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眩降壓湯
藥物組成:黨參30克,白術15克,當歸12克,川芎9克,荷葉10克,澤瀉45克,陳皮9克,生龍牡
各15克。
組方用藥
(一)方藥分析
定眩降壓湯由黨參、白術、當歸、川芎、荷葉、澤瀉、陳皮、生龍牡組
成。具有益氣養(yǎng)血、升清降濁、化瘀祛痰的作用。
黨參、當歸為君藥。黨參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健脾補肺,益氣生津,不
燥不膩。《本草正義》云:“ 黨參力能補脾養(yǎng)胃,潤肺生津,健運中氣……鼓舞
清陽,振動中氣,而無剛燥之弊。” 當歸味甘、辛、苦,性溫,入肝、心、脾經,
甘補辛散,苦泄溫通,既可補血,又可活血,且兼行氣止痛,為血病之要品, 又囚其辛香善走,又有‘‘血中氣藥” 之稱。《本革正義》說:“ 當歸,其味甘而
重,敞專能補I血,其氣輕而浮,故又能行血,補中有動,行中有補,誠血ep2_
氣藥,亦血中之圣藥也。” 兩藥相伍,一為補氣之要藥,一為補血之佳品,氣為
血帥,血為氣母,相須為用益氣生血。
白術、川芎、荷葉、澤瀉為臣藥。白術味苦、甘,性溫。入脾胃經。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為補脾之要藥。李中梓云:“ 白術,補脾胃之藥,更無出其右者。土旺則能健運,……土旺則清氣善升,而精微上奉,濁氣善降,而糟粕下輸。” 川芎辛溫,辛溫香竄,走而不守,能上行頭巔,下達血海,外徹皮毛,旁通四肢,為血中之氣藥。具活血行氣止痛之功。《本草匯言》:“ 上行頭目,下調經水,中開郁結,血中氣藥,嘗為當歸所使,非第活血有功,而活氣亦神驗也。”“ 味辛性陽,氣善走竄而無陰凝粘滯之態(tài),須用川芎,開提其氣以升之,氣升則郁自降也。” 荷葉味苦、澀性平,歸心、肝、脾經,能清熱解暑,升發(fā)清陽,助運化,散瘀止血。《本草藥性大全》載:“ 健脾益胃。” 《藥性切用》:“ 升胃中清氣。” 荷葉助脾胃運化,升脾胃清氣,使水谷精微歸于正化,輸布全身。澤瀉味甘、淡,性寒,具有利水滲濕,泄?jié)岫粋幍淖饔谩!侗静萁浭琛罚骸?澤瀉,咸能入腎,甘能入脾,寒能去熱,蓋淡滲利竅之藥也。主風寒濕痹、乳難、消水、養(yǎng)五臟,皆以利水燥濕則脾得所養(yǎng),脾得所養(yǎng)則五臟皆得所養(yǎng)。益氣力、肥健者,皆水利則濕去,濕去則脾強之功效也。” 張山雷《本草正義》:“ 其兼能滑痰化飲者,痰飲亦積水停濕為病,惟其滑利,故可消痰。” 白術、川芎相伍益氣養(yǎng)血活血,增加君藥之效力;白術、荷葉相配,一是使脾健而升清陽,一為芳化醒脾,而升發(fā)清陽,與澤瀉相合共湊升清降濁之功。又澤瀉、白術相伍乃澤瀉湯之意,白術健脾以升清陽,澤瀉利水濕以降濁陰,二藥相合,攻中寓補,補中寓攻,升清陽,降濁陰,利水健脾,治眩頗效。四藥相用共達益氣養(yǎng)血活血,升清降濁之妙。
生龍牡為佐。生龍骨養(yǎng)陰中能潛上越之浮陽,牡蠣益陰中能攝下陷之沉陽。 二藥相須合用,起養(yǎng)陰潛陽,鎮(zhèn)靜安神之功《醫(yī)學衷中參西錄》:“ 龍骨、牡蠣
能寧心固腎,安神。”
陳皮為使。味苦性溫,理氣降逆,調中開胃,燥濕化痰。《奪草匯吉》:“ 橘
皮,理氣散寒,寬中行滯,健運腸胃,暢利臟腑,為脾胃之圣藥也。” 又:“ 東
垣日,夫人以脾胃為主,而治病以調氣為先,如欲調氣健脾者,橘皮之功居其
首焉。” 少入此藥,即可防諸藥滋膩礙胃,助脾健運,又防清濁相干而致痰濁滋
生。
縱觀全方,以益氣養(yǎng)血為主,升清陽、降濁陰,化瘀祛痰為輔,補中寓通,補有助于通,通有益于補,補通結合,升降并用,共奏益氣養(yǎng)血、升清降濁、化瘀祛痰之功,洵為補通并用,以補為主之良劑。
老年高血壓病的病因病機討論
老年高血壓病是在多種因素作用下,機體陰陽平衡失調產生的,以動脈血壓升高為特征,或伴有心、腦、腎多臟器功能性器質性異常的全身性疾病。就其臨床癥狀及病因病機等方面而言,屬“ 眩暈” 、“ 頭痛” 等病范疇。
老年高血壓病多是在氣血虧虛的基礎上發(fā)生發(fā)展的,升降失常、清濁相干、痰
瘀阻脈,虛中挾實是其病機特點。
(一) 氣血虧虛是老年高血壓病的重要發(fā)病基礎
人體生長壯老已是機體生命活動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臟腑功能全賴氣血的溫煦和滋養(yǎng),氣血陰陽虛衰是人體衰老內在原因。陰陽在人體主要表現為氣血,氣血是陰陽的物質基礎。如《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云:“ 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 《血證論· 陰陽水火氣血論》:“ 人之一身,不外陰陽,而陰陽二字,即是水火,水火二字,即是氣血” 。朱丹溪:“ 氣陽血陰,人身之神,陰平陽秘,我體常春” 。氣血的充盛與否直接影響陰陽盛衰,機體衰老過程即是氣血日益衰退的過程。
氣血相互依存,相互資生,相互影響,氣是血液生成和運行的動力,血是氣的物質基礎和載體。機體中絕不存在無氣之血,亦不存在無血之氣。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和動力源泉,生命的本質在于氣血,離開氣血就無所謂生命。《素問· 調經論》:“ 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 。《景岳全書· 血證· 論證》:“ 人有陰陽,即為血氣。陽主氣,故氣全則神旺;陰主血,故血盛則形強。人生所賴,唯斯而已。” 《壽世保元》亦云:“ 所以得全性命者,氣與血也。血 氣者,乃人身之根本乎” 。氣血盛衰決定著人體的衰老進程、疾病的發(fā)生和壽命。如《素問· 至真要大論》所云:“ 氣血正平,長有天命” 。《丹溪心法。六
郁》說:“ 氣血沖和,百病不生” 。臨床發(fā)現,老年高皿壓病患者除頭暈、頭痛、耳鳴癥狀之外,往往伴有心悸、失眠、倦怠乏力、氣短懶言、肢體麻木、舌淡、脈細弱等氣血兩虛之癥,而臨床癥狀多因勞累而加重。究其根源,無不是氣血虧虛而致臟腑、肢體、頭目耳竅失于溫煦、濡養(yǎng)所致。氣虛清陽不升,血虛腦府失養(yǎng),故頭目昏暈、空眩而痛;氣血不足,耳竅失養(yǎng),發(fā)為耳鳴耳聾。正如劉完素所說:“ 老人血氣衰,多病頭目昏眩,耳鳴或聾” 。心主陽氣、主血,心臟賴此陽氣的鼓動,心血的奉養(yǎng)方能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氣血虧虛,心失所養(yǎng)則心悸,心神失攝則失眠、健忘。肢體賴氣血滋養(yǎng),氣血不足,肢體失養(yǎng)則麻木,如《續(xù)名醫(yī)類案· 麻木》所言“ 麻者氣虛,木者血虛” 。諸如神疲乏力、動則氣短、舌淡、脈細弱等為氣血虧虛之征。
由此可見,無論從理論或臨床上來看,氣血虧虛確為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點,是老年高血壓病的重要發(fā)病基礎。
( 二) 升降失常,清濁相干為老年高血壓病的重要樞機
脾主升清,胃主降濁,共居中州,是人體氣機升降運動之樞紐,脾胃升降功能正常,全身氣機升降出入運動才能正常進行,人體氣血才能調暢,臟腑功能才能正常。《素問· 六微旨大論》:“ 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 若脾失健運則可影響升降功能。升降功能失常,一方面,脾失健運,氣血生化無源,腦府失養(yǎng)發(fā)為眩暈:另一方面,脾不升清,胃不降濁,清濁相干,痰濁中阻,清竅被蒙,清竅失聰亦可導致眩暈。脾為“ 氣血化生之源” ,脾氣健運則氣血充盛,臟腑功能正常。如李中梓:“ 一有此身,必資谷氣,谷入于 胃,灑陳于六腑而氣至,和調于五臟而血生,而人資之以為生者也,故日后天之本在脾。脾胃升降功能失常則氣血 化生不足,易致疾病發(fā)生。《醫(yī)方考》:‘’脾胃者,土也,土為萬物之母,諾臟腑百骸受氣于脾胃而后能強,若脾胃一虧,則眾體皆無以受氣,日見贏弱矣。” 《脾胃論· 脾胃盛衰論》:“ 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升降失常、清濁相干是老年高血壓病的重要樞機,也正是在此基礎上,受情志、勞倦、飲食、感邪等因素的影響,導致氣血陰陽失調而發(fā)病的。
(三)痰瘀阻脈是老年高血壓病的重要病理變化,并貫穿始終
氣血調暢是生命健康長壽的標志,痰瘀不僅是人體衰老的促進因素,而且是老年高血壓病的重要病理變化。《素問· 生氣通天論》:“ 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長有天命” 。《景岳全書》:“ (血液)灌溉一身,無所不及,故凡為口竅之靈,為四肢之用,為筋骨之和柔,為肌肉之豐盛,以至滋臟腑,安神魂,潤顏色,充營衛(wèi),津液得以通行,二陰得以調暢,凡形質所生,無非血之用也,是以人有此形,惟賴此血” 。《醫(yī)學真?zhèn)鳌罚骸?人之一身皆氣血之所循行,氣非血不和,血非氣不運,故日氣主煦之,血主濡之,氣與血無處不有” 阻” 。血行脈中,周流不息,有賴于氣的帥領推動,而氣又必須依附血運才能散布周身,“ 守氣者即是血,而運血者即是氣” 。脾胃功能失調,清濁相干,痰濁中阻,滯于脈道,釀生瘀血,痰瘀互結;
氣血虧虛,脈絡空疏,血行遲滯,更易與痰相合,痰瘀阻滯脈道,則清竅失聰,
并影響其他臟腑功能,引起老年高血壓病多種并發(fā)癥。張景岳:“ 凡人之氣血猶
源泉也,盛則流暢,少則壅滯,故氣血不虛則不滯,虛則無有不滯者。
總之,老年高血壓病的血液流變學降低,血液粘度增高,血液處于濃、粘、
凝、聚狀態(tài),微循環(huán)血流緩慢,呈線流、泥流,管袢狹窄,甚至閉塞,袢項瘀
血。上述改變與病情的嚴重程度呈平行關系,且較中青年高血壓及健康老年人嚴重。高血壓時血流動力學的異常及對動脈內皮的損害等促進動脈硬化的發(fā)生發(fā)展,而動脈硬化又促進高血壓的形成和維持,二者互為因果,相互促進。老年高血壓病患者動脈壁增厚、管腔的狹窄,動脈硬化突出。
臨床發(fā)現,老年高血壓病患者除有氣血虧虛的表現外,往往同時伴見頭痛有定處,心胸悶痛或刺痛,唇暗、舌暗或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脈弦、澀、結等血瘀征象。表明痰瘀阻脈確在老年高血壓病客觀存在。
降壓保腎合劑
方藥分析
補腎益氣養(yǎng)血、活血熄風治則治法,組成了降壓保腎合劑:杜仲、山藥、桑螵蛸、黃芪、當歸、鉤藤。
方中以杜仲為君藥。杜仲味甘、微辛,性溫,歸肝、腎經,功效補肝腎,強筋
骨,安胎。《神農本草經》指出:。主腰脊痛,補中益精氣,堅筋骨,強志,除陰下癢濕,小便余瀝。” 《別錄》言其:“ 主腳中酸痛,不欲踐地。”‘ 《藥性論》曰:“ 治腎冷臀腰痛,腰病人虛而身強直,風也。腰不利加而用之。” 《日華子本草》日;“ 治腎勞,腰脊攣。入藥炙用。” 《玉楸藥解》:“ 益肝腎,養(yǎng)筋骨,去關節(jié)濕淫。治腠膝酸痛,腿足拘攣。” 故以杜仲為君藥,可以補益肝腎,使精血互充互養(yǎng),且腎氣得補,壯腰脊,強筋骨。
山藥、桑螵蛸、黃芪、當歸共為臣藥。
山藥味甘,性平,歸肺、脾、腎經。功可益氣養(yǎng)陰,補脾肺腎,固精止帶。《神
農本草經》:“ 主傷中,補虛贏,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 《本草別錄》:“ 主頭風眼眩,下氣,止腰痛,補虛勞贏瘦,充五藏,除煩熱,強陰。” 《本草綱日》:“ 益腎氣,健脾胃。” 《 本草再新》:“ 開胃氣,益腎水,治虛勞損傷,止吐血遺精。”
桑螵蛸味甘、咸,性平,歸肝、腎、膀胱經。功可補腎助陽,固精縮尿。《本草
別錄》.“ 療男子虛損,五藏氣徽,夢寐失精,遺尿。” 《藥性論》:“ 主男子腎衰漏精,精自出,患虛冷者能止之……虛而小便利,加而用之。” 《本經逢原》:“ 肝腎命門藥也,功專收澀,故男子虛損,腎衰陽痿、夢中失精、遺尿白濁,方多用之。”
桑螵蛸與山藥為伍,螵蛸助腎陽,山藥益腎陰,兩藥相配可陰陽雙補以奏補益腎 精氣之功效。二藥性平不峻,所以補虛無填充壅塞之慮。兩藥均具有收澀固攝之功效,合用可固精縮尿之力更強。其中山藥有補脾胃之功效,補養(yǎng)后天之本,可使氣血生化有源而助當歸、黃芪之益氣養(yǎng)血。
黃芪、當歸為對藥,為補氣養(yǎng)血之常用,可使血氣互生互用。且兩藥性均補而不壅,兩藥同用可在補養(yǎng)氣血的同時共奏調氣行血之功效。
黃芪味甘,性微溫,歸脾、肺經。有補氣固表,止汗,托毒,生肌,利尿退腫
之功效。主治氣血虛弱,神倦食少,久瀉脫肛,表虛自汗不止,血虛受風,肌膚麻木,癰疽瘡毒不潰或潰久不斂及皮膚水腫等證。炙用補氣,生用固表,托瘡。黃芪的應用歷史悠久,始載于東漢《神農本草經》,被列為上品,言其“ 主癰疽久敗瘡,律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瘺,補虛,小兒百病。”《 張元素.珍珠囊》中記述黃芪的功用有五,即:( 1) 益元氣而補虛。( 2) 健脾胃補五臟而活脈。( 3) 瀉陰火去盜汗兼治虛汗。( 4) 去肌熱排膿消腫而止疼痛。( 5) 托陰瘡活血,為瘡瘍之圣藥。
當歸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肺經。功可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別錄》云:“ 大補不足,決取立效之藥。氣血昏亂,服之而定氣血。各有所歸之名,故名當歸。” 《珍珠囊》指出其:“ 頭破血,身行血,尾止血。若全用,一破一止,亦和血也。” 《本草綱目》言其:“ 治頭痛,心腹諸痛,和血補血。” 故當歸在為臣藥的同時還兼佐藥之功,其可話血逐瘀,行血止痛。
鉤藤:為佐使藥,其性涼,味甘,入肝,心經。功效清肝平熱,熄風定驚。《本草綱目》言其“ 大人頭旋目眩,平肝風,除心熱……” 又云其“ 驚癇眩運,皆肝風相火之病,鉤藤通心包于肝木,風靜火熄則諸癥自除。” 《本草正義》言其“ 輕清而涼,能瀉火,能定風??輕能透發(fā),清能解熱……” 由此可見鉤藤清熱解毒、平肝熄風的功效,其作為佐使藥在方中針對肝風內動證的癥狀起治標的作用。
縱觀全方,組方合理,配伍得當,功專力宏,共奏補腎益氣養(yǎng)血,活血熄風之功
效。本方在歷代補腎益氣養(yǎng)血以及活血熄風的名方的基礎上,選取杜仲專補腎陽,山藥偏補腎陰,二藥合用,共奏和陰陽、補腎氣的功效.黃芪當歸補氣養(yǎng)血活血逐瘀,山藥桑螵蛸固精縮尿,鉤藤平肝熄風。全方補中有瀉,滋補而不留瘀,寓補于瀉,補瀉相得,相輔相成。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