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進忠,1933年5月出生于中醫世家,1962年畢業于北京中醫學院,1977年畢業于全國中醫研究班。現為主任醫師、教授、國家二部一局遴選的第二批老中醫藥專家,1993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現任山西省中醫藥研究院中醫基礎研究所名譽所長、中華中醫藥學會名醫研究會理事、山西省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及內科分會主任委員。長期從事中醫臨床、經典著作和內科學教學,對疑難病證治規律和辨證論治方法學有深入的研究。著有《中醫內科證治備要》、《難病奇治》、《天人相應與辨證論治》、《疑難病診治思路秘訣》等24部著作。
朱師臨證經典醫案 奔豚
奔豚
奔豚證,在我國早期的醫學著作中就有較詳細的記載。《難經》說:“腎之積,名曰奔豚。發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久不已,令人喘逆少氣骨痿。”張仲景說:“奔豚病從少腹起,上沖咽喉,發作欲死,復還止,皆從驚恐得之。”《諸病源候論》說:“起于驚恐憂思所生”,“其氣乘人,若心中踴踴,如車所驚,如人所恐,不藏不定,飲食輒嘔,氣滿胸中,狂癡不定,妄言妄見……心中悶亂,不欲聞人聲,休作有時,乍瘥乍急,呼吸短氣,手足厥逆,內煩結痛,溫溫欲吐……診其脈來觸祝觸祝者。”尤在涇在闡述奔豚病的同時,不但強調了病在腎,而且特別說明“奔豚驚怖,皆自肝病”,“以肝腎同處下焦,而其氣并善上逆也。”另外張仲景還提出了一些相應的方劑。他說:“奔豚氣上沖胸,腹痛,往來寒熱,奔豚湯主之。”“發汗后,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沖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發汗后,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睏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余宗其意,試用于某些循環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疾病,常常獲效。
例如:趙××,男,成。陣發性心動過速15年,先用西藥及中藥養心安神,活血通陽無效。細審其證,心悸,陣陣發作,腰酸腰痛,舌苔薄白而質淡,脈沉細弦而尺大澀。綜其脈證,診為腎氣不足,心陽虛衰,水氣上沖之奔豚證,乃擬補腎溫陽利水之十味地黃湯加減:生地9克,山藥9克,五味子9克,茯苓9克,澤瀉9克,丹皮9克,麥冬9克,白芍9克,附子9克,肉桂9克。連服4劑,4日內僅發作一次,又進30劑心悸消失。
衛××,男,50歲。冠心病,頻發性室性期前收縮兩年。前醫以炙甘草湯、生脈散、養心湯、補心丹及血府逐瘀湯等治之不效。察其證見胃脘部悸動,陣陣發作,逆氣上沖,沖至胸則胸滿氣短,心悸驚恐,甚至暈厥,有幾次在騎自行車時突然發作而摔倒在地,經搶救才清醒,并經常頭暈失眠,胸滿心煩,口苦咽干,舌苔薄白,脈弦滑。綜合脈證,診為肝郁氣結,心陽不振,痰濕不化之證。為擬柴胡加龍骨牡蠣合苓桂術甘湯加減:柴胡6克,黃芩9克,白術9克,黨參9克,半夏9克,生姜9克,茯苓15克,桂枝15克,龍骨15克,牡蠣15克,川軍3克,大棗5枚。藥進10劑陣發性逆氣上沖、心悸等證未見發作,乃繼服上方。服至50劑時又突然發作一次,但非常輕微,繼續服藥30劑,乃停止用藥,追訪一年多一直未發。
朱××,女,成。子宮功能性出血、梅尼埃病、風濕性心臟病、二尖辦狹窄與閉鎖不全,完全性左束枝傳導阻滯20多年,慢性胃炎30多年,缺鐵性貧血5年,脾大待診8年。長期以來,經常頭暈頭痛,失眠健忘,胃脘疼痛,身痛腰痛,心悸氣短,疲乏無力,浮腫尿少,納呆食減,行動困難,稍受精神刺激或勞累吋,即感到腹部悸動,逆氣上沖,沖至胸即心悸汗出,面色蒼白,肢厥脈微,血壓下降而突然暈厥,近半年來尤為嚴重,每次發作都需搶救才能脫險。曾在北京、太原等醫院長期住院治療無效。邀治于余。察其面色皓白無華,消瘦神疲,翻身動作均感困難,手心熱而肢冷,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弦時見結象。綜合脈證,診為陰陽氣血俱虛,中氣虛衰,腎水上泛之奔豚證,為擬十四味建中湯溫脾腎降沖逆,益氣養血,雙補脾腎:黃芪15克,當歸9克,川芎9克,生地9克,炙甘草9克,半夏10克,麥冬10克,附子10克,肉桂10克,淡大云15克,生姜3片,大棗5枚。連進7劑諸證稍減,又進30劑,逆氣上沖消失,胃脘疼痛好轉,并能下床活動。嗣后,以上方配合定坤丹治療一年,除月經仍未正常外,其余諸癥全部消失。
張××,女,成。半年多來陣發性心悸,發時自感逆氣上沖,發熱,頭暈汗出。某院診為植物神經失調,嗜鉻細胞瘤待診。中西藥治之不效。邀余診視。審其發時心悸心煩,頭暈汗出,血壓190/120mmHg,寒熱陣作,背困,舌苔白,脈弦滑而數。云:此肝郁氣滯,痰熱擾心之奔豚證。治宜疏肝理氣,化痰瀉火。奔豚湯加減:川芎1O克,當歸10克,黃芩10克,白芍10克,葛根15克,半夏10克,桑皮15克,甘草6克。荮進2劑諸證好轉,連進80多劑諸證消失。
奔豚證是一個非常多見的疾病,它既有寒又有熱,既有虛也有實,因此治療時必須認真進行鑒別。