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論腎臟的生理功能
腎為先天之本
腎的主要功能為藏精,主生長、發育、生殖和水液代謝。腎中精氣,是機體生命活動之本。腎精化腎氣,腎氣分陰陽,腎陰和腎陽能資助、促進、協調全身臟腑之陰陽。所以腎被稱為“五臟陰陽之本”。
腎中真陽——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動力
“腎中真陽”就是先天真火,亦即生命之火,它是人身生化之源,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動力。
根據“陽生陰長”的規律,命門真火盛衰,對機體發病、療愈及生殖、發育、老衰等過程,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與密切的關系。
命門學說
“命門者,謂精水之所舍,元氣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難經·三十六難》
命門者,先天之火也,心得命門而神有主,始可應物;肝得命門而謀略;膽得命門而決斷;胃得命門而能受納;脾得命門而能傳輸;肺得命門而治節;大腸得命門而傳導;小腸得命門而布化;腎得命門而作強;三焦得命門而決瀆;膀胱得命門而收藏;無不借命門之火以溫養之。“清·陳士鐸《石室秘錄》。
腎中真陽——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動力
命門為真陽,是人體一切機能活動的動力,五臟六腑的功能得以正常運轉,都有賴于命門真陽的溫養煦綰;命門火衰,真陽不振,不僅將出現一系列陽虛證象,而且還會影響整體病變。因此。“腎中真陽”是人體生化之源,機體生命活動的根本動力,對生命和健康的維護時非常重要的。
陰陽互根
所謂“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陽互根”乃是生命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在重視“腎中真陽”的同時,也不能忽視“腎中真陰”的另一方面,這是辯證的統一,也才符合于辨證論治整體觀念的原則精神。
二、立培補陰陽大法
腎為先天之本,是調節各個臟器功能的中心,平衡維系機體矛盾統一的主宰;而腎中真陽,更是生命活動的生化之源,腎陽振,腎氣足,則精神充沛,百病不生;腎陽衰,腎氣虛,那就精神渙散,百病叢生。
慢性腎病及他臟久病,體氣虧虛,傳變及腎,也必然耗損腎之陰陽,所謂“窮必及腎”、“久必及腎”。因此,許多慢性病在治療上,都與腎陰陽的虧損有關;而培補腎之陰陽,往往起到比較顯著的作用。
培補腎陽大法
在許多慢性久病處理上,如果“從腎論治”,特別是腎陽不振,使用“培補腎楊”這一法則,往往可以收到滿意的效果。
在臨床上遇到不少勞倦內傷之癥,從辨證上來說有陰虛的一面,如專事滋補腎陰,則恢復甚慢;倘以培補腎陽為主,佐以滋陰,則陽生陰長,奏效殊速。
所以“培補腎陽”法在某些病的治療上,有其比較顯著的作用。
“腎陽不振”的腎臟表現
腎主水,腎陽虛則水氣泛濫為腫脹,水邪上泛,水氣凌心則心悸怔仲,水氣凌肺則喘咳;腎司二便,腎陽虛則小便頻數、清長、遺溺、失禁、大便溏泄;腎陽虛,腎氣失于固攝而為滑精、早泄,甚則精清、陽痿;或為帶下綿注,或為經行量多,淋漓不凈,或為滑胎不孕;腎主骨,腰乃腎之府,腎陽衰,精氣不充,故腰背酸冷而痛,兩腿痿軟無力;腎者做強之官,技巧出焉,腎陽虛,則思考力、活動力即顯著減退,稍勞即疲不能興;同時性欲減退,性情淡漠;命火衰微,則真陽不能溫煦周身,因之祛寒肢冷。
“腎陽不振”的他臟表現
火能生土,脾土賴火以溫燠而運化轉輸,命門火衰,則食少腹脹,甚則大便溏泄,完古不化;腎主納氣,腎陽虛不能納氣歸元,而發為喘逆氣促;腎主骨,骨生髓,腦為髓海,腎陽虛,腦海虧損,則頭眩欲仆,耳鳴耳聾;命門火衰,臟寒之極,則發展為寒證,進一步則轉為厥逆。
三、“腎陽不振”的辨治
陰陽互根
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生而源泉不竭。
陽主陰從
離照當空,陰霾自化;天運當以日光明。
創培補腎陽湯
仙靈脾10g 仙茅10g 淮山藥10g 甘杞子10g 紫河車6g 甘草5g
仙靈脾:君藥。
《本經》:“主陰痿絕傷,莖中痛,利小便,益氣力,強志”。補腎壯陽,驅風除濕之功甚著。近世證實它有改善腎功能,促進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分泌和促性腺腎功能的作用,增加精液的生成和分泌,能強壯性機能。
仙茅:君藥。
《海藥本草》:“主風,補暖腰腳,清安五臟,強壯筋骨,消食。溫腎陽、壯筋骨之效甚好,善治陽痿精冷,小便失禁,崩漏,心腹冷痛,腰腿冷痹,并能開胃消食。
紫河車:臣藥。
甘咸溫,入心、脾、腎三經,其成分較復雜,胎盤蛋白制品中,含有多種抗體及腦垂體激素,在臨床上常作為被動免疫,還含有干擾素,有抑制多種病毒對人細胞的作用。并含有多種有應用價值的酶。
《本草經疏》稱其“乃補陰陽兩虛之藥,有反本還原之功”。
行雖溫而不燥,對虛損羸瘦,勞熱骨蒸,咯血,盜汗,遺精,陽痿,婦女血氣不足等癥,均有顯效。
淮山藥:佐藥。
《綱目》稱“益精氣、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潤皮毛。”
山藥補肺、健脾、固腎、益精之功,是很全面的,為理虛要藥,慢性雜病,歷代醫家多用之。
甘杞子:佐藥。
《本草經疏》載:“枸杞子潤而滋補,兼能退熱,而專于補腎、潤肺、生津、益氣,為肝腎真陰不足,勞乏內熱補益之要藥。”
所以肺、脾、腎陰虛者均適用之。并有抑制脂肪在肝細胞內沉積,促進肝細胞新生的作用。
二者同用,有育陰以涵陽之妙。故毋虛慮二仙溫壯助陽之力俊。
培補腎陽湯功效
綜觀全方,以溫腎壯陽,培補命門為主,助以滋養真陰之品,使陽強陰充,合和綰照,則諸虛百損,自可揆復。
隨證加減
腎陰不足較重者,加生熟地黃各15g、女貞子10g、川百合12g;肝腎陰虛者,加生白芍、生熟地各12g,女貞子、潼沙苑各10g;浮腫者,加熟附片、炒白術、茯苓各10g;腰劇痛者,加炙蜂房、炙地鱉蟲、炙烏梢蛇各10g;遺精或小便頻數者,加山萸肉、菟絲子各10g;陽痿早泄者,加巴戟天、露蜂房、淡蓯蓉各10g;虛陽上擾,血壓升高者,加生牡蠣30g、紫貝齒15g、元武板30g。
二 經方治腎 運籌帷幄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此方仲景原為治濕熱內蘊兼感外邪的發黃而設,為表里雙解之劑。朱老常用以治急性腎炎證屬“風水相搏”濕熱兼表者。
方中用麻黃、杏仁疏風宣肺,疏風重在解表發汗,宣肺亦可通陽利水;麻黃善能開宣肺氣,肺合皮毛,主一身之氣,為水之上源,能通調水道。麻黃有發汗、平喘、利尿之功。《本草正義》說:“麻黃輕清上浮,專疏肺郁,宣泄氣機。雖曰解表,實為開肺;……”。連翹、桑白皮清熱肅肺行水;生姜以散水氣,并配合清熱滲濕利尿。合用汗、清、利三法,表里分消,每取速效。
根據《類聚方廣義》以本方用治疥癬內陷一身瘙癢,發熱咳喘腫滿的記載,以此方移治腎炎合并皮膚濕疹,通過宣達透泄濕毒,亦獲效機。
朱老亦用此方合甘麥大棗湯加生地、紫草、女貞子、旱蓮草等涼血止血之品,治療紫癜性腎炎。
越婢加術湯
急性腎炎往往癥見汗出惡風,一身盡腫,小便不利,多屬風水而有郁熱者。朱老指出本方發越陽氣,清熱利水,是治療“風水”證的主要方劑之一。
對急性腎炎辨證為肺熱內郁,通條失職,水濕內滯者,朱老認為投之頗宜。
防己黃芪湯
朱老每以本方治急性腎炎屬肺脾氣虛,衛表不固之風水癥;亦可加減治療腎炎后期蛋白尿。并認為黃芪用量不應小于30g,堅持服之有效。
方中防己通行十二經,走而不守,為治風之主藥;黃芪行肌表之水,白術與黃芪合用健脾化濕,合姜棗以調和營衛。
若腎陽素虛者,附子、杜仲亦可加入。腎炎后期蛋白尿虛證為主常加石韋、芡實、金櫻子等。
五苓散
朱老用于脾虛不健,水濕泛濫之腎炎浮腫,或兼外感發熱,汗出惡風,小便不利者。桂枝應用本方有2個特點:遵照仲景制方,最好用散劑(澤瀉120g,茯苓、白術、豬苓各90g,共為細末,每服4.5~9g)。
桂枝靈活應用:有外感發熱者用桂枝,若無表證則用肉桂。
章楠氏亦云:“若無表證,宜用肉桂,則其化氣行水之功勝也。”
豬苓湯
朱老以本方治腎盂腎炎、膀胱炎以及尿路結石的尿痛、尿急、尿血等濕熱侵及下焦,陰虧水熱互結者。對改善尿路刺激癥狀及血尿有顯著療效。
應用本方治“淋病”為中外醫家所重視,如《方極》云:“豬苓湯治小便不利、若淋漓”。《方函口訣》亦云“此方為下焦蓄熱,利尿之專劑……故治淋病或尿血。
豬苓湯、五苓散異同
豬苓湯、五苓散同屬利尿之劑,但同中有異,朱老對此辨析甚明。他說:“豬苓湯以疏利泄濁所長,而不留其瘀滯,亦可滋潤其真陰而不慮其枯燥,雖與五苓散同為利尿之劑,一則用術、桂暖腎以行水,一則用滑石、阿膠以滋陰行水。
真武湯
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出現水腫、尿毒癥,腎陽衰微,無以蒸騰氣化是關鍵,朱老每用此方來溫陽化氣行水。朱老指出,腎為胃關,職司開闔,從陽則開,水腫、尿毒癥而屬腎陽式微者,法當溫扶腎陽,以從其開,而使病機得轉。
腎氣丸
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見陽虛證或急性腎小球腎炎恢復期,多用腎氣丸。
朱老指出,腎氣丸六味滋陰,具有狀水之主,以制陽光的作用;桂附溫陽,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的作用。
此方組成是寒熱并用,水火兼補,不溫不燥,一開一合,使水去而陰不傷,扶陽而水不升。朱老強調本方是在有補陰藥的基礎上加桂附以溫陽,所謂補水中之火,是根據陰陽互根的道理配伍的。
三、腎科諸病 各有建樹
辨病與辨證相結合
雙重診斷 一重治療
慢性腎炎 慢性腎衰竭 尿路感染 泌尿系結石
慢性腎炎病因:
病因:正氣內存,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內因:臟腑功能虧虛。
外因:濕瘀濁毒。
慢性腎炎病機:
正虛:肺、脾、腎功能失調;氣、血、陰、陽虧虛。
邪實:外邪、瘀血、濕濁。
肺脾腎功能失調:上不能治節水源;中不能運化水濕;下不能通利水道。
慢性腎炎病因病機認識:
發病之本:氣虛濕瘀是慢性腎炎的基本病機。
進展之基:氣虛、濕濁、絡瘀。
加重之因:濕瘀互結是本病進展和加重的重要病理因素。
慢性腎炎的治療原則:
正虛為本:
正虛:腎虛為先,氣虛為主,氣陰兩虛,注重陰虛。
邪實:外邪侵襲,水飲濕濁,濕熱瘀血,諸毒積聚。
治則:標本兼顧,補瀉并施,益氣化瘀,通腑泄濁。
慢性腎炎的治療大法:
益氣化瘀泄濁法是慢性腎炎的治療大法。
益氣:即維護腎氣,扶正固本。
泄濁:即泄濕熱,通腑氣,利濁毒。
化瘀:即流暢氣機,彰顯腎氣。
扶正固本:溫補脾腎法。
補腎氣為先,勿忘護腎陰,溫腎陽是關鍵。
關鍵性的藥物——附子、仙靈脾、黃芪。
附子、仙靈脾不僅可以溫腎,而且還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
黃芪益氣培本,促進血液循環,兼能利水,均有助于腎功能之恢復。
附子運用經驗:
“附子溫五臟之陽,善用益之,濫用誤之”。
附子溫腎陽,即用于腎陽虛憊,不能化氣行水,尿少所致之水腫(如人參湯、真武湯)。
又用于虛勞,夜尿頻多,腰痛神疲之證(如金貴腎氣丸)。
泌尿系結石方中稍佐附子3~5g,有增強排石之功。
先從小劑量(3~6g)開始,可以逐步加大劑量,一般30g為度。取效后不必再加大劑量,亦可同樣采取遞減方式,慢慢減下來。(一定劑量范圍內“量”、“效”成正比)
常用制附子,如需生用者,必須先煎一小時,煎時加生姜三五片,或再加入蜂蜜一匙同煎更好,以口嘗不麻為度。
經驗方:益氣化瘀補腎湯
生黃芪30g,地龍10g,全當歸10g,川芎10g,紅花10g,丹參30g,川續斷10g,懷牛膝10g,仙靈脾15g,石韋20g,益母草120g。
加減:慢性腎炎急性發作,各型慢性腎炎合并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繼發感染,出現嚴重蛋白尿者,去黃芪、紅花,加金銀花、連翹、漏蘆、菝葜各15g,地鱉蟲10g,魚腥草、白花蛇舌草各30g,蟬衣5g。以腎功能低下為主者,加炮山甲8g。
臨床辨證:陽虛者加附子、肉桂、鹿角霜、巴戟天;腎陰虛者加生地黃、龜板、枸杞子、女貞子、旱蓮草;脾虛者加黨參、白術、山藥、薏苡仁;氣虛甚者重用黃芪,加太子參30g;腎關不固加金櫻子、芡實、益智仁;浮腫明顯,并伴高血壓者,加水蛭2g(研末,膠囊裝,分吞)以化瘀利水;血尿者加琥珀3g(研,分吞),茅根30g;血壓高者去川芎,加桑寄生30g、廣地龍15g。
慢性腎炎水腫治療經驗
“水腫的消除,溫陽、益氣、化瘀、泄濁、滲濕、養陰均可利水。”常用生黃芪、制附子、石韋等,特別是大劑量的益母草,有明顯的活血利水作用,屢用得效。如尿少短澀者,另用蟋蟀20g、沉香5g,共研細末,裝膠囊,每服6粒,每日2~3次,有較好的利尿之功。
慢性腎炎蛋白尿治療經驗
腎之閉藏失職,經氣外泄,導致大量蛋白尿。除辨證論治外,可重用石韋,一般可用30~60g,因石韋有消除腎小球腎性病變和抑制過亢之衛氣之功。近代研究,也認為有抑制免疫反應之效。仙鶴草、益母草對消除蛋白尿也有效。或用生槐米、土茯苓各45g,菝葜30g亦佳。
慢性腎衰竭病因病機
慢性腎衰竭,腎虛為本,濕熱、水毒、濁瘀為標。
降低血尿素氮和肌酐為治療本病的關鍵。
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法有抑菌抗感染,改善微循環,解除腎小動脈痙攣,增加腎血流量,抑制或減輕變態反應性損害等作用。因此在溫腎、補腎的同時,必須配合化濕熱、利水毒、泄濁瘀之品。
慢性腎衰竭:中藥灌腸療法
在腎衰竭的尿毒癥階段,由于尿素氮和肌酐持續升高,濁陰上干,出現頻繁嘔吐,癥情危篤,服藥困難,采取中藥保留灌腸,是一種有效的措施,也可以說是“中藥的腸道透析法”。
部分藥液可在結腸內吸收,部分則直接發揮作用,它對嘔吐、厭食、乏力、高血壓及防止感染與出血,有明顯作用,并可降低血尿素氮和肌酐,使此等毒性物質從腸道排出,還可降低血鉀,減輕腎周圍水腫,改善腎血流量,有利于腎功能之恢復,促使癥情好轉。
灌腸方由泄濁、解毒、化瘀之品組成:
生大黃10~20g,蛇舌草、六月雪各30g,丹參30g。
有陰凝癥象者加熟附子15g、蒼術20g;血壓較高或有出血傾向者,加生槐米45g、廣地龍15g;濕熱明顯者加生黃柏20g;陰虛者加生地黃、川石斛各20g。
全方煎成200ml,每日1~2次,保留灌腸。
同時推注“醒腦靜”注射液,每次2~4支,加10%葡萄糖注射液40ml,緩慢推注,每6小時1次。一般次日神識即清,嘔吐亦止,即改為每日2次,繼用3日。
并予溫腎解毒、化瘀利水之品,如熟附子10~20g,生白術20g,姜半夏10g,紫丹參、六月雪、扦扦活各30g,黨參15g,綠豆、蛇舌草、半枝蓮各30g,黃連2g,另用益母草120g煎湯代水煎藥,每日1劑。
加減法:
肌酐和尿素氮不下降者,加白金丸6g(包煎);皮膚瘙癢者加白鮮皮、地膚子各30g;血壓較高有出血傾向者加生槐米45g,廣地龍15g。癥情稍見穩定后,即重用生芪90g、仙靈脾30g,以溫腎助陽,益氣利水。若尿量少者,另用蟋蟀10g、人工牛黃1g、琥珀4g,共研細末,膠囊裝,每服4粒,每日2次,有解毒、化瘀、利水之功。
慢性腎炎治療好轉的情況下,必繼續治療、膏方以鞏固療效,偏陰虛者可選六味地黃丸,偏陽虛者則用金匱腎氣丸。
慢性腎臟病鞏固療效體會
冬蟲夏草不僅可以鞏固療效,而且有改善腎功能及提高細胞免疫功能的作用,對尿素氮和肌酐均有降低作用,同時對其以外的中分子代謝產物可起到某種調節作用,是治療慢性腎臟病和鞏固療效之佳品。每日用1g,研末裝膠囊服用。
亦可使用人工蟲草制劑:白令膠囊、金水寶,至靈菌絲膠囊等,
尿路感染
淋證病因病機:“腎虛而膀胱熱故也”。
以清熱、利濕、通淋為治療大法。
朱老論治淋證,結合濕熱的輕重、病情的緩急、病程的長短,辨證論治。
淋證急發,清淋涼血
痛或尿血等癥狀,治療在清熱利濕的同時,須用涼血之品。
自擬清淋合劑(生地榆、生槐角、大青葉、半枝蓮、蛇舌草、白槿花、飛滑石、甘草)
生地榆、生槐角為治淋要品,生地榆涼血清熱力專,直入下焦涼血泄熱;生槐角入肝經血分,清泄血分之濕熱。淋乃前陰之疾,足厥陰肝經循陰器,繞腹里,肝經濕熱循經下行,導致小便淋漓澀痛,生槐角瀉肝涼血利濕,每建奇功。
二者配伍治淋,能迅速緩解尿頻、急、痛等尿道刺激癥狀,并有明顯的解毒、抑菌、消炎作用。
臨證遷延,通利兼顧氣陰
臨證遷延日久,均屬慢性期,此期除了濕熱留戀,氣機郁滯,膀胱氣化不利外,往往存在氣陰的暗耗。
患者出現頭暈神疲,胃納不佳,小便頻而不爽,排尿不暢,或伴低熱反復。
治宜甘淡通淋,佐以益氣養陰。
選用:土茯苓、白槿花、鴨跖草、蛇舌草、葎草、虎杖、石韋、飛滑石、車前草等淡滲通利之品。
配伍:生黃芪、太子參、淮山藥、女貞子、生地黃、川石斛等益氣養陰之品。
臨證后期,益腎泄濁化瘀
淋證遷延日久,致腎氣虛弱,正虛邪戀,出現腰酸乏力,小便淋漓不盡,時發時止,過勞即發;形體消瘦,五心煩熱或神氣怯弱,手足不溫。
只當益腎固攝,泄濁化瘀。
常用仙靈脾、淡蓯蓉、炙蜂房、菟絲子、潼沙苑、配伍生熟地、淮山藥、女貞子、山萸肉,益腎固本,陰陽并調。佐以粉萆薢、生薏苡仁、茯苓、丹參、敗醬草、赤芍泄濁化瘀。
陰虛內熱者,加知母、黃柏,陽虛者加鹿角霜、附子、肉桂。
泌尿系結石
屬石淋、血淋
病機:“腎虛而膀胱熱故也”。
辨虛實,分為:濕熱型、腎虛型。
“既要抓住石淋為下焦濕熱蘊結,氣滯血瘀,又要注重濕熱久留,每致耗傷腎陰或腎陽。故新病應清利濕熱,通淋化石,久病則需側重補腎或攻補兼施,抓住腎虛,氣化無力,水液代謝失常,雜質日漸沉積形成結石之病機。”
濕熱型
腎絞痛突然發作,伴肉眼血尿或發熱,小腹痛,尿頻、急、澀痛或尿中斷等急性泌尿系刺激征,舌紅,苔黃或厚膩,邊有瘀斑,脈弦數或滑數。
治以清利濕熱,通淋化石。
通淋化石湯(金錢草、雞內金、海金沙、石見穿、石韋、冬葵子、芒硝、六一散、桂枝、云苓)
通淋化石湯
雞內金、金錢草,一以化石,一以排石,金錢草清熱利尿、消腫排石、破積止血,大劑量使用,對泌尿系結石的排除尤有殊效。
海金沙甘、淡、寒,淡能利竅,甘能補脾,寒能清熱,故泌尿系結石有殊效,石見穿苦、辛、平,健脾胃,消積滯,能助雞內金攻堅化石,亦助金錢草通淋排石。石韋、冬葵子,通淋而排石,又伍以芒硝、六一散利六腑之澀結,亦有通淋利水排石之著效,配伍桂枝、茯苓通陽化氣行水,清利之中輔以溫陽,提高利水排石的療效,顧護腎氣,使命火旺盛,氣化蒸騰有利,水液代謝復常。
腎虛型
病程日久致腎陰虛、陽虛。
腎陰虛:頭暈、顴紅、盜汗、口干、舌紅少苔、脈細數。
腎陽虛:畏寒、腰膝酸軟、便溏溲長、自汗、舌淡胖質潤、脈沉遲。
治以扶正固本。
腎陰虛: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
腎陽虛:濟生腎氣丸。
合并腎積水者:五苓散合金匱腎氣丸。
四、臨床用藥 別具匠心
附子 白槿花 桑螵蛸 地榆 臺烏藥 葎草 益母草 生大黃 劉寄奴 蟋蟀
附子:
“附子溫五臟之陽,善用益之,濫用誤之”。
附子溫腎陽,即用于腎陽虛憊,不能化氣行水,尿少所致之水腫(如人參湯、真武湯)。
又用于虛勞,夜尿頻多,腰痛神疲之證(如金匱腎氣丸)。
泌尿系結石方中稍佐附子3~5g,有增強排石之功。
先從小劑量(3~6g)開始,可以逐步加大劑量,一般30g為度。取效后不必再加大劑量,亦可同樣采取遞減的方式,慢慢減下來。(一定劑量內“量”、“效:成正比)
常用制附子,如需用生藥,必須先煎半小時,煎時加生姜三五片,或再加入蜂蜜一匙同煎更好,以口嘗不麻為度。
桑螵蛸
補腎助陽、固精縮尿。是補腎助陽、固精止遺、縮尿束帶的常用藥。
《本經》謂其主治“傷中,疝瘕,陰痿,益精生子。女子血閉腰痛”。
《別錄》作了補充:“療男子虛損,五臟氣微,夢寐失精,遺溺。”適用于腎陽不足而致之遺尿、瘦頻、虛性帶下及遺精、早泄、陽痿等癥。
《本經》“通五淋,利小便水道”。則系指腎氣不充而致者,腎陽得振,氣化則能出矣;故既能縮尿,又能通淋利水。
遺尿:朱老常取本品配合縮尿丸(烏藥、益智仁、山藥),有較佳療效。成人因腎陽虧虛,下元失固而致之遺尿失禁者,亦可配合仙靈脾、覆盆子、金櫻子、蜂房、益智仁等同用。
陽痿:腎陽虧虛而致之陽痿,可取本品配合溫陽益腎、振痿固攝之品如熟地黃、仙靈脾、巴戟天、淡蓯蓉、蜂房等。
遺精、虛勞盜汗:二者均需由陽虛引起者始能用之;如系腎陰不足者,又當滋腎養陰,不可予此溫腎助陽之劑也。《外臺秘要》用桑螵蛸、白龍骨等分,研極細末,每服6g,1日2次,身為合拍。
腎虛腰痛:本品有溫腎助陽之功,故腎虛腰痛,配合補腎壯腰之品如熟地黃、補骨脂、淡蓯蓉、蜂房、鹿角霜、紫河車等,療效較佳。
臺烏藥
解痙排石,溫腎縮尿。
朱老用此治療腎及膀胱結石所致之腎絞痛,取烏藥30g,金錢草90g煎服,有解痙排石之功,屢收顯效。烏藥常用量為10g左右,但治腎絞痛需用至30g始佳,輕則無效。此乃朱老之獨到經驗。
烏藥伍益智仁、山藥為“縮泉丸”(《夫人良方》),乃治腎經虛寒、小便滑數之名方,對老人尿頻、小兒遺尿而偏陽虛者,有溫腎祛寒、固澀小便之功。
益母草
益母草味辛微苦,性微寒,長于活血祛瘀,為婦女經事不調、產后瘀阻腹痛諸疾之要藥。
朱老常用于降壓、利水消腫及治療急慢性腎炎。
主要適用于肝陽偏亢之高血壓病。朱老曾制“益母降壓湯”,藥用益母草60g、杜仲12g、桑寄生20g、甘草5g。頭痛甚者加夏枯草、生白芍各12g,鉤藤20g、生牡蠣30g,陰傷較著者加女貞子12g、川石斛、大生地各15g。
如用益母草利水消腫必須大劑量。曾驗證:若每日用30~45g時,利尿作用尚不明顯,用至60~120g(兒童酌減),始見佳效。
劉寄奴
劉寄奴由于有良好的活血化瘀利水作用,因此可用于治療瘀阻溺癃癥,尤適用于前列腺肥大癥引起之溺癃或尿閉。
前列腺肥大引起之溺癃,常用于老年患者,其時陰陽俱損,腎氣虧虛,氣化不行,瘀阻逗留,呈現本虛標實之癥。若見小便不利,即予大劑淡滲利尿,不僅治不中鵠,抑且傷陰傷陽,誠為智者所不取。
朱老治此癥,抓住腎氣不足,氣虛瘀阻這一主要病機,采用黃芪與劉寄奴配伍,以益氣化瘀;配合熟地、山藥、山萸肉補腎益精;琥珀化瘀通淋,沉香行下焦氣滯,王不留迅開膀胱氣閉,組成基本方劑,靈活化裁;如瘀阻甚者,加肉桂、丹皮和營化瘀;陽虛加仙靈脾、鹿角霜溫補腎陽;下焦濕熱加敗醬草、赤芍泄化瘀濁,收效較著。
白槿花
白槿花又稱木槿花,《本草綱目》云“利小便、除濕熱”。朱老治療急性泌尿系感染,常以此品配合生地榆、生槐角、生地黃、白花蛇舌草等,每收捷效。
若腎盂腎炎,則以滋腎陰、泄濕熱為主要手段,采用知柏地黃配合白槿花、生地榆、生槐角、血余炭等,因癥活用。
至于此證久延,陰傷及陽,而濕熱未清者,需把握主次,明辨標本,其制方一面用仙靈脾、仙茅、生熟地、山藥等陪補腎陰腎陽,一面用白槿花、白花蛇舌草、茜草根、烏賊骨等泄化下焦瘀濁,其效可操左券。
基于白槿花能泄化下焦瘀濁這一特定作用,朱老恒用其治療腎炎,辨證確切,應用得當,即可見效。
治療腎炎白槿花常與龍葵并用,朱老指出:“二物性皆滑利,滑可去著,能祛腎間濕熱,排泄瘀濁毒素,邪去則正自安也。”二物祛邪又不傷陰,非淡滲之屬所可同日而語。
地榆
朱老治淋常用生地榆,并視為常規要品,他將這味善治下焦血分濕熱之藥,擴用于治療下焦氣分淋證,實為一大創獲。生地榆所以能治淋者,蓋緣其能解毒抗菌消炎,一也;善入下焦除疾,二也;性澀可緩尿頻,三也。本品通中寓澀,祛邪而無傷腎耗陰之弊,誠非其他淡滲清理之品所可比擬。凡遇急性泌感或慢性泌感急性發作,皆相適宜。熱淋者,可配合八正散;血淋者,可配合小薊飲子;勞淋者,可配合知柏地黃湯等,隨癥活用。
以本品為主自擬“清淋合劑”(生地榆、生槐角、半枝蓮、蛇舌草、大青葉各30g,白槿花、飛滑石各15g,生甘草6g。上為1日量,煎成合劑100ml,1次50ml,日服2次),療效頗佳。
葎草
味甘苦,性寒,清熱解毒,利水通淋。
不僅是熱淋之效藥,而且可以用于腎炎的治療。急性腎炎相類于“風水”,在疏風宣肺劑中加用葎草,能促使浮腫盡快消退,有助于腎功能之恢復。
朱老治療慢性腎炎選用葎草,必具備腎陰虧虛、濕熱逗留之見癥。斯時尿蛋白長期不消失,既有腎虛不足之“本”。又見濕熱逗留之“標”。治本固為要務,而祛邪亦不可忽,蓋濕熱留戀,必然傷陰,病之淹纏,良有以也。
生大黃
生大黃是一味攻下結毒、通利濕熱之品,故《本草正義》謂其“迅速善走,直達下焦,深入血分,無堅不破,蕩滌積垢,有犁庭掃穴之功”。因之世人咸目之為俊歷之劑,而不輕用之。朱老盛贊楊栗山評價大黃之功:“人但知建良將之大勛,而不知有良相之碩德。”“苦能瀉火,苦能補虛。”可謂大黃之知音。大黃善于推陳致新,降陰中之濁陰,邪去正安,定亂致治。
大黃對多種原因所致之急慢性腎功能衰竭、尿毒癥,均有良效,大黃即可內服,又可灌腸,屢用得效。
腎功能不全、尿毒癥患者,肌酐、尿素氮久久不降,病情嚴重,又無條件血透者,朱老每于辨證方中加用生大黃15~30g內服,灌腸方調整為生大黃、生牡蠣、六月雪各30g,制附片10g,丹參20g。煎取汁200ml,點滴灌腸每日1次。
蟋蟀
蟋蟀性微溫,味辛咸。朱老指出:本品不僅有較強的利尿消腫作用,對膀胱麻痹之尿閉及慢性腎炎之尿少均有效,而且具有溫腎壯陽之功,對陽痿、遺尿恒奏殊功。因其能對抗堿性藥和水分輸入引起的液體潴留,所以對尿毒癥亦有助益。
用量一般湯劑每日用1~2對,研細末吞服,每次1.6g,1日2次,其效較勝。
尿毒癥如尿少者,常另用蟋蟀、琥珀各2g,沉香1.2g,研細末,分作2包,每服1包,日2次,有利尿、消脹之功。
慢性腎炎水腫:慢性腎小球腎炎小便短澀不利,面肢浮腫,合并腹水者,用蟋蟀、螻蛄(去頭、足、翼)各30只,共研細末,分作30包,每日1包,分3次服;并以黃芪30g煎湯送服。陽虛患者,加熟附片、仙靈脾各12g同服。寓功于補,相輔相成,收效滿意。
陽痿:凡腎陽不振引起之陽事痿而不舉者,用蟋蟀一對,熟地黃、仙靈脾各12g,鎖陽、淡蓯蓉各9g,紫河車、甘草各5g,水煎服;或作丸劑,每服6g,1日2次,亦佳。
五、要對種種,相得益彰
附子、仙靈脾、黃芪 黃芪、地龍 黃芪、益母草 大黃、大黃炭 水蛭 生大黃 烏藥、金錢草 雞內金、金錢草 生地榆、生槐角 白槿花、白花蛇舌草
附子 仙靈脾 黃芪
朱老師指出脾腎陽虛是慢性腎炎主要證型,因此溫補脾腎是強腎葆真的重要治則。臨證除舌質紅絳、濕熱熾盛外,均可以此為主藥隨癥加減。附子、仙靈脾為對,不僅可以溫腎,而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又用附子、黃芪為對,以促助固表益氣、培本,解毒利尿,改善微循環,且有助于腎功能之恢復。
黃芪 地龍
多年來,朱老致力于“慢腎”治療的研究,確認益氣化瘀為行之有效的法則。在藥物篩選上,受王清任補陽還五湯啟示,篩選出黃芪與地龍相配物的方法。
黃芪每日用30~60g,地龍每日10~15g
補氣以黃芪為主要,尤其能充養大氣,調整肺、脾、腎三臟之功能,促進全身血液循環,提高機體免疫力,同時兼有利尿作用。化瘀以地龍為要品,能走竄通絡,利水降壓。
兩藥相伍,具有益氣開瘀、利水消腫、降低血壓等多種作用。在辨證論治的前提下,以兩藥為主組成方劑,藥后往往可使浮腫消退、血壓趨常、蛋白陰轉的效果。
黃芪 益母草
【用量】黃芪30g,益母草60g。
【功效】益氣活血停水。
【主治】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證屬氣虛血瘀水停者。
【按語】黃芪補氣,益母草利水,兩藥配伍,可治氣虛血瘀水停之證,若消水腫,益母草用量至90~120g。
大黃 大黃炭
【用量】生大黃3~6g,大黃炭15~30g。。
【功效】瀉下排毒。
【主治】慢性腎功能衰竭。
【按語】大黃瀉下濁邪,可降低血尿素氮和肌酐,對多種原因所致的急慢性腎功能衰竭尿毒癥均有良效。如服后便次在3次以上者,可酌減生大黃用量,以大便每日2次為宜。加用六月雪、扦扦活、生牡蠣各30g、石韋20g,可提高療效。
水蛭 生大黃
【用量】水蛭100g,生大黃50g。
【功效】活血散瘀、滌痰泄濁。
【主治】腎病綜合征。
【用法】共研細末,裝0號膠囊,每服5~8粒,每日2次。
【按語】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加用兩藥,可顯著提高療效,改善患者血液流變學和脂質代謝異常,消退水腫,對改善腎功能頗有幫助。
烏藥 金錢草
【用量】烏藥30g,金錢草90g。
【功效】解痙排石。
【主治】腎及膀胱結石絞痛。
【按語】《本草從新》云:“烏藥上入脾肺,下通膀胱與腎”,朱老以之與金錢草配伍,可解痙排石,治療腎及膀胱結石絞痛,屢收顯效。
雞內金 金錢草
一以化石,一以排石。金錢草清熱利尿、消腫排石、破積止血,朱老大劑量使用,對泌尿系結石的排除尤有殊效。
自擬“通淋化石湯”(雞內金、金錢草、海金沙、石見穿、石韋、冬葵子、芒硝、六一散、桂枝、茯苓)
生地榆 生槐角
生地榆、生槐角為治淋藥對,生地榆涼血清熱力專,直入下焦涼血泄熱;生槐角入肝經血分,清泄血分之濕熱。淋乃前陰之疾,足厥陰肝經循陰器,繞腹里,肝經濕熱循經下行,導致小便淋漓澀痛,生槐角瀉肝涼血利濕,每建奇功。
二者配伍治淋,能迅速緩解尿頻、急、痛等尿道刺激癥狀,并有明顯的解毒、抑菌、消炎作用。
白槿花 白花蛇舌草
白槿花輕清解毒利濕涼血,且甘補淡滲,氣血兩清。白花蛇舌草甘寒微苦,清熱利濕解毒通淋為治淋要藥
上述四藥為主,自擬清淋合劑(生地榆、生槐角、大青葉、蛇舌草、白槿花、飛滑石、甘草)
六、蟲類藥治療腎臟病的經驗
蟲類藥具有攻堅破積、活血化瘀、熄風定驚、疏風泄熱、搜風解毒、行氣和血、壯陽益腎、消癰散腫、收斂生肌,補益培本等作用。作用獨特,療效顯著,廣泛用于內外婦兒等疾病。
急慢性腎炎 腎病綜合征 腎陽虛餒,夜尿頻多 前列腺增生 陽痿
急慢性腎炎
多以浮腫、蛋白尿、納呆、腰酸、神疲及肌酐、尿素氮升高為主癥,單方蜈蚣蛋療效較好。蜈蚣一條,去頭足,焙干為末,納入雞蛋內攪均,外用濕紙及黃泥土糊住,方火上煨熟,剝去外殼取雞蛋吃,每日吃一枚,7天為一療程。一般2~3個療程好轉,少數4~6個療程始穩定。此法對消退水腫,控制蛋白尿,有較好療效,腎功亦可改善。但要注意如服后有膚癢不適者,乃過敏反應,應予停服。
慢性腎炎時腫時消,腎功能損害,蛋白尿持續不消,日久不愈者,用“海馬健腎丸”(海馬、砂仁、茯苓、山萸肉、黨參各30g,熟地黃90g,淮山藥60g,薄荷葉15g,共研細末,蜜丸如綠豆大,每服7g,日二次)有較佳療效,能補益脾腎、溫陽利水、固澀精微,一般服2周后,蛋白尿逐步控制,1~2月后,精神振奮,體重增加,腎功正常,繼后陰虛以六味地黃丸,陽虛用金匱腎氣丸鞏固之。
腎病綜合征
在常規治療前提下,加用活血散瘀、滌痰泄濁的“蛭錦膠囊”(水蛭100g,生大黃50g,共研細末,裝0號膠囊,每服5~8粒,一日二次),能顯著提高療效,改善患者的血液流變學紊亂及脂質代謝異常,消退水腫,阻止病情進一步發展,改善腎功能,頗為幫助。
腎陽虛餒,夜尿頻多
腎陽虛衰,而致脬氣不固,夜尿頻繁,常見于老人、虛人,用熟地黃15g,桑螵蛸、金櫻子各10g煎汁送服海馬1.5g(研末,分二次吞服),一般多在3~5劑見效。海馬溫腎助陽,滋補強壯;地黃、桑螵蛸、金櫻子補腎收斂,縮尿固下,顧收效較佳。
前列腺增生
多為濕熱夾瘀,阻于下焦,致膀胱氣化不利,小溲不爽,余瀝不盡,甚則癃閉(尿潴留),伴有結石者,常合并血尿。治當化濕熱、消瘀結,取蛭蟀散(水蛭4g,蟋蟀1對,共研細末,分2次吞),用當歸尾、赤芍、桃仁、紅花各10g,劉寄奴、王不留行各15g,敗醬草30g,生地黃、雞內金各15g,甘草6g,煎湯送服,每日1劑,連服7~14劑,多收佳效。
陽痿
肝腎虛而致之陽痿,偏陽虛者當溫腎助陽,以振其痿,偏陰虛者,又宜補養肝腎,以復其損。下列數方,可選用之。
①蜘蜂丸(花蜘蛛30只,炙蜂房、紫河車、仙靈脾、淡蓯蓉各60g,熟地黃90g,黃狗腎2具,共研細末,蜜丸如綠豆大,每服6g,日二次),宜于體虛較甚者。目前花蜘蛛難覓,可以蛤蚧1只代之。
②溫腎起痿湯(仙靈脾、熟地黃各15g,炙蟋蟀1對,鎖陽,淡蓯蓉各10g,紫河車6g,甘草4g),水煎,每日1劑,連服1~2月。
③陽痿湯(蜈蚣3g,全當歸、生白芍各15g,甘草6g)水煎,每日1劑,或作散劑(蜈蚣30g,當歸、白芍各60g,甘草40g,共研細末,每服3g,一日二次)亦可,有溫養肝腎,開瘀通絡而治陽痿之功。
④補腎丸(蛤蚧一對,熟地黃、菟絲子、金櫻子、巴戟天、淡蓯蓉各45g,紫河車30g,共研極細末,水泛為丸如綠豆大,每服6g,日二次)對腎陽不振,下元不固之陽痿、早泄有效。
⑤對腎陽虛衰較甚者,面色晄白,形瘦,怯冷倍于常人,舌質淡,脈沉細之陽虛患者,可用蛤茸散(蛤蚧、鹿茸各等分,研極細末,每晚服2g)以溫腎壯陽,如有口干、舌紅即應停服,勿使過之。
預防及調護
預防為主:見肝之病,知當傳脾,當先實脾。
治未病:未病先防,防止疾病發生。
即病防變:防止疾病進展。
早期治療:減少疾病的危險因素。
以平為期:
帶病延年:生命與疾病共存狀態。
陰平陽秘:疾病狀態下的陰陽平衡。
病情穩定:延緩進展,長期穩定。
保腎:
靜中寓動;預防感染;生活調攝。
加強對病人宣教
長期治療:A認真、淡定、堅持。B帶病延年。C佛家心態。
結語:
腎為“先天之本”,“腎中真陽”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動力,“培補腎陽”在治療腎臟病及慢性久病有重要之作用。
注重辨病和辨證相結合,發掘專病專方專藥,多途徑、多劑型給藥,提高臨床療效。
蟲類藥在治療腎臟病及疑難雜病中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