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肺癌中醫病名探討
肺癌是西醫學的病名,是指發生于各級支氣管上皮細胞及細支氣管肺泡上皮細胞的腫瘤。臨床以咳嗽、氣喘、咯血痰或咯血、胸痛、發熱等為主要表現,隨病情進展還會有淋巴結和臟器轉移及由轉移造成的臨床表現。肺癌起病隱匿,早期常因無明顯癥狀而容易漏診,并有易轉移、易復發、預后差等特點。
根據發生部位不同,肺癌可大體分為中央型肺癌、周圍型肺癌、彌漫型肺癌。由于小細胞肺癌的生物學行為表現為高度惡性,早期即可發生廣泛的轉移,對化療和放療敏感,治療原則有所不同,所以從臨床角度考慮,目前世界上傾向于將肺癌分為小細胞肺癌( SCLC) 和非小細胞肺癌( N sCLC) ,后者包括鱗狀細胞癌、腺癌、腺鱗癌、大細胞癌、類癌、細支氣管肺泡癌等。由于受解剖知識的局限,古代醫學家對肺癌的認識和診治尚難系統深入,在中醫古代文獻中也投有與現今肺癌完全一致的專一病種名稱,有關論述僅散見于“ 咳嗽” 、“ 喘證” 、“ 胸痛” 、“ 咯血” 、“ 息膝” 、“ 肺積” 、“ 肺痿” 、“ 肺疽”諸篇中,如《素問》中云:“ 肺咳之狀。咳而喘息,甚至唾血……而面浮氣逆” ;《素問· 玉機真藏論篇》“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身熱脫肉,破胭” ;《靈樞· 邪氣臟腑病形》“ 肺脈……微急為肺寒熱,怠惰,咳唾血,引腰背痛胸” 等等,描述了晚期肺癌患者的咳嗽、氣喘、咳血、疼痛、發熱及惡液質等臨床表現。明代《景岳全書》中說:“ 勞嗽,聲啞,聲不能出,或喘息氣喘者,此肺臟敗也,必死。” 描述了肺癌的晚期表現,并指出其預后不良。《東醫寶鑒· 癰疽篇》:“ 癰疽發于內者,當審臟腑,如中府隱隱而痛者,肺疽也。” 以“ 疽” 字論定了肺癌的惡變性質。正如《雜病源流犀燭· 積聚癥瘕痃癖源流》中對類似肺癌形成的病理機制作了精辟論述:“ 邪積胸中,阻塞氣道,氣不宣通,為痰為食為血,皆邪正相搏,邪既勝,正不得制之,遂結成形而有塊” 。
明代張景岳《景岳全書· 積聚論治》篇日:“ 積者,積壘之謂,由漸而成者也…… 。是堅硬不移者,本有形也,故有形者曰積” 。指出了積證有形、固定不移的證候特征。周仲瑛教授認為,從現代影像學、解剖學、病理學認識來看.肺癌其實是發生于肺部的癥積,按中醫病名命名習慣,應屬于“ 癥積”范疇,為避免與其它臟腑之癥積相區別,可將其定名為“ 肺部癥積” ,簡稱“ 肺積” 。具體定義可表述為:“ 肺積是由癌毒侵襲于肺而發生于肺部的癥積,隨癌腫大小及阻滯部位等的差異,可表現出咳嗽、咯痰、氣喘、胸痛、發熱、咯血、消瘦、疲勞等癥狀,多預后不良” 。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文獻中雖有肺積病名,但與現今肺癌病理表現有一定 差異。
肺積之名首見于《難經· 論五臟積病》中:“ 肺之積,名日息腠……令人灑息寒熱、咳嗽、發肺壅” ,宋代《濟生方》中論述道:“ 息膜之狀,在右脅下,
復大如杯,喘息奔溢,是為肺積,診其脈浮而毛,其色白,其病氣逆,背痛少氣,喜忘目瞑,膚寒,皮中時痛如虱緣,或如針刺。” 結合《素問· 奇病論》
中所稱的息積與肺積頗相似,“ 病脅下滿氣逆,二三歲不已……病名曰息積” 。
可見,古人所論肺積,有惡寒發熱( 令人灑息寒熱) 、咳嗽、氣喘( 喘息奔溢、氣逆) 、咯膿痰( 發肺壅) 、骨轉移( 背痛) 等肺癌常見臨床癥狀,與現今肺癌相似。但“ 脅下滿” 、“ 在右脅下,復大如杯” ,似與肝癌頗相類似,又或是肺癌晚期肝轉移所致,不得而知。又或是肺癌所致胸腔積液引起,但肺癌胸腔積液并不限于右側,故似難合理輯釋。這可能與古人疏于解剖研究,難以識別早、中期肺癌,誤作一般咳嗽、氣喘論治,及發現肺癌晚期轉移至肝時,始悟為“ 息積” 、“ 肺積” 有關。
因此,本論之所提的肺積與古人的肺積有一致性,但超越古人之認識,我們認為,凡經x線、CT、M RI、支氣管鏡及病理細胞學等檢查確診為肺癌的病人,均屬于中醫肺積范疇。不論其臨床表現輕重及多寡,均應加強對其“ 癌毒侵襲” 這一特殊致病因子的認識,按照中醫治療癥積的方法,予以扶正消癌總治療原則進行辨證論治。
我們認為,將肺積作為與肺癌相對應的中醫病名,既符合肺癌患者肺中有
積塊之基本特征,又有別于將肺癌與一般的咳嗽、喘證、胸痛、咯血相區別,
像肺癆、噎膈一樣使其成為一個中醫獨立的病種,從而有利于采取獨特的治療
法則與方藥,提高臨床療效,并有利于臨床科研的開展。
二、毒與癌毒
1.毒義考析
毒的本義是指毒草,故《說文解字》中隨:“ 毒,厚也,害人之草” 。徐灝箋:“ 毒之本義為毒草,因與篤同聲通用訓為厚耳” 。但古代廣泛引申運用,或喻為毒物,或喻為罪惡、禍害、危害、苦痛、狠毒、殺害,以及憎惡和憎恨等,如《易· 噬嗑》中說:“ 六三,噬臘肉,遇毒‘’ ,此處“ 毒” 是指有毒物質;《關尹子· 九藥篇》中說:“ 勿輕小物,小蟲毒身” ,《左傳· 襄公十四年》:“ 秦人毒涇上流,師人多死” ,此兩處“ 毒” 字分別是毒害、放毒之義;《易· 師》:“ 吼此毒天下,而民從之” ,此處“ 毒” 字是役使之義。
由于毒的意義很廣,古代醫學家們又將其引入中醫學,用其來解釋、說明疾輔的病因、病機、診斷、治療、處方用藥。概括“ 毒” 在醫學中的運用,大約有以下幾種含義:
( 1) 藥物
古人認為,藥物都各有偏性,這種“ 偏性” 就是“ 毒” 。因此,在古代醫籍中,毒藥一詞是藥物的總稱,如《周禮· 天官· 醫師》中說:“ 聚毒藥,以共醫事” 。《素問· 至真要大論》中說:“ 有毒無毒,所治為主” ,《素問· 異法方宜論》中說:“ 其病在于內,其治宜毒藥” 。《素問· 臟氣法時論》中日:“ 毒藥攻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 。《素問· 五常政大論》中說:“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 “ 無使過之,傷其正也。”
以上所指的“ 毒” 、“ 毒藥” 咸指藥物,或藥物的偏性與峻烈性.并不特指其對人體有無毒害之性或副作用等。
( 2) 毒藥
隨著醫學的發展,人們對藥性的認識逐漸深化,為了將藥物的治療作用和它對人體正氣的損傷作用區別開來,“ 毒藥” 逐漸被人們與一般藥物區分開來,“ 毒藥” 被界定為有一定毒害之性或副作用的藥物,不再與一般藥物混稱,不再指藥物的偏性了,以免醫家誤用或病家誤服。在《神農本草經》中大體上仍把攻毒愈疾之藥物稱為有毒藥物,但其后的醫家所著許多本草著作中,在藥物性味之下所注的“ 大毒” 、“ 小毒” ,大多是指一些具有一定毒性或副作用的藥物,旨在提醒醫者謹慎用之,慎防不當用而用之或用量過大而導致中毒,此也即現在所說之有毒之品。尤為可貴的是,中醫不僅認識到毒藥對人體正氣有一定損傷,而且還認識到可借助于毒藥的峻烈之性,治療一些頑疾痼疾,出奇制勝,這種治療方法被稱為“ 以毒攻毒法” ,以毒攻毒法在治療瘡瘍、癰疽、癥積類疾病時應用尤多。
中藥中可以用來以毒攻毒的毒藥較多,常應用于腫瘤治療的有以下幾類:
動物類毒藥有:全蝎、蜈蚣、斑蝥、紅娘子、守宮、蛇毒、河豚油、蟾蜍、土鱉蟲、蜣螂、水蛭等。
金石礦物毒藥有:雄黃、硇砂、砒石、輕粉等。
本草植物類毒藥有:藤黃、藜蘆、常山、毛茛、馬錢子、蛇六谷、巴豆、
干漆、洋會花、石胡荽、生半夏、生南星、生附子、急性子、雪上一枝蒿、烏
頭、鉤吻、六方藤、八角蓮、獨角蓮、芫花、大戟等。
( 3) 毒邪
古代醫學文獻中,將對人體有明顯傷害性的,較六淫病邪損害更強的一 類病邪,統稱為毒邪,又稱毒氣。
許多醫學古籍中所稱的時氣、非時之氣、異氣、癘氣、雜氣等,一般相當于毒邪。如《素問· 六元正紀大論》:“ 癘大至,民善暴死” 。《溫疫論》中載:“ 傷寒與中暑,感天地之常氣,疫者感天地之癘氣” ,又載:“ 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之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 “ 疫氣者亦雜氣中之一,但有甚于他氣,故為病頗重,因名之癘氣。”
以上所指毒邪多指相當于現今急性傳染病的病因,然古人亦已認識到內傷雜病亦可由毒邪所引起,如《溫疫論》中說:“ 雜氣為病最多,然舉世皆誤認為六氣。假如誤認為風者,如大麻風、鶴膝風、痛風、歷節風、老人中風、腸風、癘風之類,概用血藥,未償一效,實非風也,皆雜氣為病耳。至又誤認為火者,如疔瘡、發背、癰疽、流注、流火、丹毒,與夫發斑、痘疹之類,且為諸痛癢瘡,皆屬心火,投之芩、連、梔、柏未嘗一致,實非火也,亦雜氣之所為耳。” 此處雜氣,亦屬毒邪范疇。
因此,毒邪既可外感,亦可內生,尤其在腫瘤等內傷雜病中,由于機體正氣虧虛,臟腑功能失常,七情郁結不解,均可導致毒邪內生,危害機體健康。
故《內經》提出腫瘍的發生是由于“ 邪氣屠其間” ,邪氣居留的部位不同,則發為不同的腫瘤,如筋瘤、昔瘤、腸瘤、骨疽、肉疽等。《醫宗必讀· 積聚篇》中亦云:“ 積之成也,正氣不足,而后邪氣踞之” 。而且,古人還認識到人體正氣不足時,更易為外來毒邪所加害,正氣的充足與否,往往決定著是否被毒邪感染而發病,因此,《內經》中有“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之訓。
綜上所述,毒邪既可外感,又可內生,毒邪與一般病邪不一樣,具有傳染 性、暴發性、危重性、難治性等特點,治療往往須用以毒攻毒法,而一般藥物常難奏效。
( 4) 毒證
辨證論治是中醫的最重要特色,因此中醫十分強調“ 證” 的辨識,而在諸多證候中有一類特別的證,稱為毒證。
毒證一般是指由毒邪引起或其它病邪轉化所產生的—類特殊證候。毒證可進一步分為陽毒證、陰毒證、濕毒證、熱毒證、風毒證、瘀毒證、痰毒證等,臨床表現各異。
1) 陽毒證
是由外感風毒或暑毒,或燥毒,或火毒以及其它病邪轉化為邪毒所致。如《金匱要略·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證治》中說:“ 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唾膿血” 。《脈經· 卷八》進一步闡發:“ 陽毒為病,身重腰背痛,煩悶不安,狂言,或走或見鬼,或吐血下痢,其脈浮大數,面赤斑斑如錦斑,咽喉痛,吐膿血” 。
2) 陰毒證
多由外感寒毒,或其它病邪從寒從毒轉化所致的證候。《金匱要略· 百合狐惑陰陽毒證治》:“ 陰毒之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 。《諸病源候論· 傷寒病諸候· 傷寒陰陽毒候》中亦說:“ 夫欲辨陰陽毒病者,如得病時,可看手足指,冷者是陰,不冷者是陽。……陰陽毒病無常也,或初得病便有毒,或服湯藥經五六日或十余日后不瘥,亦成毒者。”
3) 濕毒證
是由外感濕毒病邪或其它病邪轉化所引起的證候。《素問· 五常政大論》:“ 陽明在泉,濕毒不生” 。濕毒之邪若從外界直接感染而來的大都具有傳染性,而從其它病邪轉化所來一般無傳染性。濕毒病邪內阻腸道,可引起赤白毒痢;濕毒下注大腸則為濕毒便血,色紫黯不鮮或穢濁紫黑;濕毒侵襲肌肉,則可發為濕毒流注,瘡形平塌,根腳漫腫,色青紫或紫黑,潰破后膿水浸漬蔓延,久不收口:濕毒外溢肌膚,可發為濕毒瘡瘍,膿胞或濕疹流水瘙癢;濕毒內襲肝膽,則可發為黃疸,色深黃,久而不退:濕毒傷于腎者,則遍身漫腫,小便短少,神困體倦,久而不愈。
4) 熱毒證
是由外感暑熱毒邪所引起的證候。暑熱毒邪多為夏季烈日所產生的毒氣,故《論衡· 言毒》中說:“ 夫毒,太陽之熱氣也” 。謝觀亦說:“ 夏日汗透之衣,向曰曬晾,忽暴雨將至,急為收撿,則烈日之毒,即蘊于內,如遇酷暑汗出時,偶一衣之則暑以引暑,立中其毒” 。暑毒之邪性熱屬陽,又兼夾濕,故其臨床表現為身熱口渴、心煩面赤、舌質紅、舌苔黃干、脈象洪數;或手足抽搐、神 志昏糊、唇紅氣喘;或夏季瘡瘍癰疔,癢痛難忍,舌質紅,舌苔黃,脈象洪數。
《素問· 六元正紀大論》中說:“ 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其性為暑。” 說明暑邪屬于熱邪范疇,暑毒則屬于熱毒范圍。暑毒又常有垢濕穢濁相夾。故陽熱盛行之下必有陰邪所留。
5) 風毒證
是由外感風毒所致的證候。《素問· 生氣通天論》說:“ 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 《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又說:“ 邪風之至,疾如風雨” 。說明風毒病邪亦可預防,同時指出風毒的發病十分迅速,危害甚大。
風毒的特性善于走竄,在外者或奇癢或劇痛,在內者或角弓反張,或咳唾膿血,故《諸病源候論》稱:“ 逢熱則瘁,逢寒則痛” ,“ 風毒腫者,其先赤痛飚熱,腫上生瘭漿,如火灼是也” ,“ 傷肺變咳嗽唾膿血” “ 風邪傷人,令腰背反折,不能俯仰,似角弓者,由邪入諸陽經故也。” 上述古人雖言風邪,但實屬風毒,一般風邪未有此重候出現。除此之外,風毒引起的證候還有風火癘( 耳下或頸部腫塊,皮色紅亮,發熱惡寒,或破潰) 、風火眼( 雙目紅腫,痛瘁難忍,羞
明流淚) 、風火相煽( 多由風毒襲內,化火入營,神志不清,驚厥抽搐) 等。
6) 瘀毒證
本證既可由毒邪直接影響血份產生瘀毒,亦可由非毒邪性其它病邪影響血
分,形成瘀血,久而化為瘀毒。瘀血在《內經》中常稱之“ 惡血” ,如《靈樞· 邪氣臟腑病形》說:“ 有所墮墜,惡血留內” 。《傷寒論》則稱為“ 蓄血” 。瘀血從
寒化毒,常可發生陰疽、腫瘤、中風等;瘀血從熱化毒,常可發生出血、發熱、煩燥、癰瘍療癤。《諸病源候論》說:“ 血瘀在內,時發體熱面黃.瘀久不消,則變成積聚癥瘕也” 。
7) 痰毒證
痰有有形之痰和無形之痰之分,痰的產生,大都是由濕邪內阻,氣機不暢,久而釀痰。或津液輸布失常,火熱灼津為痰,或脾胃虛弱,水谷不能運化,而成為痰等。痰結掃久,釀成邪毒,痰毒內伏,可發生痰核、痰癘、陰疽、腫瘤、
癡呆以及頑咳、暴咳、喘息、肺癆、神志模糊等。以上諸病,歷代醫家一般多責之于痰所致,實際上是屬于痰毒所引起,因而采用祛痰解毒法,其療效較為顯著。
2.癌毒
“ 癌毒學說” 是由周仲瑛教授首次提出‘” ,文獻資料未見系統論述。周仲瑛教授認為,癌毒屬毒邪之一,是在內外多種因素作用下,人體臟腑功能失調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對人體有明顯傷害性的病邪,是導致發生腫瘤的一種特異性致病因子。癌毒一旦產生,則迅速生長,不斷長大,結聚成塊,繼生痰濁 瘀血,耗損人體正氣,影響臟腑功能,并容易走竄流注他臟。其治療頗為棘手,一般藥物難以取效,預后往往不良。
( 1) 癌毒的產生
周仲瑛教授認為癌毒既可直接外客,亦可因情志失調、飲食不當、臟腑虛虧等因素而誘發內生。
1) 癌毒外客
中醫很早就認識到癌瘤的發生與“ 癌毒” 外客有關,如《靈樞· 九針論》篇:“ 四時八風之客于經脈之中,為瘤病者” ,提出了“ 八風” 停留在經絡之中而成瘤病。《靈樞· 百病始生》篇日:“ 積之所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積也。”
《靈樞· 癰疽》篇載:“ 熱氣淳盈,下降肌肉,筋髓枯,內連五臟,血氣竭,
當其癰下,筋骨良肉皆無余,故名曰疽。” 《靈樞· 刺節真邪》篇載:“ 虛邪入
之于身也深,寒與熱相搏,久留而肉著,……邪氣居其間而不發,發為筋瘤……腸瘤……昔瘤。” 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中日:“ 惡核者,內里忽有核累累如梅李,小如豆粒,……此風邪夾毒所成。” 金代竇漢卿《瘡瘍經驗全書》中
提出:“ 婦人陰蝕瘡、陰茄、疽瘡、翻花瘡、匿瘡等皆濕熱與心火相擊而生。”
清代《醫宗金鑒》認為繭蜃( 唇癌) 由“ 積火積聚而成” ,也都說明癌毒直接侵襲是癌瘤形成的因素之一。
現代研究證明,物理、化學和生物因素等外界不良刺激與腫瘤的發生密切相關。已經證明人類癌癥中至少有15%是由環境性因素造成的。其中物理性因素主要指職業性或醫源性接觸的電離輻射、紫外線輻射、熱輻射、創傷以及某些蟲狀異物和纖維性物質等;化學因素包括已經確論的致癌物質如氮芬、3、4一苯并芘、乙一萘胺芥、亞硝胺類、煤焦油等和一些對人類疑有致癌作用的化學物質,如二氯聯苯胺、鋅、鎘等,以及對人類有潛在致癌作用的物質,如四氯化碳、二甲基肼等;生物因素主要指一些病毒,如EB病毒、霉菌(如黃曲霉索) 和寄生蟲( 如肝吸蟲等) 。
由此可見,癌毒外客致病,一方面是環境因素直接作用于人體產生病理變化的反映。另一方面,氣候的異常變化,也有利于細菌、病毒等致病因子繁殖、傳播、流行,形成癌毒侵襲人體而致病。
2) 七情郁毒
一般情況下,七情屬于生理活動范圍,但如果長期的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劇烈的精神創傷,超出了生理活動所能調節的正常范圍,造成人體內在的陰、陽、氣、血、臟腑、經絡的功能失調,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
中醫很早就已認識到七情郁結可化生癌毒.引發癌癥。如對于乳巖病因,元代朱震亨《格致余論》中指出:“ …… 憂怒抑郁,朝夕積累,脾氣消阻,肝氣積滯,遂成隱核……又名乳巖。” 明代陳實功《外科正宗》:“ 憂郁傷肝, 思慮傷脾,積想在心,所愿不得達者,致經絡痞澀,聚結成痰核” 清代王維德《外科證治全生集》中云:“ ( 乳巖) 是陰寒結痰,此因哀哭憂愁,患難驚恐所致。” 對于噎膈病因。《素問.通評虛實論》日:“ 膈塞閉絕,上下不通,則暴憂之病也。” 明代邵達《訂補明醫指掌》曰:“ ( 噎膈) 多起于憂郁,憂郁則氣結于胸,臆而生痰,久則痰結成塊,膠于上焦,…… 而病已成知。” 對于失榮病因,明代陳實功《外科正宗》云:“ 失榮者,或因六欲不遂,損傷中氣,郁火相凝,隧痰失道,停結而成。” 金代竇漢卿《瘡瘍經驗全書》日:“ 繭唇皆由六氣、七情相感而成,或憂思太過,憂思過深則心火焦熾…… ” 清代高秉均《瘍科心得集》:“ 舌疳者…… 由心緒煩憂則生火,思慮傷脾則氣郁,郁甚則成斯疾,其證最惡。” 清代高思敬《外科問答》日:“ 筋瘤……此癥得之郁怒傷肝,憂慮傷脾作肺 ‘翻花巖,與乳巖仿佛,由肝郁不舒,木火鴟張而得,甚不易治。” 這些記載都說明乳巖、噎膈、失榮、繭唇、舌疳、喉菌、筋瘤、翻花巖等各類癌癥的發生均與七情釀毒有關。
現代研究證明,人體是一個生理和心理緊密結合的有機整體,其協調平衡主要是通過神經、體液系統來調節,情志改變易引起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增高或抑制,內分泌系統中某些激素增多或減少,體液平衡紊亂,代謝產物積聚,內環境遭到破壞,從而易形成細胞癌變和發展的病理環境。另一方面,情志異常又可抑制免疫系統的功能,增強癌癥的易感性。如美國蒙特在對精神病患者的初步調查中,發現妄想型精神病人的癌癥發病率高于正常人群( 《康復——癌癥的心理治療和預防》) 。趙景芳《精神因素與癌》亦指出內向不穩定型個性的病人容易致癌,主要因為這類病人個性內向不穩定,易引起緊張狀態和心理沖突.造成惡劣情緒,且對外界事物的敏感性高而不易外露,心理狀態經常受壓
抑所致,這些都是七情郁毒致癌的佐證。
3) 飲食生毒
①飲食不節
脾胃受傷,可致水谷精微運化輸布失調,臟腑經絡功能失調,氣血循環障
礙,瘀滯不通,留而不去,聚結成瘤塊。《素問· 生氣通天論》中日:“ 膏粱之變,足生大療” ,蛻明飲食不節,易于郁阻氣血,產生癰疽瘡毒等癥,而癰疽
瘡毒與現今的一些外科腫瘤相似。宋代《婦人良方》也明確指出:“ 婦人癥痞,由飲食失節,脾胃虧損,邪正相搏,積于腹中,牢固不動。故名曰癥。”
現代研究證實,熱量攝取過多和腫瘤的發生有關,肥胖的人腫瘤死亡率比瘦弱的人為高。男性肥胖者與直腸癌、膀胱癌的發病率相關,女性肥胖者則與乳腺癌發病率相關;近來認為高脂肪膳食是誘發直腸癌的因素之一,原因是高脂肪食物使膽汁分泌增多,膽汁酸進入腸道,通過厭氧細菌作用產生的脫氧膽酸等物質有致癌作用,大腸癌患者糞中膽汁酸高的占70%,而非直腸癌患者膽 汁酸高的只占10%。在動物試驗中也證實,飽和脂肪酸愈多,化學性致癌物質使動物誘發腫瘤的可能性愈大,而死于腫瘤的年齡也愈小。這些均說明飲食不節是導致癌癥的病因之一。
②飲食不潔
多見于食用腐爛變質的食物( 主要指霉變食物) ,或腌制熏烤之品,這些食物被疫毒之邪所污染。如《金匱要略· 禽獸魚蟲禁忌并治第二十四》曰:“ 穢飯、餒肉、臭魚,食之皆傷人,……有毒,不可食之” 。這些污染的食品一旦進入胃腸,必然壅結不化,化熱生毒,一方面敗壞胃氣,一方面邪伏體內,久留而致惡變。現代研究證實,腌制品中的亞硝胺化合物及霉變物中的黃曲霉素等均有很強的致癌作用。
③飲食偏嗜
宋代《濟生方》中說:“ 過餐五昧,魚腥乳酪,強食生冷果菜,停蓄胃脘……,
久則積結為癥瘕” 。宋代僧闕名藏本《咽喉脈證通論》日:“ ( 喉菌) 因食膏梁炙賻厚味過多,熱毒積于心脾二經,上蒸于喉,結成如菌” 。金代竇漢卿《瘡瘍經驗全書》曰:“ 臟毒者,……或飲釅戾之酒,或食五辛炙搏等味,蓄毒在內,流積為癰。” 明代《景岳全書》指出:“ ( 反胃) 或以酷飲無度,傷于酒濕,或以縱食生冷,敗其真陽……致損胃氣而然。” 明代張三錫《醫學準繩大要》載:“ 至于酒客膏梁,辛熱炙爝太過,火邪炎上,孔竅壅塞,則為鼻淵。” 明代《醫學統旨》中還提到:“ 酒面炙戈孳,粘滑難化之物,滯于中宮,損傷脾胃,漸成痞滿吞酸,甚則為噎膈反胃。” 清代何夢瑤《醫碥》日:“ 酒客多噎膈,好熱者尤多,以熱傷津液,咽管干澀,食不得入也” 。“ 好熱飲者,多患膈癥。”
以上說明,飲酒、嗜食生冷、炙爝膏梁可損傷脾胃,蓄毒體內,郁熱傷津凝痰,
從而導致各種癌瘤的發生。
現代研究證實,過食肥甘厚味、蛋白質、脂肪食物,或營養失調.均與腫
瘤的誘發有關。長期飲酒,或進食過快,蹲食,使得食管受刺激和食物潴留過
久,容易發生上皮炎癥增生而致食管癌變。
4) 正虛毒湊
《內經》曰:“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可見在臟腑虛虧、功能紊亂時,各種致病因素乘虛而入,可導致腫瘤的發生。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中說:“ 積聚由陰陽不和,臟腑虛弱,受于內邪,搏于臟腑之氣所為也。” 金代張元《治法機要》論積證時,亦指出:“ 壯人無積.虛人則有之,脾胃虛弱,氣血兩衰,四時有感,皆能成積” 。明代張景岳也認為:“ 脾胃不足及虛弱失調之人,都有積聚之病。” 又如明代李中梓在《醫宗必讀》提到:“ 大抵氣血虧損,復因悲恩憂恚,則脾胃皆傷,血液漸耗,郁氣而生痰…… 噎塞所成也。” 這些都說明,臟腑虛虧是腫瘤發生的內在因素,也是其它致病因素導致癌瘤發生的前提條件。年齡愈大,“ 腎氣” 愈衰。臟腑愈弱,因而發生癌瘤的可能性就愈大。張景岳:“ 少年少見此癥( 噎膈) ,而惟中年喪耗傷者多有之。” 明代申斗垣明確指出:“ 癌發四十歲以上,血虧氣衰,厚味過多所生,十全一、二” ( 《外科啟玄》論痛發) 。明代趙獻可《醫貫》論噎膈也認為:“ 唯男子年高者有之,少無噎膈。”
婦人與男人在體質上有明顯差異,故腫瘤的種類、發生的部位也有所不同。故《靈樞· 水腫》篇載:“ 歧伯日:石瘕生于胞中,…… 皆生于女子,…… ”宋代楊士瀛《仁齋直指方》日:“ 癌者,……男則多發于腹,女則多發于乳……” ,
清代包永泰《圖注喉科杓指》指出:“ ( 喉菌) 婦人多數…… ,小兒亦有之,因
胎毒所致……” 。
臟腑虛虧實際概括了西醫中先天缺陷、遺傳因素、免疫功能低下、年老體弱、年幼易感等多種致癌因素。遺傳因素和免疫因素近年來逐漸受到了腫瘤研究工作者的重視。在臨床實際工作中,已經發現癌癥患者一般免疫功能低下,
許多腫瘤如多發性神經纖維瘤、視網膜母細胞瘤、腎母細胞瘤、多發性脂肪瘤、肝癌、乳腺癌、胃癌、大腸癌和宮頸癌等都有不同程度的遺傳傾向,并且觀察到先天性缺陷者較正常人更易產生癌痘。在流行病學調查方面也證實不同的種族,不同的個體確實對某些腫瘤存在遺傳易感性。另外,統計數據還表明癌腫發病率與年齡增長的關系密切,年齡越大,罹患癌癥的可能性越大。
綜上所述,癌毒既可直接外客,亦可因臟腑機能失調而內生,而不同的癌毒對臟腑亦有不同的偏嗜,有的癌毒容易入肺,有的癌毒則易于入肝、入脾、入腎、八腦等,人體五臟六腑,肢體經絡均可為癌毒所侵襲引發刁;同部位、不同性質的癌癥。支氣管肺癌就是由癌毒侵襲于肺所引起的一種疾病,發生發展有其特殊規律,抓住癌霉這根主線,就能發揮辨證論治特色,提高中醫中藥治療肺癌的臨床療效。
( 2) 癌毒致病特點
周仲瑛教授認為,癌毒致病有其特殊規律,具有如下特點:
1) 增生性
癌毒一旦侵襲留滯機體,則大肆掠奪人體水谷精微,耗傷人體氣血津液以自養,逐漸形成有形之腫塊,腫塊一旦形成,則生長迅速。呈倍數級長大,人體正氣難以抵御制約之。腫塊不斷增生,一方面大量耗傷人體正氣,一方面阻滯臟腑、經絡氣機,導致臟腑、經絡功能紊亂,氣血津液運行失常,內生痰濁瘀血,疲濁瘀血又與癌毒膠合在一起,導致腫塊進一步增大。
2) 浸潤性
癌毒侵襲,阻滯于機體某一局部之后,不斷向周圍臟腑組織間隙內浸潤擴張,導致腫瘤根深蒂周,深藏體內,一般藥物難以祛除之。
3) 流注性
癌毒可通過人體血脈、經絡,走竄流注他處,形成遠處轉移,并在轉移處迅速生長長大成塊,影響轉移處臟腑、經絡的功能,進一步耗傷人體氣血津液,發生形瘦骨立、疲乏、肌膚甲錯、腹凹如舟等惡液質狀態。
4) 易于惡化
癌毒一旦侵害人體,即損傷正氣,破壞防御能力,促使病情惡化或并發其它疾病,產生不良后果。如癌毒阻肺,初起咳嗽、咯痰,繼則咯血、氣喘,形體消瘦,終則虛脫;癌毒阻肝,肝失疏泄,氣機不暢,不通則痛,則痛勢愈演愈烈,非用止痛藥難以緩解,并常出現黃疸、吐血、腹水等嚴重并發痘。
5) 化熱生火
癌毒與痰瘀膠結,每易郁而化熱生火,表現出發熱、疼痛、腫塊增大、口渴、便秘、出血、局部紅腫、舌苔黃,舌質紅等熱毒癥候。正如《仁齋直指附遺方論》中所蛻:“ 癌者上高下深,巖穴之狀,顆顆累垂,熱毒深藏” 。
6) 損傷血絡
血得寒則凝,得熱則行。癌毒化熱生火,容易損傷絡脈,迫血妄行,血溢
脈外,形成諸出血證候,如吐血、咯血、便血、尿血、衄血等。小絡受損,則
出血量少易止,如大絡受損,則血出如涌,量多勢急,藥難以止,常致血脫,
甚則亡陰亡陽之危候。
7) 難治性
癌毒致病隱匿,早期癥狀不顯,特異性不著,常易誤作為一般內傷病所致咳嗽、氣喘、疼痛、腹瀉或便秘等,但由于其病因非同一般病邪,氣血受傷,臟腑被損,一般藥物難以奏效,常規辨治不能如意。若施以一般藥物治療不但難以解除癥狀,而且腫塊仍會不斷增大,病情會逐漸發展加重,形體目漸消瘦。
8) 頑固性
癌毒猖獗乖戾,一旦形成,則難以根治,容易復發。有時經手術、放化療
或藥物治療。癥狀雖緩解,影像學檢查提示腫塊縮小、消失,但若不能鞏固治療,復加飲食勞倦等因素,則癌毒可迅速復萌,導致病情復發。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