊數,100次/分。這時腦子中一下就浮現出這是傷寒大青龍湯的見證。《傷寒論》有太陽傷寒,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于是下來抓藥
新鮮麻黃48克先放入藥罐中 桂枝16 甘草16 杏仁40個搗碎 大棗12個破皮 石膏50
放水700ml先煮麻黃,隨煮隨去沫,10分鐘后,水減大體200ml,下余藥,帶皮生姜約有30克左右拍碎加入,煎10分鐘倒出藥液一看還有400ml,重新倒回藥罐中再煮,到12:45,藥成,共得藥350ml,于12:56先服70ml,凌晨1:11說出汗,心窩下有巴掌大一塊有汗,一直觀察,其它地方仍然沒有汗出,接著測了幾次體溫,一直保持在38.7度,中途還喝開水一次。到1:30,服第二次藥,這次有了經驗,服了100ml,1:40身體出汗,也是從心窩開始出汗,馬上遍及全身,脈象并未有大的改變,到1:50,頭部也見汗,但沒大汗淋漓,雖是透汗,也是微微出的,正好符合要求,說明藥量也正合適,2:00,測體溫,37.6度,脈象緩和,氣喘平,我放心睡覺了。早上起來發現昨晚我老婆沒睡著,一夜都在微微出汗,關節游走性痛疼,到早上只有肩部和手臂手指痛,又服藥100ml,到10:10,唯手指關節痛,其它癥狀基本消失,到此為止,雖然病還沒有完全好,但基本上已無大礙,下面剩下的只是靜觀其變了,當再議。
大青龍湯在以前還從來沒有真正用過,主要是沒見到這樣適應的病例,一是在太陽,一陽明,太陽和陽明合病,用過一次后發現,大青龍湯原來是麻黃湯和麻杏石甘湯合方,這里重用麻黃,其中有一半算是麻黃湯中用的,另一半算是麻杏石甘湯中用的,其發汗作用只會有一半,原來不理解這道理,所以先前不敢開這么大的量,從這一次小心謹慎的邊觀察邊用來看,古人用藥的精妙之處遠不是現在我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