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架
這里主要說打拳的姿勢
做每個動作,手向左去,身體要順手而去,不能手是手,身是身,互不相干,腿向左去,腳也順之而去,同時先將腳尖抬起,隨著身體整個動作的需要而行動,要求腳不要抬得過高,以免牽動自己的重心。先父秉承先祖父拳技,在傳拳時常講:邁步走蹬泥步,腳抬高,泥水將會濺起。這是一個形象的比喻,即使分腳、蹬腳或踹腳,腳的高度也以不超過腰的高度為宜。切不可盲目追求所謂的高、難、美動作,而失卻太極拳之本色。
至于加大下盤的穩固性,對腳的要求是適當地將兩腳之間距離加寬,使人體的底面積加大,穩固性必然加大。而采用將后腳尖外撇,即成為分力,必然降低合力,同時也違背了姿勢順遂的原則。更需說明的是,有些人一練拳就不會走路了,將前后兩只腳放到一條直線上,走成了一字步,像走鋼絲繩,必然左右搖擺,一旦從側面給以外力,即使不太大的勁兒,就可將其推倒。因為他的底盤已縮至最小,哪能有不倒的道理啊!
對個別大八字腳及內八字腳的練家而言,打拳要“順其自然”,“不要別著勁兒打拳”。天生下來學走路就是那樣,又何必去硬別呢。這里也有個生理問題,也可能是個習慣問題,如能改過來,以小外八字走路打拳那當然更好,改不了,也不要強制改正,就順其自然罷了。在我們同門中也有用這兩種步型的,他們照樣可以練出整勁兒來,照樣可以出功夫,成好手。
推手及散手
“順”是太極拳借用過來運用于推手技擊,包括散手的一個重要原則,也是太極拳運動的根本特點。與人推手,對方用“剛”的方法來擊我,我不與之對抗,而是順著對方來力的方向引進,使對方之力在我身上不起作用,這樣我順了,對方就處于背勢,而順背是同時出現的,違背了這種操作方法,就不是太極拳的技擊方法。有關這方面,在先賢們的著作中有很多論述。限于篇幅,這里僅就《打手歌》有關拳式順遂的內容談一下具體做法。
(打手歌)原文為:“棚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則出,粘連黏隨不丟頂。”
拳法攻守,務須“上下相隨”,上下相隨就在于自始至終地保持立身中正安舒,使重心相對地穩定。重心穩定,則進退自如,且無跌仆之虞,手去步趨,身退步撤,手呼足應,步隨身換,如此方能達到與“隨遇平衡”相仿佛之功效。凡在運動中,兩腳隨攻守之勢而動,使身體重心不超越底盤的范圍,那自然始終都能保持身體平衡而不至于跌仆了。有人以快步走路不慎被絆而跌倒為例,來說明“上下相隨”與否的道理,為什么會跌倒,只能是因為上下不隨所致。如果思想上有警惕性,能及時跨越障礙,或者當腳下被絆的一剎那,上身能夠相應地及時剎車,克服運動慣性,使身體前傾不超越底盤的范圍,將不會跌跤。所以說,跌跤的原因就在于上下不相隨,在推手、散手的攻防運動中,如能做到上下相隨,即能使自己的重心始終保持在底盤范圍似內,就不會被擊倒。
“牽動四兩撥千斤”,說的是“順人之勢,借人之力”,如何在實際中運用呢?其實,在推手和散手運動中,人體始終處于運動的狀態之中,由于人只有兩只腳,底盤相對還是比較狹窄的,人體重心偏于底盤一側是經常發生的。再加上自身攻守失誤和對方的虛引詐誘,人體難免有處于動搖之時,正因如此,“四兩撥千斤”的機會就多了。在攻防實戰中,對方用大力推來,由于其身法前傾,上下不相隨,你只須用小力“牽動”一下,就可使他向前跌仆而去,有時甚至只須斜閃放空,也可將力大又不大懂拳技的人傾跌而倒。
關于“引進落空合即出,粘連黏隨不丟頂”
太極拳的技擊招法千變萬化,但總歸“引進落空”一法。如何“引進落空”,當雙方粘連在一起時,在引出對方真力時,我順勢牽引其向前不丟不頂,讓對方在一定距離內真力耗盡,在我身上找不到著力點。拳諺謂之“妙手空空”,一旦我得機得勢,便將其發出。對于高手來講,觸發即是瞬間之事。
關于“粘連黏隨”
就是要實現“粘”的效果,“粘”就是我順人背,雙方在接觸中運用棚捋擠按四法,在變換中,我黏住對方,與對方緊挨相連,不讓對方走脫,我必須緊緊跟隨,尋找時機,使自己處于順勢,對方處于背勢,我則必勝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